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數字化“戰疫”之共克時艱—工業互聯網“政產融”結合的平安之果

作者:中國平安集團黨委副書記、集團智慧城市發展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兼集團智慧辦主任 杜鵬

全國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暴露出我國在產業協同、應急保障、社會治理等諸多方面存在不足,亟待通過科技手段加以解決。中央領導指出,要鼓勵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數字技術,在疫情監測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資源調配等方面更好發揮支撐作用。工信部作為產業主管部門,在2月19日發佈《關於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服務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的通知》,引導鼓勵大型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和行業龍頭企業,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支撐服務疫情防控和企業復工復產。疫情當前,迫切需要依託工業互聯網平臺,立體化、全方位織就“政-產-融”結合的政企互聯生態網絡,助力企業復工復產,服務政府監管“戰疫”,與全國上下共克時艱,守護“平安”之果。

一、種下“數字之因”:跨行業跨領域的工業互聯網蓬勃發展

近年來,工業互聯網已不再是單純的工業製造領域互聯網化的話題。A(人工智能)、B(區塊鏈)、C(雲計算)、D(大數據)、I(物聯網)、E(邊緣計算)等核心技術在推動工業轉型升級的同時,也在賦能傳統工業以外的金融、醫療、房產等行業,構建城市級數字化生態,服務中小企業,建立起政府監管、企業服務、產融結合於一體的工業互聯網平臺生態體系,不斷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數字化、融合化、智能化升級,促進各類服務場景的平臺化、協同化、生態化整合。以工業互聯網平臺為核心的數字經濟生態正在和城市服務、中小企業發展等密切地融為一體,延伸出更廣闊的內涵和發展空間。

當前,ABCDIE等信息技術構成了智慧城市完整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平臺。在人工智能方面,服務場景已經廣泛覆蓋,從生產製造,到政府管理,再到城市個人服務等多個領域,各類融合創新層出不窮。如基於生物智能的人臉識別技術準確率已超過99%,聲紋識別準確率超過99%,廣泛應用於金融服務、智能客服、口岸監管等領域;AI模型,可以用來做工業設備的故障診斷,也可以輔助醫生進行診療,進行疾病風險預測,大幅節省醫療成本。在區塊鏈方面,比特幣之外全球最大的金融區塊鏈平臺在中國,服務於企業資產交易,累計覆蓋交易額已超12萬億;同時,區塊鏈也日趨表現出與製造業協同發展的態勢,正在基於鏈網協同構建未來可信工業供應鏈體系。在雲科技方面,平安、華為、阿里、騰訊等國內多家雲服務商的成熟度不斷提高,使用成本持續降低,通過核心技術創新,推出各類政務雲、行業雲、工業雲,促進IT資源優化配置,為政務監管、中小企業發展提供安全、易用的雲服務。在大數據方面,數據資源化、私有化、商品化將成為持續發展趨勢,特別隨著大數據應用場景的不斷豐富,數據品類的持續增多,數據生成速度的日益加快,將會催生出更多跨行業、跨領域、跨區域的大數據融合應用,釋放更大的數據價值。在物聯網方面,5G的全面普及應用,將給物聯網“插上翅膀”,其速度快、時延短、能耗低、頻譜寬、安全性強的特性,可以支撐ABCD應用場景的大規模拓展、延伸、豐富,滿足虛擬現實、無人駕駛、遠程醫療、工業自動化等行業未來發展需求。

在邊緣計算方面,疫情的全面爆發讓線上用戶數量激增,需要強大的高併發能力,尤其在工業互聯網領域,更需要強大的算力、算法支撐,通過邊緣計算節點作為雲計算中心的延伸,可以滿足客戶的快速實時響應需求,確保系統高效平穩運行。

在工業互聯網平臺生態體系要素構成中,如果說科技的價值在於提振產業,那麼金融的價值在於賦能實體、生態的價值在於構建體系,“金融+科技”、“金融+生態”戰略的使命在於更好服務實體產業生態體系發展。未來如何在金融(融)、科技(產)、管理(政)上同時發揮協同服務優勢,成為構建工業互聯網平臺服務體系,拓展融合服務功能,從更大範圍服務城市生態及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

