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無法融入集體的孩子該如何教育?——《窗邊的小豆豆》有感

無論是在學校裡,還是進入社會後,很多人總是會有一種融不進去但感覺。學校與社會都是一個集體,很多人在其中,但是隻有部分人可以在集體中找到合適的位置並且享受集體生活。

總有一部分人,他們無論如何都無法融入。

在旁人眼中看來,這樣的人是很失敗的,無法與他人融合,特立獨行的,怎麼能行呢?如何在這個社會中生存呢?

實際上,一個健康的社會,就是應該千姿百態,既要允許有人快樂地過集體生活,也要允許有人自由地過自己的生活。

日本作家黑柳徹子寫過《窗邊的小豆豆》,從孩子的眼光探討一個與眾不同為正常學校所不能接受的人,到底能不能過上正常的生活呢?


無法融入集體的孩子該如何教育?——《窗邊的小豆豆》有感

《窗邊的小豆豆》封面

耐心傾聽

小豆豆要上學了,但是她上學沒多久,就被老師告狀,以至於被學校退學。為什麼呢?因為她一上課就接連不斷打開關上課桌。

需要拿書本了,打開課桌抽屜,再關上;要寫字了,再打開關上;寫錯了需要橡皮,還要重複這個過程……

老師受不了了,問她為什麼不能一次性拿出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呢?卻被小豆豆拒絕了。

退學後的小豆豆被家人送到了巴學園,在入學時她見到了校長先生。校長耐心地聽了小豆豆講了四個小時的話,這期間,他沒有斑點不耐煩與厭倦,最後成功獲得了小豆豆的好感。


無法融入集體的孩子該如何教育?——《窗邊的小豆豆》有感

巴學園


一個不為正常學校所接受的孩子,必然是個有自己想法的小孩,只是大人很難理解孩子的思維,所以就粗暴地認為孩子這是在搗亂。

實際上卻未必如此。

有的時候,大人需要花一點時間,耐心傾聽孩子對你說的話。或許詞不達意,或許邏輯混亂,但是在孩子的認知之中,這一切都是很清晰的,只是大人不理解。

只要你能靜下心來聽孩子說話,並且弄清楚她的意思,你會明白孩子一些奇怪行為背後的行為邏輯,有時候與大人的想法是截然相反的。

耐心傾聽,才是通往孩子心靈的第一步。

積極鼓勵

在巴學園中,有許多孩子都在這裡學習,而校長對於每個人也都有著不同的鼓勵方式。高橋同學不敢跨過比自己還高的鞍馬。

校長不斷地鼓勵他,發動其他孩子一起給高橋加油鼓勁。最終在大家的鼓勵下,高橋同學終於成功的跨過了鞍馬。

我們都知道教育之中,儘量對孩子實行鼓勵教育。但是有時候,出於大人與孩子巨大的認知差距,使得大人很少能認真鼓勵孩子,更多的使用一種敷衍的鼓勵態度,實際上卻並不相信孩子真的能做到。

但是孩子其實對別人的態度十分敏感,你到底是不是真心鼓勵,他們很容易分辨出來並且因此而覺得振奮或者沮喪。

尤其是對那些不太擅長融入集體的孩子,他們已經很難從同齡人那裡獲得認可了,那麼在師長面前,就更加需要鼓勵。

只有真正對這些孩子表達認可,才能激勵他們更好地發揮自己的長處,更加認真自信的生活,而不至於一直沮喪下去,否定自己的價值。


無法融入集體的孩子該如何教育?——《窗邊的小豆豆》有感

孩子們在吃飯

因材施教

在巴學園中,老師上課的方式,是把這節課的課程內容與重點直接寫在黑板上,然後讓大家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向進行學習,之後再提出問題,老師一一解答。

這樣長久下來,老師就會知道某一個孩子在某些學科上的優勢與劣勢是什麼,然後再著重補足他們的短板,做到了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育中經常提及的一個概念,但是由於很多原因,在實際應用中很難完全做到因材施教,這需要老師與家長在平時需要合作,配合著針對每一個孩子進行適合她的教育,才會達到教育一直貫徹的把人培養成才的宗旨。


無法融入集體的孩子該如何教育?——《窗邊的小豆豆》有感

孩子們在進行野外活動

在日本社會,窗邊的人通常是指格格不入,無法融入社會的人。但是窗邊的小豆豆在巴學園上學後,並沒有出現這種情況,而是成為一個為人所喜愛的孩子。

這其中,教育的作用功不可沒。這也給了我們很多啟示,有些孩子就算不能融於社會,也不代表著他們無可救藥,而是針對他們的教育要更加溫柔仔細,最終他們都能夠成長為健康健全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