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譯文:三國志·魏書·荀彧傳


譯文:三國志·魏書·荀彧傳


荀彧(xún yù)傳,荀彧字文若,潁川郡潁陰縣人。祖父荀淑,字季和,曾任郎陵縣令,在漢順帝、桓帝時,很有名望。荀淑生有八子,號稱“八龍”。荀彧的父親荀緄,曾任濟南國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彧年少時,南陽人何顒十分欣賞他,說:“這是個可以輔佐帝王的良才!”

永漢元年(189),荀彧被舉為孝廉,授予守宮令。董卓之亂時,請求出任地方官,任亢父縣令,終於棄官回鄉,對父老們說:“潁川是四面受敵的兵家必爭之地,天下有變,首當成為軍事要衝,應趕緊離開這裡,不要久留。”鄉里很多人留戀故土,猶豫不決。適逢冀州牧同郡人韓馥派騎兵來迎接,無人跟他走,惟有荀彧帶領宗族遷到冀州。此時袁紹已奪了韓馥的官位,以上賓之禮待荀彧,荀彧的弟弟荀諶及同郡人辛評、郭圖,都得到袁紹任用。荀彧預料袁紹最終不會成就大業。當時魏太祖任奮武將軍,駐在東郡。

初平二年(191),荀彧離開袁紹而隨太祖。太祖很高興,說:“你是我的張良啊!”任他為司馬,這時荀彧才二十九歲。

當時董卓以其權勢威懾天下,太祖以此事詢問荀彧,荀彧說:“董卓肆意暴虐,必將以亂亡告終,不會有什麼作為。”董卓派李莈等出關東,所到之處大肆擄掠,直到潁川、陳留才返回。荀彧家鄉留下來的大多遭到殺掠。第二年,太祖兼任兗州牧,後又任鎮東將軍,荀彧常作司馬跟隨。


譯文:三國志·魏書·荀彧傳


興平元年(194),太祖征討陶謙,任命荀彧主持留守事宜。適逢張邈、陳宮在兗州反叛,暗中迎奉呂布。呂布到後,張邈就派劉翊告訴荀彧說:“呂將軍來幫助曹使君攻打陶謙,應趕快供他軍糧。”眾人將信將疑。荀彧知道張邈已經反叛,當即整肅軍隊,設置防務,速召東郡太守夏侯惇,而兗州各縣已紛紛響應呂布了。其時太祖全軍圍攻陶謙,留守兵力少,而將領們多與張邈、陳宮通謀。夏侯..來到,當夜殺了謀反者幾十人,將士們這才平定下來。豫州刺史郭貢率兵數萬來到城下,有人說他與呂布是同謀,大家都很害怕。郭貢求見荀彧,荀彧準備前往。夏侯惇等人說:“您是一州的鎮守者,前去必定危險,不能去!”荀彧說:“郭貢與張邈等人,本不是平素就有勾結,現在他來得很急,準是主意還沒打定。趁他未定去說服他,即使不能為我所用,也可讓他保持中立;如果先猜疑他,他將會被激怒而與張邈合謀。”郭貢看到荀彧毫無懼意,認為鄄城不易攻下,因此領兵離去。荀彧又與程昱計議,讓他去說服範和東阿二縣,最終保全了三座城,以等待太祖。太祖從徐州回師,在濮陽擊敗了呂布,呂布向東逃去。