“融”-金融服務。金融行業是數字化轉型的引領者,各大金融機構通過平臺化手段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租賃、信貸、ABS等多樣化、全鏈條金融服務;利用大數據和信用體系,構建供應鏈金融體系,打通信息流、資金流、物資流;基於大數據和用戶畫像的環責險、安責險、首臺套保險、上雲保險等保險產品解除企業後顧之憂,促進“產融結合”模式創新。

“產”-科技服務。利用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智能科技優勢,為企業生產運營、倉儲物流、市場銷售、售後服務等領域提供場景化智能優化服務;此外,金融機構具備大量企業的數據積累,企業畫像和分析模型有助於更大範圍促進業務協同,極大提升融合化平臺的生態效能;區塊鏈技術優勢則有助於構建未來產業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為萬物智聯、行業協同,提供安全基礎支撐。

“政”-政府服務。G端的政策優勢、放管服優勢和B端的數據優勢、場景優勢相結合,金融信用優勢和社會信用體系相結合,為政府行業服務能力提升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為企業服務提供了更多樣化、多視角的服務手段,形成了G端、B端服務融合創新的城市數字經濟藍圖,智慧城市與工業互聯網融合發展已成為智慧城市新趨勢。

現階段,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蓬勃發展,旨在打造國家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構建產業共性支撐服務體系。不同基因的企業在拓展不同的“跨度”,在不同的範圍內尋求“融合”。垂直行業龍頭企業基於製造業行業知識,通過資源配置優化,拓展後向服務市場,實現了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的一體化融合;雲化軟件類平臺企業通用軟件上雲、大數據分析等能力特徵,面向行業縱深方向進行融合拓展;通用基礎類平臺企業以算力為支撐,採用“平臺+生態”的策略,向場景分析和產業鏈整合服務方向拓展,形成了工業互聯網“雙跨平臺”建設的“殊途同歸”。金融基因的科技類企業,利用金融、科技、生態等全要素綜合服務優勢,從政、產、融多維度拓展服務場景,並通過相互融合,促進“血液(數據和金融)”流通,形成跨行業共性服務、跨領域資源協同的優勢。

二、開放“智慧”之花:工業互聯網的“政產融”全方位行動

隨著疫情全面爆發,各種應急響應延遲、物資供應短缺、企業資金流斷裂等問題頻出,也暴露出我國工業企業和政府部門在應急保障、物資投放、產業協同等方面的不足,讓我國製造業面臨著嚴峻考驗。針對此次疫情防控面臨的難點、堵點,迫切需要依託強大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充分發揮“科技+金融”綜合優勢,以行業公共服務為切入點,在企業服務、政府監管、產融結合三大領域,以數字科技全方位賦能疫情防控工作,快速精準“狙擊”疫情蔓延。

疫情期間,以工業互聯網平臺為代表的各大企業紛紛積極行動,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率先打響了數字化“戰疫”,如平安智慧城市快速推出“智慧防疫、守護平安”十大產品,全方位助力政府疫情防控管理和企業復工復產;海爾、用友、航天雲網等企業相繼發佈醫療物資供需對接平臺,保障應急物資精準高效匹配;華為、阿里、騰訊等平臺企業充分發揮其在大數據、AI等技術優勢,提供包括電梯無碰觸感知、員工體溫異常篩查和雲開發等解決方案和服務,有效緩解了企業復工復產壓力。

