02.27 廣州呼研院副院長:新冠肺炎疫苗沒有1年以上很難成功

廣州呼研院副院長:新冠肺炎疫苗沒有1年以上很難成功

廣州呼研院副院長:新冠肺炎疫苗沒有1年以上很難成功

廣州市呼吸健康研究院副院長、廣州市政協委員鄭勁平

經歷了2003年的SARS,接觸過2012年MERS,再到2019年末發生於武漢的新冠肺炎疫情。已知對人類健康危害巨大的冠狀病毒,都集中體現在了對呼吸系統的攻擊上。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的副院長、廣州市政協委員鄭勁平,也是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和國家呼吸疾病重點實驗室的副主任,他一直在對冠狀病毒及其引發的疾病進行深入研究。

“現在看來,開發出能夠投入臨床應用的安全有效的疫苗,沒有1年以上的時間,很難做到。SARS期間,我國也開發了疫苗,但後來SARS撲滅後,沒有機會將它投入臨床驗證。”鄭勁平表示。

2月26日,鄭勁平在廣州市政協醫衛界委員專題會上接受專訪的當天,國外媒體報導美國企業研發出了第一支新冠肺炎疫苗,他認為“到真正的成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鄭勁平介紹,目前呼研院和廣醫一院的主要工作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就是臨床救治工作,承擔了廣州市、廣東省的危重症定點收治任務。另一方面就是在科研上,和全國的同道一起從事病原體發現、傳播途徑驗證,以及致病機理、臨床藥物篩查和疫苗開發等方面的工作。

隨著疫情的發生發展,目前在韓國、日本、意大利、伊朗等國家也出現了發病數量激增的情況。“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往往會成為一個國際性的公眾事件,這提示我們需要加強國際合作。目前,我們也跟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開展一些相關研究”。

廣州呼研院副院長:新冠肺炎疫苗沒有1年以上很難成功

廣州醫科大學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

疫情發生以來,任何有關新型冠狀病毒的話題,總是自帶流量。一些藥物一旦“據說”有效,輕則擠爆藥店,重則直接撬動資本市場。

但是到目前,針對新冠病毒的治療還沒有一種特效藥。”鄭勁平表示,這主要跟病毒這個病原體的特性有關。

新冠病毒作為一種單鏈RNA病毒,它不是一個可以脫離宿主單獨存活的病毒。“通俗點說,它一旦離開人類這個寄生體,是不能夠長期存活的,它是一種必須要在細胞內存活的,如果要把病毒刪滅,同時也會對這個細胞造成破壞,這是目前在抗病毒藥物選擇環節中最困難的一點”。

鄭勁平表示,目前能夠選擇的藥物,或者說藥物能夠發生作用的地方,就是阻止病毒和細胞進行結合。如果病毒和細胞不結合,人類就不生病。抗病毒藥物還能做到一些工作,就是阻止病毒的轉錄和複製,阻斷這種複製後,也就阻斷了許多病毒攜帶的關鍵信息的轉入,它就不能再好好地完成蛋白合成工作。

現階段抗流感病毒有效的神經酶氨酸抑制劑,就是利用了這些原理來對抗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其他高危的致死性流感。而不是單純地針對流感病毒進行撲滅和殺死。“很多抗病毒藥它只是抑制複製、阻斷轉錄或者阻止病毒和細胞的結合。所以現在開發的很多的藥物的療效不是十分滿意,它殺毒的同時,也嚴重損傷肌體、細胞,副作用大”。

广州呼研院副院长:新冠肺炎疫苗没有1年以上很难成功

廣州醫科大學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

為了查找到有效的藥物,在國際、國內都有著一股大幹快上的勁頭。很短時間內,就有120多項新冠肺炎的藥物和臨床研發項目進行了註冊登記。“大家有積極性是好的,但也要避免一些拍腦袋工程。實際上一些藥物屬於盲目開發,想到了就去做,缺乏規範性,這可能導致科學性不足和一些不能預測的副反應出現。”

鄭勁平表示,就當前的治療端而言,針對重型患者的預判比治療更重要。治療上有了很多的方案,比如更多的生命支持系統。但有了設備,關鍵還是要用好,用不好,極可能適得其反。 “最關鍵的還是不要讓患者進展到重型階段。目前我們也在努力構建針對重型患者發生炎症風暴的量化監測體系,比如能不能從病毒載量的程度來評估重症風險。”

由於新冠肺炎的治療還沒有特效藥, 近日,新冠肺炎“血漿療法”廣受社會各界關注。事實上,“血漿療法”由來已久,抗體存在於人體的血漿中,採集康復期患者富含抗體的血液後,經過特殊處理後輸注給其他患者,即為“血漿療法”。

鄭勁平提到,目前“血漿療法”僅少量應用於危重患者,是一種應急措施,輕症根本不需要。如何獲得、保存及運輸安全可靠的血漿是“血漿療法”不可忽視的短板。他指出,嚴格而言,“血漿療法”是個應急的治療措施,在目前沒有針對新冠病毒的特效性藥物時,是值得研究和評估的臨床治療手段。

广州呼研院副院长:新冠肺炎疫苗没有1年以上很难成功

廣州醫科大學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

就在鄭勁平接受採訪的當天,一則美國企業開發出第一支新冠疫苗的消息鋪天蓋地。對於這則“重大利好”消息,曾經主持過疫苗研發工作的他有著另外的判斷——疫苗從研發到真正投入臨床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之前我們儘管有一些冠狀病毒的研究,比如SARS、MERS病毒,雖然它們之間不是100%的同源,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能不能夠引起人體產生一個足夠強的免疫反應來抗毒?是個未知數。”他表示,疫苗的運作機制,是希望發現這個病毒的一些抗原特性,然後根據這個抗原來誘導人類身體產生抗體。 “對於美國開發疫苗成功的新聞,我認為距離真正的成功還很遙遠”。

鄭勁平表示,實驗室可以從基礎研究到實驗室驗證進行開發,但是真正運用到人體,能不能夠實現誘導產生抗體,還是未知數。“大家期待兩個月、三個月就能夠開發出這樣的一個產品來應用,幾乎沒有可能性。

疫苗的研發過程,往往需要長時間的觀察,只有安全地注射到了人體並觀察、檢測到了抗體的生成,這才說明有效。還需要進行人體安全性的檢測,需要證實人體接種是安全的才行,這同樣需要長時間來驗證。“

按照這樣的週期,沒有一、兩年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我國在SARS期間,針對SARS冠狀病毒也開發了疫苗,為什麼後來沒有用呢?就是必須要通過臨床實踐環節來驗證。後來都沒有SARS疫情可供臨床實踐,也就無法確診疫苗的安全、有效性。”

人物簡介

广州呼研院副院长:新冠肺炎疫苗没有1年以上很难成功

廣州市呼吸疾病研究院副院長鄭勁平。

鄭勁平,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的副院長,也是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和國家呼吸疾病重點實驗室的副主任。這些國家級的呼吸疾病研究平臺的學術帶頭人,是著名呼吸系統疾病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

統籌 尹來 李湘瑩 陳偉斌 遊曼妮

採寫 南都記者 王道斌 李春花 董曉妍

攝影 南都記者 馮宙鋒 梁煒培

視頻 南都記者 李琳 吳佳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