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我通常都會思考死亡,總會很空很怕。為什麼還會試圖再次去思考它?

燚陽火


對死亡的懼怕是每個人生的本能,自古人們一直都在“抵抗”死亡

既生為人,就必須會面對死亡。其實不管是人類還是動物植物,我們都是在生的狀態中各種的對抗著死亡,但最終都沒有抵消死亡。地球存在的幾億年,人類文明的幾萬年,在每一天的變化中,各物種都在不斷進化,演變,以適應生存,目的也只有一個就是“活著”。

在中國古代產生的鬼神傳說、民間迷信法術、煉丹,西方的巫術、吸血鬼傳說無一不是在抵抗死亡中演化而成的。

我們作為人不論是在過去還是在現在都是積極地用各種方法在抵抗死亡,因為除了對死亡的懼怕,我們都不想死!

這是本能需求,只是你思考的多一些,可能給你產生了困擾!

作為地球生物,無論誰,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伴隨著“災難”“死亡”,只是有些我們自己不知道在什麼時候發生,如果死亡發生在最近親的人身上,會讓我們對人生、對死亡有更深刻的思考

活著,我們每一天都會伴隨著死亡,只是我們自己不知道什麼時候發生,雖然不知道但是活著的我們卻可以看見身邊的人,歷經大劫難而沒有走出來的人的死亡。因為別人的死,我們都會在心理上有更多的關於人生,關於死亡的思考。如果因為性格的原因、因為事件的重要程度,可能直面死亡或者親臨死亡的人的性情會有巨大的變化。

這是死亡給人的震撼。

所以,你可以思考一下自己的生活經歷是否有讓你感悟頗深的事情,而這些事情和死亡有關係。又或許因為你性格的敏感度,讓你不如他人樂觀,很多時候無法在不能解決的事情或者情緒中抽離自己,而更多地“幻想”或者試圖選擇死亡。

一個正常的人常常會思考死亡,除了比常人更敏感的體會和接觸了關於死亡的事件,更多的可能是自己的生活裡沒有太多的陽光和溫暖。

思考死亡或者“抵抗”死亡是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事情,不同的是有些人把重點放在了當下的活著,有的人把重點放在了未知的死亡中。不同的選擇原因和自己的性格、經歷、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都有著密切的關係。

健康的人不會無緣無故思考死亡,也不會無緣無故選擇死亡。我們看到很多的自殺事件、很多的意外事件都是自己處在某種極端的絕望中別無他選,或者因為自己對生的疏忽發生意外,或者是自己無法選擇的被加害。每一種真正的死都是有其前因和後果的。

如果你的生活沒有那麼多的意外,沒有那麼多的不順,你的性格沒有那麼的敏感,那麼你的生活一定的幸福開心的!絕不可能沉溺在對死亡的思考和感觸中不可自拔!所以,理性地審視一下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性格。好好地把握活著的當下,既然每個人最終的歸途都是死亡,只是時間的問題,我們何必把大量的時間都浪費在對死亡無謂的思考當中呢?當自己的生活裡多接納一些陽光,有陽光的地方就會有生的希望和生的未來!


折羽的雁


被動死亡思考

2003年,我在浙江受了一次很嚴重的外傷,肺部被銳物刺破,讓我體驗了一次頻死經歷。

記得當時我是在醫院大廳的一角被抬上的手術檯,我開始呼吸困難,醫生在給我戴上氧氣罩的同時在被打麻針的情況下為我做了手術。肋骨被撕扯產生的鑽心的疼痛,讓我愈加呼吸急促。在我進入半昏迷狀態時,內心深處一股極清醒的意識告訴我,完了!

醫生在忙碌著,把我送過來的幾個人被隔擋在一旁,焦急地向這邊張望著。我抬起胳膊微笑著向他們揮了揮手,想向他們告個別。隔著厚厚的氧氣罩也許他們看不清我的表情,但我肯定當時我一直是微笑著的。

我並沒有陷入重度昏迷,被推進ICU時還是清醒的。我身上被陸續插上了各種導管和儀器,ICU裡有兩張病床,躺另一張床上的一位老人,四肢掛滿血袋,醫生護士正忙著搶救,這陣仗無不告訴我等待我的將是什麼。“結束了!”這三個字一直在腦子裡浮現,但我卻異常地平靜,平靜地看著跑來跑去的醫生和護士,平靜地忍受著傷口帶來的巨烈疼痛。

病房窗外的天空漸漸暗了下來,夜幕降臨了。巨大的疼痛讓我帶著對死的平靜和生的希望中度過有生以來最為煎熬的夜晚。在這漫長的夜裡,許多畫面反反覆覆在腦海中浮現出來,翻滾的金色麥浪,秋天青草上的露珠,巷口西墜的斜陽,家人一起吃過的早餐,多年前借別人的那本書。這些平平常常而又極易忽略的細節塞滿了整個長夜。