興平二年(195)夏天,太祖駐軍乘氏縣,發生饑荒,竟出現了人吃人的事。這時陶謙已死,太祖想趁機奪取徐州,回師再平定呂布。荀彧說:“先代漢高祖保守關東,光武帝佔據河內,都是先鞏固基地以控制天下,這樣進可以制勝,退可以固守,所以雖有困難曲折卻終於完成大業。將軍本來是憑兗州起事,平定山東禍亂,百姓無不心悅誠服。況且兗州跨黃河、濟水,是天下要衝,現雖殘破,但還容易自保,此地就是將軍您的關中、河內,不得不先穩定它。現在已擊潰了李封、薛蘭,如果分兵東擊陳宮,陳宮必定不敢西顧,我們趁機組織隊伍收割麥子,節約糧食,儲備穀物,可以一舉打垮呂布。然後向南聯合揚州的劉繇,共討袁術,以控制淮水、泗水一帶。如果捨棄呂布不打而東攻徐州,多留守兵則攻城不夠,少留守兵就會徵百姓也來守城,不能打柴拾草。呂布乘機侵擾殺掠,民心將更恐懼,只有鄄城、範、衛三處可以保全,其餘的地方都不為我們所有,這樣就等於失去了兗州。要是徐州攻不下,將軍將安身於何處?何況陶謙雖死,徐州也不易攻破。徐州已鑑於往年的失敗,將會因畏懼而緊密聯合,內外相應。現東方都已收麥,必會堅壁清野以防將軍;將軍久攻不下,搶掠又無收穫,不出十天,十萬人馬尚未開戰自己先已睏乏了。上次討伐徐州,實行了以暴力相懲罰,徐州子弟想到父兄被殺的恥辱,必定會誓死奮戰,沒有投降之心,即使能攻下徐州,還是不能佔有它。


譯文:三國志·魏書·荀彧傳


天下確實有舍這取那的事,以大換小,是可以的,以平安換危險,是可以的;權衡一時的形勢,不顧忌根基不穩固,也是可以的。現今三者無一有利,希望將軍對這種情況細細權衡。”太祖這才打消了攻徐州的念頭,大力收割麥子,再次與呂布交戰,分兵平定各縣。呂布敗走,兗州因此而平定。

建安元年(196),太祖擊敗黃巾軍。漢獻帝從黃河以東返回洛陽。太祖想迎獻帝遷都許縣,有人認為山東尚未平定,韓暹、楊奉新近迎天子到洛陽,北面聯合張楊,尚不能即刻控制他們。荀彧勸太祖說:“從前晉文公迎周襄王返回而諸侯服從,漢高祖東征項羽,為義帝穿素服發喪而天下歸心。自從天子蒙亂,將軍您首先倡導義兵勤王,只是因為山東地區紛擾戰亂,還不能遠赴關右,但還是分派將領,冒險與朝廷通使節,雖挽救國難於朝廷之外,而心無時不繫於王室,這是將軍誠扶天下的一貫志向。現今天子已返回京城,而洛陽又狼藉不堪,一片荒蕪,義士有保朝廷的想法,百姓感念舊主而更增哀傷,如能趁此機會,擁戴天子以順從民心,這是大順;秉持大公無私之心以使天下豪傑歸服,這是大略;主持正義以納英才俊傑,這是大德。這樣,天下雖有人叛逆,必定不會成為我們的憂患,這是很清楚的。韓暹、楊奉豈敢為害?如不及時扶正朝廷,天下將生叛離之心,以後即使考慮此事,也來不及了。”於是太祖到了洛陽,迎接天子遷都許昌。天子任命太祖為大將軍,提升荀彧為漢侍中,代理尚書令。經常居於朝中理朝政,太祖雖征戰在外,軍國大事都要與荀彧籌劃。太祖問荀彧:“誰能替代您為我出謀劃策?”荀彧說:“荀攸、鍾繇。”原先,荀彧談到出謀劃策之士,曾舉薦了戲志才。志才死後,又推薦了郭嘉。太祖認為荀彧知人善任,他所推薦的人大多是稱職的,只有嚴象為揚州刺史,韋康為涼州刺史,後來兵敗身亡。


