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東晉前期概況

東晉前期

司馬懿曾孫,司馬覲之子司馬睿(276年~323年)為晉元帝。十五歲嗣琅邪王位,八王之亂後期依附於東海王司馬越,越以其為平東將軍、監徐州諸軍事,留守下邳。劉淵舉兵後,中原局勢惡化,司馬睿用王導之謀,請移鎮建鄴(今南京)。朝廷遂於永嘉元年(307年)命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九月南下。司馬睿在王導、王敦輔助下,優禮當地士族,壓平叛亂,始得在江南立足。此時,中原漢人為躲避胡人殺戮,大量南遷,主要有林、陳、黃、鄭、詹、邱、何、胡八姓,這成為東晉政權的主要依靠。

317年4月,司馬睿即晉王位,農曆六月,北方的晉地方長官劉琨、段匹磾、劉翰等漢、胡一百八十人上書勸進。318年4月晉愍(mǐn)帝死後,司馬睿即皇位,據有長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地區,史稱東晉。東晉初年政治上由王導主持,軍事上依靠王敦,時人謂之“王與馬,共天下”。司馬睿對大權旁落不滿,引用劉隗、刁協、戴淵等為心腹,企圖排斥王氏權勢。素有野心的王敦於永昌元年(322年)以誅劉隗為名,在武昌起兵,直撲石頭城(即建康)。王導為保全王氏家族利益,暗助王敦。王敦攻入建康,殺戴淵等,劉隗投奔石勒。323年1月,晉元帝憂憤病逝。

河北淶水人祖逖(266-321),“聞雞起舞”就是他和劉琨的故事。313年開始籌備北伐,317年正式北伐,到321年去世,曾一度收復黃河以南大片土地,去世後這些土地又相繼失守。祖逖的對手是年輕有為的石勒,在東晉較大的政治優勢地位條件下,祖逖處於攻勢,石勒處於守勢,石勒總體處於下風,迴避與祖逖衝突,這顯示50多歲的祖逖,綜合水平不亞於石勒。祖逖是一位極受人們愛戴的將領,他死後,所轄的豫州人口很悲傷。

東晉前期概況

中流擊楫的祖逖圖

司馬睿兒子司馬紹(298年~325年)為晉明帝,小時候曾經與父親就“太陽與長安孰近”的問題進行爭辯,書法好、禮賢下士、孝順、勇猛,王敦以“鮮卑兒”稱之。司馬紹即位後,大赦天下,曾經微服乘馬密探王敦營壘,於324年平定王敦的叛亂,停止對於王敦黨羽的追究,為安定皇帝的權威全力重用王導,並且與江東大族保持和諧的態度,成功對“王敦之亂”做出善後。有寵妃宋褘(huī),國色天香,善吹笛,不久帝病篤,群臣進諫,請出宋褘,最後送給吏部尚書阮遙集。325年10月,晉明帝病死,年僅二十七歲。明末的王夫之感慨地說:“明帝不夭,中原其復乎!”。

晉明帝兒子司馬衍(321年~342年)為晉成帝,即位時年幼,由母親庾太后(296年~328年,河南鄢陵人)輔政,庾太后死後由王導與庾亮輔政。327年,蘇峻、祖約以殺庾亮為名,起兵叛亂,攻入建康。後被陶侃、溫嶠起兵平定,王導再次出山執政。晉成帝在位期間曾經命令庾亮北伐,但是敗於石虎。336年晉成帝禁止豪族將領將山川大澤私有化,其目的是為了避免亂佔公共財產,讓大家都可以從這些山川大澤中受益,此時並不是為了讓政府壟斷這些東西,在當時的情況下,這是進步決策。341年將自江北遷來的世族編入戶籍。

晉明帝兒子晉康帝司馬嶽(322年~344年)是晉成帝的同母弟。342年晉成帝死後,由於權臣庾冰與庾翼力主之故,晉康帝才得以用兄終弟及的方式繼承帝位。341年,實行土斷,就是整理戶籍及調整地方行政區劃的政策。

  晉康帝長子晉穆帝司馬聃(343年~361年),344年~361年在位,母褚蒜子。康帝病危時被大臣們立為太子,由於年幼而由褚太后掌政,並由何充輔政。何充過世後改由蔡謨與司馬昱輔政。晉穆帝在位期間東晉雖然北伐失敗,但是由於桓溫消滅了在四川立國的成漢,並且於356年奪回洛陽,雖然不久就因為糧運不繼而撤退,東晉的版圖仍然有所擴大。

東晉時期是士族橫行的時代,這些生活悠閒的士族,知識豐富,清高雅興,除了當官之外,還搞一些精神享受,書法算是其一,愛面子啊!大家都寫得一手好字,王羲之(303年~361年)是其代表,之後的古人很推崇他的字,蘭亭序是其精華作品,內容寫的好,字寫的更好,被稱為書聖,其兒子王獻之的字也很好。

.\u0001\u0001\u0001\u0001\u0001

東晉前期概況

一流豪門士族出身的生活優裕而富態的王羲之畫像

晉成帝兒子晉哀帝司馬丕(341年~365年)361年即位,大將桓溫當國,晉哀帝形同傀儡,365年晉哀帝因吃道士的丹藥中毒死。362年正月,東晉實行大赦。364年3月再次推行土斷,其主要精神是劃定州、郡、縣領域,居民按實際居住地編定戶籍。這一政策有利於行政統一和節省開支。此制頒行後,彭城王司馬玄隱匿5戶,被查出後收付廷尉,在當時收效較大。

晉成帝兒子晉廢帝司馬奕(342~386年),晉哀帝同母之弟,365年2月即位,371年為桓溫所廢。桓溫(312年~373年),安徽人,少有大志,曾三次北伐。341年,任琅琊太守。345年,桓溫任荊州刺史,取代庾翼兵權。346年,桓溫趁成漢內部不穩之際,率軍沿長江直上,平定蜀地,漢王李勢投降,拜徵西大將軍,封臨賀郡公。350年,朝廷以殷浩為中軍將軍、都督五州諸軍事,委以北伐重任,以此抗衡桓溫,結果殷浩大敗而回,桓溫遂掌大權。

桓溫立晉元帝少子司馬昱(320年~372年)為帝,在位2年,病死。其三兒子司馬曜(361年~396年),372年被立為太子,同年繼位,為晉孝武帝(372年~396年)。一開始由太后攝政,14歲時(376年)開始親政,謝安輔政。親政頭三年,改革收稅方法,放棄以田地多少來收稅的方法,改為王公以下每人收米三斛,在役的人不交稅。這是人頭稅,好處是更有利於多勞多得,增加國民勞動的積極性,有利於產出增加,也有利於讓非農業人口擁有適度的稅收貢獻,相對可以減輕農業人口的稅收負擔。缺點是,對弱勢群體不利,可以促使貧富差異增大。這在耕地資源豐富的情況下,商業發達的情況下,執行這樣的稅收政策是比較好的。如果再輔助於適當的福利,就更好了。在謝安(320年~385年)輔政時期,東晉政治、經濟形勢較好,被稱為東晉末年的復興。謝安死後司馬道子當國,以及晉孝武帝嗜酒成性,優柔寡斷,導致東晉政局再度陷入混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