當清晨第一束陽光透光玻璃窗照射在我臉上的時候,有一種從未有過的親切感從心底由然而生。呼吸漸漸趨於舒暢,傷口的疼痛漸漸消褪,我也漸漸地沉沉睡去。

我後才知道,後半夜就從千里之外趕來的父親,此時握著兩張病危通知書正守在病房外。

我們從來都不願去想象自己將在什麼時間或以何種方式離開這個世界,因為在內心深處我們知道任何人都逃脫不了,只能暫時迴避,總以為死亡對我們還在活蹦亂跳的時候太過遙遠。每每在思考到死亡的關鍵點時,都會被思想踩住剎車或被潛意識轉移了話題。越想忘掉的事越是常常記起的原理作用在每個人的腦子裡,週而復始。





浮生淨土文學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規律。也是自然界一切有生命力的自然規律。思考死亡,恐懼死亡這個問題估計在大腦空白夜深人靜的時候多數人都會去思考。生命本來就是一場有來無回可以預見的旅行。我們走過了風花雪月,春夏秋冬。經過時光飛逝的洗禮不經意間到了中年。無論這一生是否精彩紛呈還是渾渾噩噩不堪回首,但必須接受大自然的規律,逃不過的生老病死。在哭聲中來哭聲中去。至於如何去,以什麼方式去,有沒有人勇敢的面對這個現實呢?

著名中國當代作家、編劇、影視製作人瓊瑤一生創作了很多的作品。這位有名氣的作家前年突然在網上發出了一份公開信,叮囑至親,不論自己生了什麼重病,不準動手術,不能插各種不知名的管子,讓自己死得快最重要。最後她還要求自己的兒子兒媳幫她“實現尊嚴死”。告訴孩子們幫自己“尊嚴死”就是他們的責任。這個消息一發出,立馬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網友們就咋了鍋,我們的瓊瑤作家身體不是好好的,怎麼突然生病了嗎?難道是生病才發出這樣的公開信嗎?

原來瓊瑤發佈的這封公開信也是有感而發。瓊瑤的摯愛也就是她的第二任丈夫平鑫濤因失智,中風再次住院。瓊瑤和平鑫濤前妻的三個孩子因為是否插胃管而意見不同。瓊瑤堅持想讓丈夫安樂死,是因為不想看到自己深愛之人每天飽受疾病的折磨,而自己於心萬般不忍直視,又苦於無奈,所以才有了開頭的那封公開信。所以才要求自己的孩子給自己“尊嚴死”的說法。說到這裡,我今天說一下“安樂死”。首先“安樂死是對無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療或者使用藥物,讓病人無痛苦地死去。“安樂死”一詞源於希臘文,意思就是“幸福地”死亡。它包括兩層意思,一是安樂的無痛苦死亡。二是無痛致死術。聽完這兩個對安樂死的解釋,我們未來會不會接受這種死亡方式呢?

中國目前已經進入老齡化銀髮浪潮時代,獨生子女已經是這個社會的主力軍。他們身上的壓力也很大,他們承載房貸,車貸、孩子的高消費教育、雙方父母的贍養等等。國家統計局公佈了一組數據:截至2017年年末,中國大陸60週歲及以上的人口為24090萬人,佔總人口的17.3%,比10年前增加約1億人;據預測,到2050年全世界的老年人將達到20.2億,中國將達到4.8億。幾乎佔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大部分的老年人生活品質下降被疾病纏身或遭孤獨蠶食等等。且九成以上的獨生子女無法贍養父母。還有一成的都在啃父母的養老金。在未來的日子裡,真的遇上像平鑫濤那樣的重大疾病,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沒有質量,沒有尊嚴,折磨自己還連累親人,這樣對生命也是一種折磨。在中國這個傳統美德的社會,安樂死暫時沒有受到法律的保護。但在國外很多國家已經受到法律保護。隨著銀髮浪潮的大軍到來,如果長期飽受疾病的折磨生命沒有質量只有痛苦與煎熬,只是一個睜著眼睛張著嘴巴有呼吸且困難者,看到病人或者家屬是這這樣也給孩子減輕負擔,而讓自己再也不用免受疾病痛苦的折磨。在身體健康的當下好好照顧自己,規劃好未來的老年生活。如果未來的日子裡……,人們留有的傳統思想不在裹攜,選擇安樂死也是一種幸福。在短時間內讓人在深度睡眠下無痛苦的離開,尊嚴的回到故鄉也是一種最終目的的享受。

