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家庭中做麵包時,溫度和溼度怎麼控制?

用戶62304158136


都說剛開始入烘焙坑的小夥伴

沒“翻過幾次車”的烘焙道路是不完整的!

“自己做的麵包哭著也要吃完”

這樣的辛酸史你們一定都有過!!!

製作一款美味的麵包,

並不是想象中的那麼容易,

許多細微的因素

都會影響最後整個成品的口感!

其實出錯不可怕,

怕的是失敗上百次而不知道錯在哪裡

今天,我們就整理了一些

麵包製作中的常見問題

並一一為大家進行解析

麵包製作的常見問題答疑

Q:配方中糖的分量可以減少嗎?

:儘量不要減少,因為每個配方都有其固定的比例,配比失調會對做出來的產品口味有影響,如果不喜歡細砂糖,可用果糖代替。

Q:配方中的鮮奶可用濃縮牛奶代替嗎?

:配方中指明使用鮮奶,則可將濃縮牛奶稀釋後代替,稀釋比例為濃縮牛奶:冷開水=1:1,如果用煉乳代替鮮奶,比例為3:2。

Q: 高糖酵母和低糖酵母有何區別?

:高糖酵母和低糖酵母是根據酵母對原材料的適應能力而生產的。高糖酵母適合在配方含糖量10%以上時使用;低糖酵母則適合在含糖量10%以下時使用,其效果更為理想。

Q: 麵包烘烤後,為什麼表面會下塌?

:1、醒發過度。2、烘烤不足。3、麵糰操作時已經老化。4、操作時沒有經過必要的排氣。均會令烘烤後,表面下塌。

Q:如何讓麵糰發酵得又好又漂亮?

:掌握麵糰發酵的程度,首先要控制麵糰發酵的環境溫度。炎熱的夏季,室溫往往超過最佳的發酵溫度,這時可在發酵盆下面墊冰塊,盆底不要與冰塊接觸,以免溫度過低。不能用蒸的方式發酵麵糰,會使酵母失去活力。

家庭中做麵包時,溫度和溼度怎麼控制?

:溫度和溼度對面包來說非常重要,想要控制好溫度和溼度,建議配備可測量溫溼度的溫度計放在操作檯附近,再買一支測量麵糰溫度的溫度計。

麵糰攪打完成後的理想溫度為26 ~ 28C;而發酵室溫最好控制在26 ~ 33C,發酵環境相對溼度為70% ~ 80%。 若室溫過低則要為麵糰加溫,可用熱得快放在加了水的盆裡燒水(這樣省去了更換熱水的麻煩)。如果室溫過高則需要為麵糰降溫, 將熱水換成冰水即可。

麵糰打好後發現鹽沒有放還能再加進去嗎?

:鹽雖在配方中用量少,但是作用很大,加鹽後能使酵母發酵穩定。沒有鹽麵糰發酵速度較快,烤出來的麵包成品和味道都會受到影響。麵糰剛打好後可再加入鹽打勻,但是麵糰發酵好後就不能再放鹽了。

食材的配比如何掌握?

:如果想要麵包口感清爽那就少放些食材,如果要突出食材的口味則增加其用量,就像有的人說做葡萄乾麵包時不要放太多的葡萄乾,因為多了會吸收麵糰的水分,使得麵包變硬,但相應地調整配方中水的用量,同樣也能獲得綿軟的口感。

烤箱不分上下火怎麼辦?

:對於很多烘焙初學者來說,在烘焙烤箱的選擇上肯定沒有什麼大追求,選擇一個便宜的練手估計是每個烘焙初學者的第一想法。但是隨著烘焙技術的提高,那麼問題來了,自家的烤箱不分上下火,面對要求獨立溫控,上下火溫度不同的方子該怎麼辦?

其實也是有辦法解決的,只要將配方中所需上下火溫度相加再除以2就行啦(也就是(上火溫度+下火溫度)÷2)。例如:原配方為上火200℃/下火180℃,沒有獨立溫控的烤箱可以將溫度設置為190℃。並將烤盤放置在烤箱中上層就好啦,反之,若下火溫度高於上火溫度,則可將烤盤放於烤箱的中下層。

有時候會打出來糊糊的麵糰?

:麵糰越打越黏可能是一開始水加太快了,水量如果一開始不要全加,等到攪拌過程中再慢慢加,讓麵粉慢慢吸收水分,就不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如果一開始就把把水全加了,麵粉還來不及吸收水分,不管後來怎麼加粉都還是又黏又糊,烤出來的麵包也因為粉加太多而口感變差。

如果天氣實在太熱,把配方中的水改成冰塊或冰水也會好些,不過要養成一個習慣,任何配方中的液體部分,都一定先保留一些慢慢加,麵糰就不會打到糊狀了。

麵包烤好後沒多久就皺皮了?