譯文:三國志·魏書·荀彧傳


自從太祖迎奉天子之後,袁紹心中不服。袁紹已經兼併了黃河以北各郡縣,天下人都畏懼他的強大。太祖正在憂慮東邊的呂布,抗拒南邊的張繡,而張繡在宛縣打敗了太祖軍。袁紹更加驕橫,給太祖寫信時,言辭無禮而傲慢。太祖大怒,出入舉止不同於常,眾人都說是因敗於張繡的緣故。鍾繇就這事問荀彧,荀彧說:“曹公是聰明人,必定不會追咎往事,可能是為其他事憂愁。”於是見太祖而詢問,太祖便將袁紹的信給荀彧看,說:“我現在想討伐不義,可力量敵不過他,怎麼辦?”荀彧說:“古來較量於成敗場上的,如果真有才能,縱然弱小,也必將變得強盛;如果是庸人,縱然強大,也會變得弱小。劉邦、項羽的存亡,足以可以使人明白這個道理。現今與您爭天下的人,只有袁紹了。袁紹這人貌似寬容而內心狹窄,任用人才卻疑心太重,您明正通達,不拘小節,唯才是舉,唯才是用,這在度量上勝過袁紹;袁紹遇事遲疑猶豫,少有決斷,往往錯過良機,您能決斷大事,隨機應變,不拘成規,這在謀略上勝過袁紹;袁紹軍紀不嚴,法令不能確立,士兵雖多,卻不能巧為任用,您法令嚴明,賞罰必行,士兵雖少,卻都奮戰效死,這在用兵上勝過袁紹;袁紹憑其名門貴族,裝模作樣,耍小技而博取名譽,所以士人中缺乏才能而喜好虛名者大多歸附於他,您以仁愛之心待人,推誠相見,不求虛榮,行為謹嚴克己,而在獎勵有功之人時無所吝惜,因此天下忠誠正直、講求實效的士人都願為您效勞,這在德行上勝過袁紹。

憑藉這四方面的優勢輔佐天子,扶持正義,征伐叛逆,誰敢不從?袁紹強大有何用?”太祖很高興。荀彧又說:“不先攻取呂布,河北也還是不易謀取。”太祖說:“你說得極是。我所困惑的,是又擔心袁紹侵擾關中,引發羌人、胡人作亂,向南勾引蜀、漢中二郡的劉璋;那樣我將單獨以兗、豫二州抗擊天下兵力的六分之五,那該怎麼辦呢?”荀彧說:“關中將帥數以千計,沒有人能統一起來,只有韓遂、馬超最強。他們見崤山以東地區正在爭戰,必定各自擁兵自保。現在如果以恩德招撫他們,派遣使者與他們通好,維持和好,即使不能長久安定,但至少在您平定山東之前,足以不生變動。關西的事情可以託付給鍾繇,這樣您就可以放心出征了。”建安三年(198),太祖已擊破張繡,東擒呂布,平定徐州,進而與袁紹相抗衡。孔融對荀彧說:“袁紹地廣兵強,有田豐、許攸等謀臣替他出謀劃策,審配、逢紀等忠臣為他幹事,顏良、文丑勇冠三軍,為他統領軍隊,恐怕很難戰勝啊!”荀彧說:“袁紹兵雖眾而法令不整肅,田豐剛愎而好犯上,許攸貪婪而不檢束,審配專權而無謀,逢紀果決而剛愎自用,這兩人料理後方,如果許攸家犯了法,一定不會放過,不寬縱,許攸必然叛變。至於顏良、文丑,不過匹夫之勇罷了,可以一戰而擒!”

建安五年(200),與袁紹連續交戰。太祖保守官渡,被袁紹包圍。太祖軍糧將盡,寫信給荀彧,與他商議可否退兵許縣以引開袁紹軍隊。荀彧回信說:“眼下軍糧雖少,還比不上楚、漢在滎陽、成皋之間那樣艱難。當時劉、項雙方都不肯先退,先退的一方必定處於被動。您以僅及敵之十分之一的兵力,就地堅守,扼住敵人咽喉使其不能前進,已經半年了。敵人的底細已經清楚,銳氣已經枯竭,局面必將有所變化,這正是使用奇謀的良機,不可失去啊!”太祖於是留了下來。進而以奇兵偷襲袁紹的其他軍營,斬殺了他的大將淳于瓊等,袁紹退走。審配因為許攸有不法行為,收捕其妻兒,許攸一怒之下背叛了袁紹;顏良、文丑被陣前斬首;田豐由於勸諫而被殺,一切正如荀彧所預想的那樣。


