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2 《天天向上》迎十週年,製片人:未來它依然是我們的“半山學院”

《天天向上》迎來十週年,第三任製片人沈欣:未來它依然是我們的“半山學院”

文|攻主(珞思影視研究組)

即便當天的錄製是為“十週年”慶生,被譽為《天天向上》“定海神針”的汪涵也並不諱言,在與這檔節目共事的十年間,他曾多次想過“放棄”。

7月30日,《天天向上》十週年盛典在長沙錄製,跟一年前“快樂大本營”二十週年相關節目的方向不同,當天的《天天向上》沒有以明星路線作為主打,他們請了這樣幾撥人:

《天天向上》迎十週年,製片人:未來它依然是我們的“半山學院”

一字排開的配音天團,正是由《天天向上》為人熟知

以關曉彤、張子楓為代表的“小演員”;以金晨、張予曦為代表的“校花團”;以沈磊、張傑、邊江、季冠霖、喬詩語等配音大咖為代表的“配音天團”;以俞灝明、矢野浩二、田源為代表的“天天兄弟前成員”……

熟悉《天天向上》的觀眾知道,這樣的安排是懷舊,也是對於《天天向上》初心的一種回望。

《天天向上》迎十週年,製片人:未來它依然是我們的“半山學院”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它曾是“素人挖掘機”,也是網友點讚的“課堂”

雖然時間不及《快樂大本營》長久,但《天天向上》與之一起,是湖南衛視綜藝疆域中不可否認的兩塊金字招牌。由兩檔節目衍生而來的“快樂家族”和“天天兄弟”,更是湖南衛視精英主持人的兩大陣營。

而在粉絲心裡,《天天向上》是近乎神奇的存在:上過節目的藝人,無論隨後的演藝之路有多艱辛,多數能紅;但上過節目的網紅卻像是遭遇了“照妖鏡”,“誰上?誰毀”。

《天天向上》迎十週年,製片人:未來它依然是我們的“半山學院”

關曉彤已經是第五次上《天天向上》

當然,十年前打造《天天向上》時,節目組的初心並非要去做一檔助推明星的欄目。依靠當年“北京奧運會”的大事件而生,從2008年8月7日開始首播的《天天向上》,起初便是以“傳承中華禮儀文化和倡導社會公德為主旨”——如何切中這看起來有些“虛”的命題?《天天向上》當時的做法,是從三百六十行的素人裡挖故事。

“華語世界頂級聲優大PK”,“少年們的迷戀 中國刑警學校”,“中國美女地理系列”,“辯論高手挑戰汪涵”……從這些看似腦洞大開的選題出發,觀眾通過《天天向上》,十年來收穫了對各式各樣職業的認知,也認識了後來名聲大噪的楊洋、吳磊、關曉彤、金晨、邊江等。

《天天向上》迎十週年,製片人:未來它依然是我們的“半山學院”

2011年,還是小朋友的吳磊首次在節目中亮相

“從一初始開始,《天天向上》更多的是想立足於傳播優秀的中華文化。”30日十週年盛典錄製現場,接受捕娛記(ID:ibuyuji)採訪的《天天向上》製片人沈欣表示。

沈欣說,《天天向上》實際上還有個“好好學習”的前綴,“無論是導演組也好,主持人也好,整個臺也好,都想把它做成一個課堂形式,也許這十年來節目的表現形式各異,有的是訪談,有的是脫口秀,有的是戲劇類種種,但我們一直不變的是方向。”

《天天向上》迎十週年,製片人:未來它依然是我們的“半山學院”

2014年,資深觀眾在豆瓣開貼為節目總結優秀篇章

沈欣認為,這種“課堂”式的,文化揭秘or考據式的內容,就是《天天向上》十年來與市場上其他節目在選題上的區別。而走過十年,作為《天天向上》第三任製片人的沈欣為節目總結的特色,則包括“敏銳度”和“責任感”。

“敏銳度在於,我們想盡量做市場上區別於其他節目的選題和角度,這就需要導演組有更高的思考能力和發現能力,去發現主題和題材。”至於“責任感”,沈欣提到,《天天向上》永遠都在“做有意義的事情”,“把傳播正能量和幫助到一些人或者能夠解決一些問題作為自己節目的初心。”

《天天向上》迎十週年,製片人:未來它依然是我們的“半山學院”

換人、調檔,汪涵都說曾想“放棄”

“如果真沒人喜歡,那我們一定不賴在這兒”

懷著這樣的初心,《天天向上》一路走了十年。十年間,這檔節目也經歷了多次震動——2013年,製片人張一蓓出走,已經是主持團隊中老大哥的汪涵接過製片人大旗;2016年,執導過多年湖南衛視跨年演唱會的沈欣出任新制片人。

《天天向上》迎十週年,製片人:未來它依然是我們的“半山學院”

即便是節目的定海神針,汪涵也表示曾想“放棄”