無懼死亡,需要強大的內心和意志。對於每個人來說,死亡是一種必然,是無法抗拒的自然規律。我們從生到死是一個完整的人生過程,每個人都必需要經歷的。無論死亡來的早與晚,都是要面對的。我們應該是哭著來到這個世界,笑著離開,無悔我們來過的一生。應該為沒有過度治療,無休止的輸液輸血,渾身插滿各種管子,帶著各種儀器,每天要耗費鉅額資金,遭受巨大的痛苦,毫無質量的生存,給國家、家庭和病人都造成巨大的損失、浪費和痛苦。我們有時貌似在追求一種道德的完美卻忽視了對生命的尊重,滿足了生者的精神救贖,忽視了病人的痛楚和煎熬。很多病人的最後時光都是在疼痛的煎熬中度過的,那種生不如死的場面我們見過很多。如果能減少痛苦,又有尊嚴的死去,應該是社會文明的一個重大進步,也是對生命的極大尊重。


相約巧豔


你害怕死亡,每個人的必經之路,就跟沒來人世的時候,上帝給你說,人要受苦,受累,受驚,受喜,受悲,受騙,受善,受惡,受災,受難………

你抱著奈何橋墩,怎麼都不想來,其他的選擇變飛禽走獸,變魚類蝦蟲……,一眨眼功夫,就跟死亡一樣,你來了,上帝沒騙你,這些你都經歷了!

下一個空間,你又不想去,那裡是共產主義,周恩來親自給你安排生活,無憂無慮,無牽無掛,無病無災,無是無非,無拘無束……。

待我們壽終正寢,醒來就到了那個繁花似錦的世界!


加減乘除39187


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拉進我們與死亡之間的距離,從一開始的心中毫無概念,到慢慢開始注意到它的存在,然後逐漸開始思考,但這是個沉重的話題,平日我們不常談及,生活中也會對此有所避諱,從而導致我們的思考茫然而無解。那種未知的感覺,是恍惚間的空虛,是隱隱中的恐懼,它可能源於我們對於現有生活的熱愛所產生的不捨、可能源於我們對未來時光長短難料的一種無措、亦可能源於我們對於這一切努力終歸往塵,現今何去何從的一種疑惑。未知的不確定給人的感覺,好似閉著眼在懸崖上跳舞,不知道哪一腳下去會粉身碎骨,不知道一腳踩實是該慶幸還是抱怨。所以恐懼死亡實在太正常了。

儘管對死亡滿心恐懼,但我們還是反覆思考,因為想要擺脫這種未知的感覺,因為想要不再提心掉膽的生活,因為想要給自己一些勇氣能夠直面死亡,希望能在未來的那一天多一份坦然、多一份平靜。當心中對死亡釋然,未來的生活便是與死亡的不確定性共舞。


奶茶愛尚咖


如果你常常思考這兩個問題,那麼,證明你至少是比周圍人更聰明的,同時這兩個問題也會讓“聰明”的你幾近崩潰。

1.我們會不會死?死了以後我們是否還存在?

2.宇宙,到底有沒有邊?

宇宙的問題,太過龐雜神秘,作為輕如鴻毛的人類,很難解釋清楚,無數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數學家都試圖解決“宇宙有沒有邊”的問題,公式也好,假說也好,層出不窮,我們普通人,特別是沒有數學和物理基礎的人,還是別想了,越想你會越頭大。

死亡的問題,則不能不想了。

為什麼會害怕呢?可以先去菜市場或屠宰場轉轉,殺雞宰羊的時候,看看那些動物的表現,我想,答案就不言而喻了,人也好,動物也好,都有求生的本能,這是和吃喝拉撒睡一樣的天性,是我們的生命屬性,無法逃避。

既然如此害怕,為何還止不住的試圖去思考呢?因為,這是我們終將面對的一課,特別是一些人經歷過疾病的煎熬,經歷過朋友或親人的過世以後,總不免去想,有一天我也會如此,該怎麼面對呢?能不能超脫或解脫生死呢?

思考死亡,這其實也是我們求生心理的一種反映,只是我們的思想和智慧有限,無法想通這個事情,歷史上有沒有想通的人呢?