譯文:三國志·魏書·荀彧傳


建安六年(201),太祖為籌糧到了東平國的安民縣,糧食太少,不足以與河北相峙,想要趁袁紹剛敗,利用這個空隙討伐劉表。荀彧說:“現在袁紹失敗,部眾離析,應趁此機會,一舉平定河北;我們背靠兗州、豫州,如遠征江、漢,這時袁紹要是收其殘部,乘虛攻擊我們的後方,您的大事就完了。”太祖於是再次駐軍於黃河岸邊。袁紹病死,太祖渡過黃河,襲擊袁紹之子袁譚、袁尚;而高幹、郭援侵略河東郡,關右震動,鍾繇率馬騰擊敗了他們。此事詳情在《鍾繇傳》中另有記載。建安八年(203),太祖登錄荀彧前後的功績,上表請封荀彧為萬歲亭侯。

建安九年(204),太祖攻下鄴城,兼任冀州牧。有人勸太祖:“應恢復古代區劃,設置九州,那麼冀州所控制的地盤廣大,天下就會服從您了。”太祖將採納這個建議,荀彧說:“如果這樣,冀州應包括河東、馮詡、扶風、河西、幽州、幷州的地盤,所奪佔囊括的地方眾多。過去您打敗袁尚,捉住審配,全國震驚,必定人人害怕不能保住自己的地盤,擁有自己的軍隊;現在使他們分屬冀州,將會人心緊張。況且很多人在勸說關右諸將閉關自守;現在聽到這個消息,以為是對他們一個一個地攻奪。一旦關西發生變亂,即使有守善之人,威迫之下也會為非作歹,那麼袁尚得以寬限死期,袁譚也會心懷二意,劉表因此保守江、漢之間,天下就不那麼容易平定了。希望您迅速領兵先平定河北,然後修復舊都洛陽,南征荊州,指責劉表不向朝廷進貢,那麼天下都瞭解您的心意,人人安心;天下完全平定後,再計議恢復古制,這才是國家長久的利益。”太祖於是擱置了恢復古制的計劃。這時荀攸已經是太祖主要的謀士。荀彧的哥哥荀衍任監軍校尉駐守鄴城,統領河北軍事。太祖征討袁尚時,高幹暗地派士兵偷襲鄴城,荀衍事先察覺,全部誅殺之,因功被封為列侯。太祖將女兒嫁給荀彧的長子荀惲,後稱安陽公主。荀彧、荀攸均權重顯貴,但都謙虛節儉,得到的賞賜、俸祿都分給宗族故里,自家並無餘財。

建安十二年(207),又增加荀彧的封邑一千戶,合計二千戶。太祖將征討劉表,問荀彧將採用什麼計策,荀彧說:“現在中原地區已經平定,南方的處境就困難了,可以明裡出兵宛、葉二縣,而暗中抄小路輕裝行進,打他個出其不意。”太祖照辦。恰好此時劉表病死,太祖按荀彧的計策直趨宛、葉,劉表之子劉琮獻出荊州而降。

建安十七年(212),董昭等人認為太祖應晉爵為國公,得到九錫的最高禮遇,以表彰他特殊的功勳,他們就此事秘密徵求荀彧的意見。荀彧認為太祖本是起兵以匡正朝廷,安定國家,懷著忠誠之心,保持退讓的實際行動;君子愛人是愛其德行,不應該這樣做。太祖從此心中對他產生了不滿。正好遇上征討孫權,太祖上表請派荀彧到譙縣慰勞軍隊,乘機擅自留下荀彧,讓他作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謀丞相軍事。太祖軍隊到了濡須,荀彧因病留在揚州壽春,憂鬱而死,享年五十歲。追諡為敬侯。第二年,太祖就升為魏公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