:烤出來的麵包放涼如果稍微縮一點是正常的,如果縮的很厲害就是內部沒有烤透。就跟烤蛋糕一樣,一定要烤到內部組織都定形,出爐才不會縮或是皺皮。

一般來說,麵包還在膨脹的時候不會上色,所以如果麵包開始上色就表示內部溫度已經開始升高,酵母也不再作用。如果顏色上到金黃色,那才表示烘烤完成可以出爐。所有食譜的溫度時間都是參考值,一定要以自己烤箱的溫度時間為主。


吃吃吃又胖了


製作麵包需要經過兩次發酵,我們總會看到配方里對兩次發酵的條件有所要求。第一次發酵一般要求溫度為28-32℃,這很好辦,通常在室溫下發酵即可,即使溫度沒有達到,通過延長髮酵時間也可以解決,而且此時麵糰沒有整形,直接用保鮮膜或溼布蓋住麵糰就可以創造足夠的溼度。

第二次發酵可難辦了,一般要求溫度在35℃以上,溼度80%以上。家庭沒有專業的發酵箱,要實現這樣的條件怎麼辦呢?既然不能借助專業的工具,就用一些替代的方法吧,雖然不夠精確,但卻很管用。

第二次發酵的時候,麵糰一般已經整形好,放在烤盤上了。此時,把烤盤放入烤箱中層或者上層,在烤箱底部放上一盤熱水,關上烤箱門。烤箱具有一定的密閉效果,底部的熱水盤會持續散發水蒸氣,在烤箱內部創造出足夠的溫度與溼度。

需要注意的幾點是:

1、溫溼度計是很好的幫手。將它一起放入烤箱中,能通過它及時瞭解到烤箱內的溫溼度是否符合要求,靈活調整我們放入熱水的溫度、用量。

2、如果你的烤箱有低溫發酵功能,可以把這個功能利用上,讓烤箱內保持恆溫。如果沒有,當烤箱裡的熱水冷卻後,你可能需要重新更換一盤熱水。

3、這是一種適合家庭使用的發酵方法,正因為此,它不像專業發酵箱一樣能控制準確的溫溼度。我們只需要保證溫溼度在一個大概的範圍內就可以了,不用要求它一定能精確達到配方上要求的程度。

很多朋友喜歡把自己做好的麵包放進冰箱冷藏室保存,冷藏會加速麵包中澱粉的老化,使麵包乾硬、粗糙、口感差。澱粉老化反應是不可逆的,一旦麵包變“老”了,即使重新加熱後面包會再度變軟一點,也不可能重新回覆之前的鬆軟。




聖極地


麵包發酵的溫度和溼度分兩次:

第一次發酵一般要求溫度為28-32℃,溼度80%以上。

第二次發酵可難辦了,一般要求溫度在35℃以上,溼度80%以上。

買一臺家庭用的專業發酵箱可以實現麵包發酵的溫度和溼度控制。

   溫度與溼度對面包來說非常重要,但在家庭這一步很難做到,要想控制好溫度與溼度,那就買一支可測量溫溼度的溫度計放在操作檯附近,再買一支測量麵糰溫度的溫度計,麵糰摔打完成後的理想溫度為26---28℃;而發酵室溫最好控制在26--33℃,發酵環境相對溫度為70—80%。

  若室溫過低則要為麵糰加溫,可用熱得快放在加了水的盆裡燒水(這樣省去了水冷再換熱水的麻煩)。如果室溫過高則需要為麵糰降溫,將熱水換成冰水即可。







Lily逛美食


家庭做麵包,首次發酵溫度28℃,最後發酵35℃,溼度80℃為合適,環境溫度不合適的時候可以把麵糰放比較小的環境,放一杯開水就可以了,例如微波爐裡。如果有發酵箱做麵包就更省事了。下圖面包都是疫情期間我做噠!











涓食記


家庭做麵包,溫度與溼度對面包來說非常重要,但在家庭這一步很難做到,要想控制好溫度與溼度,那就買一支可測量溫溼度的溫度計放在操作檯附近,再買一支測量麵糰溫度的溫度計,麵糰摔打完成後的理想溫度為26---28℃;而發酵室溫最好控制在26--33℃,發酵環境相對溫度為70—80%。

若室溫過低則要為麵糰加溫,可用熱得快放在加了水的盆裡燒水(這樣省去了水冷再換熱水的麻煩)。如果室溫過高則需要為麵糰降溫,將熱水換成冰水即可。


楓葉118


我覺得這個問題很簡單:烤箱不是就能控制嗎?發酵時放一個裝水的小容器,溼度也保證了。我認為沒有必要精確到確切數字吧?只要能達到目的就行了啊,畢竟我們不是專業麵點師啊[捂臉]


我的廚房我來做主


帶有溫溼度調節的家用恆溫發酵箱就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