1.科技助力企業辦事服務

疫情帶來的復工推遲、供應鏈受阻、訂單交付延誤等讓我國各行各業遭受重創,而實體企業和中小企業首當其衝,企業面臨開工難、用工難、防控難等系列難題。一是企業面對政府的疫情防控要求,缺乏快速的數字化應急響應能力,一些中小企業單靠自身力量難以快速應對,從而導致了“北京某企業員工復工9天后確診,66人被集中隔離”的情況發生;二是受春節返鄉和隔離政策等影響,大量企業員工無法返崗,很多企業迫切需要採取遠程辦公等手段來協助企業正常運轉;三是隨著疫情的迅速蔓延,一些企業員工相繼感染,返工復工員工的心理壓力倍增,如何切實保護員工身心健康,有效解決員工“疫情焦慮”,也成為企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針對企業返工難、復工難,應急響應能力不足等問題,應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手段,依託工業互聯網平臺打造系列為企公共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復工指引、自查上報、疫情管控、企業辦事等服務,助力企業有序復產復工。如深圳市政府在“i深圳”APP上線了“深i您-企業服務”專區、“深i您-疫情防控服務專區”等,為企業員工提供復工指引、企業辦事、疫情資訊、科學防控、在線辦公以及返崗復工心理關懷等精準服務,自服務專區自上線以來,平均每天約有70萬企業和市民使用相關服務,每天約有4000人進行問診諮詢。平安智慧城市推出智慧園區疫情防控平臺,為園區企業提供自查上報、疫情管控、協同辦公、防疫宣傳等服務,可實現園區內疫情可疑人員的智能識別和快速上報,提升園區企業疫情防控能力。


數字化“戰疫”之共克時艱—工業互聯網“政產融”結合的平安之果

數字化“戰疫”之共克時艱—工業互聯網“政產融”結合的平安之果

針對大量員工無法返崗,企業用工難、用工荒問題,中小企業要加強數字化應用水平,創新遠程協同工作模式,通過遠程辦公、線上會議、網上直播、視頻教學等方式,實現“居家能辦公,停工不停產,停工不停學”。如平安知鳥打造企業在線學習平臺,疫情期間免費開放6000門課程、10萬+各類專業認證考試題庫,供企業員工在線學習,同時通過AI直播、AI陪練等,以線上直播為切入口,輔以考試、陪練、做課等功能,全方位滿足企業員工的在線培訓與學習需求。此外,還可通過打造“移動辦公平臺”,幫助企業實現遠程疫情數據上報、視頻會議、在線調度、即時通訊、在線辦公、移動審批等功能,提升為企服務效能。

針對保護員工身心健康,解決員工“疫情焦慮”的企業需求,需進一步加強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在疫情自查、疫情監控、疫情診斷、醫療救助等方面的融合應用,提升企業員工的健康防護水平。如人民日報等權威媒體上線的“全國新型肺炎疫情實時動態”系統,已在湖北省、重慶市等90多個官方新媒體平臺上線,該平臺可實時更新全國肺炎最新態勢,並提供疫情自查、疫情問答、疫情分析、大咖講堂、在線心理諮詢等多項服務。隨之而來的智能疫情預防“5+1”平臺,其中的智能預測平臺提前24小時的預測準確率達98+%;智能問答醫生可幫助醫生將診斷準確度由60%提升到90%;智能影像可將CT影像讀片時間從20-30分鐘縮短至15秒,準確度高達90+%。此外,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聯合業界領軍企業打造了全國首個“新冠肺炎心理危機干預平臺”,由百位具有臨床醫學背景的專業心理諮詢師,線上為各地企業返崗員工提供復工心理疏導服務。

數字化“戰疫”之共克時艱—工業互聯網“政產融”結合的平安之果


2.科技強化政府服務監管

面對疫情防控這場“大考”,一些政府機構的表現也“不達標”:省長說不清重要物資的生產能力,地方紅會的物資分配停留在紙筆記錄時代,野生動物養殖交易市場監管存在多處漏洞……這同時也折射出了一些政府部門存在應急防控能力薄弱、應急物資無法快速精準調配、市場行業監管能力不足等短板和問題。各地政府難以營造健康良好的企業復產復工環境。如在應急防控處置方面,有些政府部門缺乏對疫情防控預警預測、精準施策的大數據決策支撐手段,在應急管理過程中呈現出碎片化、分散化和無序化;在物資產能調配方面,醫用物資需求激增引發應急性短缺,由於缺乏關鍵物資供需數據,從而難以實現供需精準對接和物資的精確追蹤。在行業市場監管方面,“野生動物非法經營”成為此次疫情爆發的導火索,在醫療物資急缺的情況下,一些重點醫療器械、醫療防護用品的質量安全存在極大隱患,對政府市場監管提出了更高要求。

