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小心駛得萬年船 誰也不要成“變量”

小心駛得萬年船 誰也不要成“變量”

【抗疫關鍵詞系列⑤】今日關鍵詞:務求全勝

一場大病,黨和政府“妙手回春”,白衣天使“華佗再世”,治癒只是遲早問題。

然而,“病人覺愈,彌須將護”,越是“感覺快好了”的節點,越要細心護理、鞏固療效。“病去如抽絲”,修復比對毀損,畢竟過程緩慢,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如果察覺不到暗礁險灘,不知“涇溪石險人兢慎”,而是忘乎所以,認為萬事大吉,可能“平流無石處”反聞沉淪。舊病若復發甚至反彈,一個多月全民苦戰成果豈不前功盡棄、付諸東流!

習近平總書記“2·23”重要講話又一次“對症施藥”:必須高度警惕麻痺思想、厭戰情緒、僥倖心理、鬆勁心態,不獲全勝決不輕言成功。

這一場疫情危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連用三個“最”來表述,還不足以令每一個人警醒嗎?

“不獲全勝決不輕言成功”警示我們:疫情防控形勢雖積極向好,但距離全勝奏凱,還有一段路程必須逆水撐舟,不能小勝即滿、小進即安,讓思想防線麻痺大意擺起了“慶功酒”,仍得“不待揚鞭自奮蹄”。

務求全勝,號準鬆懈鬆勁、疲勞厭戰“病脈”,湖南省委開出了一劑劑良方:增強憂患意識,保持頭腦清醒;突破常規思維,學會“反彈琵琶”;善用大概率思維,應對小概率事件……一切只為杜絕戰況逆轉,確保萬無一失,不可“一失萬無”。

前一陣子,湖南控增量、去存量、防變量,抗疫“組合拳”虎虎生威打出了成效。確診病例低新增、“無新增”,治癒線拉高一天天核減了存量,控增量、去存量日益向好時,“防變量”顯得特別關鍵。變量決定增量、存量,關係到“控”與“去”戰果,牽一髮往往動全勝大局。

風險具備突變性、不確定性,“小概率事件”並非“零概率事件”。且恰恰因“小概率”少見,心存僥倖更容易釀成“大後果”。以憂患意識“反彈琵琶”,涵養大概率思維,哪怕“殺雞用牛刀”,仍要接續補短板、堵漏洞,網格式管理、地毯式排查,一旦發現異常立即“吹哨”。寧可十防九空、“大海里撈針”,也不要漏掉任何一根“針”。聯防聯控固化了確定性,就能打牢“補丁”妥妥地應對不確定性,就能將風險變量消解於未然。

務求全勝,需繼續晨兢夕厲,時刻壓實對潛藏風險的警惕性、緊迫感,“謹慎能捕千秋蟬,小心駛得萬年船”。防微杜漸、恰當提防,誰也不要成為一個添亂“變量”。

還記得江西省餘江縣嗎?曾讓毛澤東“夜不能寐,欣然命筆”寫下了《送瘟神》的“重點疫區”,自1958年消滅了血吸蟲病後,2005年以來,每年仍以“一號文件”強調血防,設定了領導幹部“查螺日”。60多年如一日,長期觀察、反覆鬥爭。與看得見的釘螺對陣尚且如此,跟“看不見”的新冠病毒作戰更要鬥志不松、小心翼翼。

再長遠一點看,生物安全已經上升到“國家安全”高度。非典、新冠肺炎兩敲警鐘:生物安全籬笆沒扎牢,疫情“黑天鵝”極有可能阻滯中國現代化進程。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了弱項,未來該補齊的補齊、該堵漏的堵漏,我們還遠不能言勝。

愈挫愈勇,中華民族一直帶著憂患意識在路上,不斷於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始終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我們就不會“逸豫亡身”,就能“憂勞可以興國”。

抗疫關鍵詞系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