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9 顧愷之:這就是畫家的念力

老叫獸:大家都有椎間盤。

小石君:但為何你如此突出?

其實在顧愷之以前,歷史上並沒有畫家這種東西,那時有的只是畫匠。

畫匠無需讀書識字,只要能提筆塗抹就行。

而且他們也不重視署名權,畫完拂袖去,深藏功與名。

但從顧愷之開始,一切就都不一樣了:顧愷之可以說是中國畫史上的第一位文化人。

同樣都是畫家,為何顧愷之如此突出?

當然還是人家出身不一樣。

顧家是東晉的大戶士族, 老爹顧悅之既有文才,又善辭令,歷任揚州別駕、尚書右丞。

顧愷之幼承家學,三歲就開始練字,六歲就能吟詩作賦,八歲時他憑著文采成功贏得神童稱號。

但不幸的是,顧愷之尚未懂事時,其母親便得病去世。

父親經常給缺愛的他講母親生前的模樣,於是顧愷之漸漸萌生出給母親畫像的想法,畫畫從此成了顧愷之最重要的日常。

但他無論如何努力,總是畫不像。

父親看了他的畫後,對他說道:“人的眼神比什麼都重要,點睛之筆用得不好,畫中的人就很難傳神。”

於是顧愷之特地到幾里以外的外婆家和姨媽家住了些日子,暗中觀察她們的眼神。

回來後,顧愷之很快揮毫畫出了一幅。

但這次,他留下了眼睛不畫,然後將未完成的畫稿懸掛在廳內反覆觀察。

幾天後,母親的音容笑貌忽然在眼前活動起來,顧愷之這才補上了眼睛。

這幅畫得到了大家的交口稱讚。

十八歲時,顧愷之來到首都建康(南京)任職。

晉哀帝興寧二年,建康的瓦官寺需要修葺。

僧侶們希望信眾佈施,可是募捐的效果卻不理想。

正當大家為錢發愁的時候,顧愷之來到瓦官寺,主動認捐一百萬錢。

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竟然慷慨認捐一百萬,僧人都驚呆了。

但是顧愷之似乎並沒有掏錢的意思。

那麼,這張“空頭支票”要如何兌現?

結果顧愷之在寺裡選定了一面牆壁,每天都關上大門在屋內作畫。

有好事者透過窗欞偷窺,結果關於顧愷之畫藝如何高超的消息開始在京城流傳開來。

一個月後,顧愷之的“維摩詰居士像”總體完成,只差眼睛沒點。

於是顧愷之請寺僧打開山門,讓士人民眾參觀,並規定:點睛之筆將會現場直播,頭一天來觀看的人,捐錢十萬;第二天來的人,捐錢五萬;第三天則隨意捐舍。

消息一散佈出去,引起轟動。

點睛那天,殿門一開,“施者填咽,俄而得百萬錢”。

這幅維摩詰居士像的壁畫也成為了顧愷之的成名作。

據說到了唐代,這幅壁畫還在。

杜甫年輕時曾經看過,後來他在詩中寫道:“虎頭金粟影,神妙獨難忘。”

老叫獸:細思極恐。

小石君:很傻很天真。

不光善畫,顧愷之的才思也很敏捷。

有人曾問他會稽山川如何,顧愷之隨口回答:“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雲興霞蔚”。

寥寥數言,將江南山川風貌描述的淋漓盡致,同時這句話也成了後世描繪山水的標準用語。

顧愷之做過桓溫的幕府,被召為參軍。

桓溫帶著隨從幕僚視察江陵時,當地官員送來一捆甘蔗。

桓溫很高興,就發給每個人吃。

看到顧愷之正沉迷於欣賞江陵美景不可自拔,桓溫就故意把甘蔗根那頭遞給他。

顧愷之並沒有在意,直接從尖的一頭吃起來。

有人看到顧愷之吃尖的一頭,就故意起鬨:“顧參軍的甘蔗甜不甜?”

顧愷之回過了神來。

他機智的舉起了甘蔗說:“你們會不會吃甘蔗啊?從尖的一頭吃,越吃越甜,這就叫漸入佳境,懂嗎?”

於是“苦盡甘來”這個成語誕生了。

但與此同時,才氣逼人的顧愷之犯傻出了名。

他不僅喜歡自誇,更像小孩一樣喜歡得到別人的誇獎。

那年顧愷之做了散騎常侍,大概相當於中央辦公廳的秘書,心裡激動。

一天晚上,在自家院子裡,看著明月當空,一時興起,於是便高聲吟起一首詩來。

鄰居謝瞻與他同朝為官,聽到他的吟詠,就隔牆稱讚了幾句。

這一稱讚不要緊,顧愷之詩興大發,一首接一首往下念。

到了後半夜,謝瞻實在撐不住了,又不忍心掃了他的興,就叫僕人代自己拍案讚歎。

然而顧愷之絲毫不覺有異,一直獨詠到旭日東昇。

人愛犯傻,和他做鄰居不光累,還有危險。

據說顧愷之曾經愛上過鄰居的一位姑娘,但沒撩成功。

於是他就在牆上畫了幅姑娘的畫像,用針紮在畫像的心上。

結果那姑娘就患了心痛病。

於是顧愷之就去說:你這病是因為我太想你了,我的念力所致,和我相好,這病就會痊癒。

姑娘被迫接受了他的感情,於是他悄悄地把圖像上的針拔掉,姑娘的病就好了。

這個段子細讀來細思極恐,萬一那姑娘不同意,會不會心痛而亡呢?