針對各地政府的疫情防控應急處置需求,部分城市快速上線“戰疫通”服務,包括疫情防控綜合管理平臺、企業復工平臺、招商引資平臺、雲監工平臺等,切實提升政府疫情防控效率,增強為企服務效能。其中,“疫情防控綜合管理平臺”圍繞“知、預、評、策”四個方面直面疫情防控管理中存在的痛點難點,實現態勢感知、預測預警、評估分析和精準實測,為政府疫情防控綜合決策提供科學支撐。“疫情防控企業復工平臺”支持企業全流程線上進行復工申報、審批,實現企業疫情實時掌控和疫情風險提前預判,併為企業提供政策精準匹配與諮詢服務。“疫情防控招商引資平臺”,通過隔空雲招商、智能招商,減少疫情期間政企線下交互風險,結合疫情最新態勢面向企業實施招商政策精準識別、智能匹配。

數字化“戰疫”之共克時艱—工業互聯網“政產融”結合的平安之果

針對醫用防疫物資調配困難、供需信息無法快速匹配等防疫阻擊戰中的突出問題,深圳市政府上線了“疫情防控採購物資申報系統”,依託平臺強大的供需數據智能分析,統籌、調控、採購防疫關鍵物資,有效解決了疫情防控物資調配困難、供需信息無法快速匹配等突出問題,確保了醫療物資的精準高效匹配和持續穩定供應,為企業復產復工提供安全保障。

面對各地監管單位市場監管能力不足的痛點,迫切需要通過信息化手段,構建疫情防控智慧監管平臺,全面提升監管部門的全事項網上辦理、非接觸監管、重點產商品溯源管理能力,切實保障企業安全生產運營和政府執法人員健康安全。如通過打造非接觸智慧監督管理平臺,提供各類非現場監管服務,實現對餐飲、防疫物資、公共場所的遠程化、智能化監管;通過打造重點產商品安全溯源管理平臺,提供電子臺賬、物聯感知、效驗接口等服務,實現食品對重點產商品的追溯管理;通過打造全程網上證照辦理平臺,為企提供線上申請、遠程視頻審查、智能化秒批、全流程線上審批、電子證照等市場監管准入服務,減少線下人員聚集,降低企業運行成本。

3.金融“輸血”企業紓困解難

在疫情影響之下,企業停工減產現象變得非常嚴重,眾多中小微企業面臨由於資金流斷裂而破產倒閉的風險,就連餐飲行業巨頭西貝也身陷困境,“西貝貸款發工資撐不了3個月”的新聞一度刷屏各大媒體網絡。根據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對995家中小企業的聯合調研,85%受訪企業表示受疫情影響賬上現金不足維持3個月生存需要,協助中小企業獲得金融支持、度過疫情“寒冬”迫在眉睫。

針對中小企業融資缺口大、融資成本貴、融資風險高等痛點難點,亟需依託工業互聯網平臺,充分發揮“金融+科技”綜合優勢,創新為企金融服務模式。一方面,通過區塊鏈、大數據等新技術全面整合產業資源要素,促進工業企業產能共享交易,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多在線訂單機會;另一方面,基於可信區塊鏈技術,集聚整合政府、企業、第三方機構以及金融交易數據等,構建企業畫像,進行風險管控,為企提供投融資、供應鏈金融及多元化保險服務,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如疫情期間,廣東省通過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平臺,幫助企業實現不見面融資貸款,平穩度過疫情期,目前該平臺已成功對接省內129家金融機構,上線319款金融產品,為企業打造一站式線上融資智能“生態圈”。針對當前小微企業數量多、甄別難、無抵押、放貸難等痛點,工業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還可以通過提供雲代賬、雲進銷存、企業電商門戶、協同辦公等低價高效、剛需高頻的企業雲服務,推動小微企業服務上雲,多維度構建企業畫像,為企業精準放貸和政策扶持提供科學決策支撐。基於工業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目前僅平安產險就已為全國10萬家小微企業無償提供專屬風險保障,每家企業保額100萬元,累計總保障金額高達5000億元,金融服務市場空間巨大。