有的,佛陀想通了,孔子和老子也都想通了,聖人們如何想通的以及想通以後如何做的,我們作為後來人,且得學呢。


王小檀


我就很怕死,尤其是在生了兒子之後,總怕一旦自己沒了,孩子沒人疼,沒人管。

我對死亡的恐懼來自於有一次母親住院,那天晚上在急診,我親眼看到一個病人,剛剛還談笑風生,不一會兒就死了。隔著一道布簾,我聽著大夫護士們用著各種搶救措施,還聽見她的兒子大聲的叫著媽媽,最後,哭喊聲越來越遠,一切歸於平靜。那一晚,我沒有閉眼,緊盯著媽媽床頭上的監護器,盯著上面的曲線圖和數據。我第一次發現,人太脆弱了。

我也曾跟信佛的朋友討論過死亡。友說,死亡並不是我們認為的瓜熟蒂落,長壽並不是獎賞,短命也不是懲罰,只不過都是因果輪迴。我們參不透其中的原因,順其自然,該走的時候就走,不走就好好的活著,不必太糾結。道理是這麼個道理,但真的能坦然面對,並不好做到。

人都常說,世事無常。就拿這次疫情來說,大家都在高高興興的準備過年,忽然疫情就爆發了。然後每天面對的就是生病和死亡。死亡這件事第一次如此大規模的擺在人們面前。我們以前都是很避諱這件事的,尤其是在過年。在過年的時候,我們說的都是拜年的話,都是祝福的話。死呀,病呀,壞呀,說這樣不吉利的詞會讓老人們罵的。

認真想想,我們從出生到現在,每時每刻都在面對死亡。我們就像遊戲裡的人一樣,闖了一關又一關。我們總說來日方長,其實,哪有什麼來日方長,生和死一直就是手挽手。

我們對死的恐懼還來自於牽掛。這個世上有我們的不捨。沒有送終的老人,沒有撫養大的孩子,在一起沒過夠的愛人,沒有實現的理想,沒有享完的福。太多太多的人和事,都讓你割捨不下。你不知道你去了那邊後,他們會不會很傷心很傷心,你不知道沒了你的照顧,他們還能不能像現在這樣的幸福。

人,是活該受苦的,就是因為我們看不透,什麼也舍不下。但反過來想,我們就是凡人,正因為我們的不捨,才有了我們的親情友情愛情,才有了我們痛並快樂的人生,活著的意義大概也在於此吧。



芳豔隨筆


你好,其實對於像死亡這種很空洞的想法,覺得你是多慮了。可能在你身上發生過某些讓你很害怕的事,又或者是你突然看到了什麼有關死亡的影視類,書本類的問題。

比如以下幾點

第一,在你童年時期,可能因為某種原因,或者某種經歷讓你開始產生一種對死亡的恐懼?感覺隨時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

第二,比如因為游泳,自己不小心腿腳抽筋?然後嗆水了,讓你突然產生了恐懼心理。因為嗆水的話,腦袋會因為缺氧而形成神經敏感。

第三,看到恐怖題材之類的影視劇,突然出現的恐怖鏡頭似乎讓你一驚。同時連同你的神經敏感跟恐怖鏡頭相連,導致你越發的恐懼。

第四,所謂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你越是腦袋裡想象的東西,偶爾會出現在你的夢裡。

第五,其實這個很簡單,有時候自己白天因為太過專注於工作,導致晚上夢裡還在開會籤合同。

第六,主要的就是不要把神經繃得太緊,適當地讓自己放鬆放鬆,其實你越在乎,越怕發生的事情,其實百分之九十九都不會發生。

所以不要想太多,多看些書,或者聽些歌。讓自己忙碌起來,給大腦神經放個假,慢慢你就會發現,其實一切就是自己想太多了。



搞笑獨角色


因為我們必將面對死亡,我們不得不思考這問題。

有時候想到自己會死亡,在那一剎那是多麼不捨。但是轉而又想這一輩子愛過,恨過,失去過,得到過,也就釋然了。

再次思考死亡,因為我們看到了死亡的影子,他人的離去讓我們思考死亡。更多的是思考這一輩子過的怎麼樣,有沒有多少遺憾。死而無憾,就能心安。


明月夜3601


高中的時候看到地理課本上的宇宙圖片時第一次聯想到死亡的問題,當時覺得宇宙無邊際,時間無長短,我們對出生前的一切事物無感無知,一切都是通過書本而來,對死後的萬物卻根本無從知曉,從此這個空間這個宇宙再也沒有你,想到這裡真的好怕好怕。

當時怕到渾身顫抖,渾身血液好像都被煮沸的感覺,只能抑制自己不去想這個問題,從此其實很怕看到宇宙空間的圖像,照片,因為我怕這個世界再也沒有我,再也沒有這個世界。

直到現在都不知道怎樣去面對,怎樣去解決,有人說有了信仰就不怕了,但我們周圍又何嘗有任何一種高尚無私兼容光明的信仰,目之所及,都是排除異己,唯我獨尊。

精神長存?“人”的精神,由人傳播,萬物之精神,又是什麼?空虛萬寂之後,什麼是精神?什麼可以留存?

曾經告訴過身邊的人我的感受,但他似乎並不能感受。很慶幸能有同伴,讓自己能在經歷煎熬黑暗時明白其實這裡不僅有自己一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