看來與畫家為鄰,不但不能搭話,還得小心被愛上。

晚年的顧愷之達到了“痴愚”的升級版。

桓溫的兒子、當時最強的官二代桓玄,一向貪婪霸道,喜歡捉弄別人。

顧愷之曾經痴迷與志怪不可自拔,到處尋找蟬翳葉。

據說蟬躲藏在這種葉子之下,螳螂鳥雀就看不見它,而如果人拿蟬翳葉放在眼睛上,別人也就看不見自己了。

於是桓玄就拿給顧愷之一片柳葉,騙他說:“這是一片蟬翳葉”。

顧愷將信將疑的拿起柳葉遮到眼睛上,試試隱身效果。

桓玄假裝看不到他,乘機往他身上撒尿。

顧愷之不以為怪,反而堅信是自己隱身了,高興壞了,趕緊回家把這片柳葉收藏起來。

還有一次,顧愷之將封好的一箱“深所珍惜”的畫寄存在桓玄處。

誰知桓玄開箱竊取了這些畫作,又把箱子緘閉如舊還給了顧愷之,還騙他說未開啟過。

然而顧愷之的反應讓人吐血——他連聲驚歎:“看來本寶寶畫的太好了,寶畫通靈,作品自己成仙飛走啦!”

其實,這些孩童都能辨識的把戲,顧愷之豈會不知?

只是寄人籬下之人,非要較真戳穿,後果可以想見。

不可一世的桓玄最終篡位稱帝,但80天后便事敗身死,只活了短短36歲。

而顧愷之平安度過了一場場政治風波,後來病逝於任上,享年62歲。

在東晉那個生死飄忽的時代,這樣的壽終正寢是真的不容易。

蘇東坡曾在一首題畫詩中評論桓玄盜取顧愷之存畫一事:

“巧偷豪奪古來有,一笑誰似痴虎頭。”

老叫獸:傳世名作。

小石君:命運多舛。

除此之外,顧愷之的另一副代表作是《女史箴圖》,其中記錄了許多值得效仿學習的“女神”和“女漢子”。

其中所謂的“女史”,原本是女官名,後來成為對知識婦女的尊稱;而“箴”是規勸、勸戒的意思。

在西晉時,惠帝司馬衷是個弱智,國家大權為其皇后賈氏獨攬,其人善妒忌,多權詐。

大臣張華便收集了先前歷代賢德聖女的事蹟寫成了九段《女史箴》,以此勸誡警示,被當時奉為“苦口陳箴、莊言警世”的名篇,流傳甚廣。

到了東晉,顧愷之就根據這篇文章,分段為畫,用畫面形象地揭示了箴文的含義,故稱《女史箴圖》。

可惜的是,《女史箴圖》的原本已經失傳,如今只有唐人絹畫摹本。

八國聯軍攻入圓明園後,一個叫基勇松的英軍大尉將其盜回英國,以二十五英鎊將畫卷賣給了大英博物館。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軍隊在緬甸戰場解救了被日軍重圍的英軍。

英國政府為了表達感謝,曾打算把《女史箴圖》歸還我國。

但他們提出,或者還畫,或者贈送一艘潛艇,二選一。

人窮志短,缺兵少糧的國民政府只好選擇了潛水艇。

而如今,由於被聘請的日本技術人員錯誤修復,此畫已經十分脆弱,甚至無法合上。

除了《女史箴圖》,顧愷之還有一幅同樣如雷貫耳的《洛神賦圖》流傳千古,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跟《女史箴圖》一樣,《洛神賦圖》也是“二次創作”。

《洛神賦》是曹植所寫的駢文,文辭華麗對仗,故事浪漫空靈,內容主要是講述了曹植夢遇洛水女神的故事。

可惜,《洛神賦圖》的原卷也已遺失,目前可見的是宋摹本。

即使是摹本,也可看出原卷用筆細勁古樸,落墨如“春蠶吐絲”的動人魅力。

顧愷之不愧為中國古典繪畫中的大咖。

小貼士:

顧愷之,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人(今江蘇省無錫市)。擅詩賦、書法,尤擅繪畫,號稱 “虎頭三絕”。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