三、守護“平安”之果:未來普惠工業互聯網公共服務暢想

有“危”才有“機”。在“政產融”數字化“戰疫”中,我們看到了金融、科技、生態的綜合優勢在賦能防疫中發揮的獨特作用。從“金融+科技”的融合服務場景優勢切入,平安成為了工業互聯網版圖的一股新勢力。根據疫情發展的實際需要,平安積極調動多方資源,充分發揮工業互聯網在政府端、產業端、金融端融合的為企服務優勢,從行業公共服務角度全力以赴、科學有效地做好疫情防控及醫療健康、保險保障服務等工作,在抗擊疫情、保障經濟安全運行、服務社會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疫情危機關頭,是工業互聯網平臺發揮巨大作用的關鍵時刻。但疫情終將過去,我們期望工業互聯網能夠在疫情後的經濟復甦、社會治理等方面發揮更加突出作用,依託智慧科技打造的工業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會為工業企業帶來更大的普惠價值。

首先,疫情後,不接觸、不聚集、不見面式服務將成為主流,人工智能技術在政務服務、企業服務、員工服務等方面將發揮空前巨大的能力。

無論是人臉識別等非接觸式的生物識別,還是智能客服式的非人工辦事窗口,都將極大的促進政府與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工業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未來必定要加強人工智能技術中臺的建設,進一步加速用機器替代人工的進程。

其次,在此次疫情中,信息透明再次成為了熱門話題。為了不再重蹈覆轍,無論是社會、政府、園區還是企業都必將需要更加透明但保護隱私的數據治理機制。無論是從工業企業供應鏈協同的角度,還是從產業產能與金融交易的角度,還是政府實時監管需要的角度,區塊鏈目前都是最佳的技術方向。工業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需要在區塊鏈底層技術的基礎上,提供安全生產數據監管、合規監管數據巡查、產能交易智能合約、供應鏈可信協同數據等多種符合工業企業實際需要的、透明不涉密的數據應用場景,加速工業企業間數據流、資金流健康流動。

再次,疫情造成大量企業復工延期,而對於遠程辦公能力較弱的企業更是雪上加霜。疫情後,必定更多的工業企業會加強對於雲上辦公、培訓、開會等應用的重視。企業上雲的重點會傾向於如何在任何情況下,可以不間斷連續工作。因此,在工業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上打造一個雲端的應用商店,涵蓋工業企業的設計、研發、生產、運營、銷售、營銷、辦公等全生命週期服務,顯得尤為重要。

最後,疫情對於企業經營的影響,關鍵崗位員工隔離對於項目進度的影響,企業復工延遲對於社會經濟的影響,這些影響分析的背後,大數據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工業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需要從宏觀的產業經濟層面,到中觀的產業鏈各環節層面,乃至微觀的各企業經營層面,都提供相應的工具和數據分析能力,幫助各類角色快速分析與決策。

工業互聯網平臺把ABCDIE核心技術通過場景化、數字化服務提供給各類政府與企業用戶。“科技+金融+生態”的獨特組合,在疫情期間讓工業互聯網的應用實現了政、產、融的全面互動,促進了跨行業、跨領域的服務融合。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以B端的平臺服務體系為核心,數字化生態服務體系將在G端、F端實現更大範圍、更加深入的融合,構建一個更加廣闊的未來智慧城市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新藍圖,我們將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