除了製片人三度更換,《天天向上》的主持陣容和播出時間,也一換再換。

有媒體曾稱,《天天向上》換主持人的次數堪稱中國綜藝史之最:2008年節目開播時,除了汪涵、歐弟、錢楓、田源、俞灝明、矢野浩二之外,還有陳英俊與董貝克。

當年年底,陳英俊與董貝克退出,同年,小五(金恩聖)加入,“天天兄弟”這才有了觀眾最熟悉的樣子。

《天天向上》迎十週年,製片人:未來它依然是我們的“半山學院”

十週年錄製,田源、矢野浩二、俞灝明迴歸團聚

不過,2010年,俞灝明因燒傷不得不退出節目;2012年,矢野浩二暫停了主持;2015年,田源因醜聞離開節目;2016年,曾經被打上馬賽克的歐弟徹底離開。由此,“天天兄弟”變成了現在的汪涵、錢楓、大張偉與王一博。

如果說這些震動對於節目的影響看似不大,那檔期的反覆變換,則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天天向上》。

2014年,因為《我是歌手》的播出,《天天向上》從每週五20:00首播被挪到每週五22:00;2016年4月,因為《全員加速中》的播出,《天天向上》再次被調檔到週五晚22:00;2018年4月22日開始,《天天向上》離開了固守近10年的週五,調至每週日晚22:00播出。

時間上這一調,影響可就大了。

《天天向上》迎十週年,製片人:未來它依然是我們的“半山學院”

採訪中沈欣提到,臺裡一直有一個“宏大的願景”,那就是“打通週末三天”,但他不否認調檔之後,《天天向上》不得不面臨觀眾構成的變化,“週五不管是八點檔還是十點檔,第一是學生多,第二是選擇看電視放鬆的白領也多,到了週日,面臨第二天要上學、上班的壓力,我們原有的收視群體,不太會選擇在週日的晚上來觀看。”

汪涵也提到了換擋之後的內心困境,“節目收視率好、收視率不好特別特別正常,有我們自己的原因,有觀眾收視習慣的原因,也有換擋的原因。”期間他提到,有想過“放棄”,但更多的是想“堅持”,“因為我知道這檔節目做到現在有多麼不容易,從三十好幾做到四十出頭。”但他也說,如果有一天連一個觀眾都不說喜歡《天天向上》,“那我們就不賴在這兒了。”

《天天向上》迎十週年,製片人:未來它依然是我們的“半山學院”

短視頻傳播策略,女主持人進入外景

但《天天向上》做“半山學院”的初心不會變

換擋後的《天天向上》也相應地進行了改版,沈欣提到,現在的《天天向上》可能更多面臨家庭型觀眾,“那我們會更選擇更適合閤家歡的題材,比方說,我們嘗試過怎麼樣好好睡覺、怎麼裝修自己的房子這樣的題材,來配合這樣一個年齡段的觀眾的觀看習慣。”他說,到目前節目組也在梳理,看哪些題材更適合新的觀眾群體。

《天天向上》迎十週年,製片人:未來它依然是我們的“半山學院”

沈欣是漲一蓓、汪涵之後節目的第三任製片人

當然,《天天向上》並沒有放棄曾經的年輕觀眾群,面對傳播語境的變化,他們選擇了更多新的嘗試——比如說在冠名上與抖音合作,未來,《天天向上》也會加緊短視頻傳播策略。

他倒不認為短視頻碎片化的傳播方式,會把《天天向上》的收視和關注度“瓜分”,相反覺得會有一個“促進”,“《天天向上》的創作原則是,雖然我們是一整期節目擁有一個大的主題,但我們每一分鐘都需要創造一些話題或者是一些梗,或者是一些驚喜和感動……”那這些話題、梗或者驚喜,沈欣認為是最適合“短視頻”傳播的,“那我們傳播出去某一點,可能這某一點足以把觀眾吸引來看我們的全篇。

變化不僅僅只是傳播策略上的,未來,《天天向上》十年如一日的男主持人陣容裡,可能會加入一些女性。

《天天向上》迎十週年,製片人:未來它依然是我們的“半山學院”

現在的“天天兄弟”由汪涵、錢楓、大張偉、王一博組成

“接下來我們會在外景環節裡用到女主持人。”而他也表示,對於《天天向上》,“天天兄弟”就是它不變的模式,“我們會用到一些女主持人,但是不會把天天兄弟打散。”

走過“十年”,沈欣說,這“十年”裡包含的,是《天天向上》整個團隊對生活、對職業的理解,“在這個舞臺上不停地做節目,把好的東西傳遞給大家,我想,很多觀眾可能在任何一本書、任何一個學校裡也不可能學到這麼多的知識。”

他說,《天天向上》希望通過一些人人生的展示,讓所有“閱讀”的人收穫到自己生活的財富。而這個初心,他作為製片人,不會去改變,“這個節目的出發點就是,它是一座‘半山學院’,所有的人都慕名而來,這裡有文化、有藝術,能豐富我的知識,擴寬我的眼界。”而在沈欣的規劃中,走過十年的《天天向上》,未來依然會是這樣。

他也期盼第二個十年的到來,採訪結尾,他對未來“二十週歲”的《天天向上》說了這樣一句話,“如果能堅持得好,你應該還會有三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