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把戰士綁在飛機機翼上往下扔手榴彈,可以這樣“轟炸”嗎?

ELF12


一百多年前(1911年)的利比亞的黎波里上空,當然那時候還不叫利比亞,當地還屬於奧斯曼土耳其,意大利與土耳其正在此進行一場戰爭。意大利空軍的一名飛行員從一架“鴿”式單翼飛機向下方的土軍陣地扔了四枚炸彈,這是世界航空史上的第一次飛機轟炸嘗試,從此開始,飛機不再是單純的偵察用途,它逐漸成了戰場上的大殺器。

到了中國,張勳復辟時的1917年,段祺瑞派出飛機飛向北京城,在紫禁城的上空和張勳住所向下扔了幾枚炸彈。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飛機轟炸任務。轟炸的結果是紫禁城裡被炸碎了一個大魚缸,炸昏了一個太監,炸的張勳趕緊逃竄到別處。

該題幹所配的圖是電視劇《鐵血紅安》中的一幕,紅軍某部為了攻打黃安城(後改名為紅安),利用從國軍手裡剛剛繳獲的一架“容克”式教練機,改名為“列寧號”,紅軍團長“劉銅鑼”把自己綁在機翼上,對黃安縣進行了人工轟炸。

這次轟炸倒是有真實的原型,主角是紅四軍政委陳昌浩和飛行員龍文光。1930年,川軍劉湘所部的一架軍機飛臨河南時,油料不足,選擇迫降,落入了紅軍手中,飛行員龍文光經過發展教育,主動加入紅軍隊伍,成為蘇維埃政府航空局新任局長,當然,也兼任唯一的軍機的飛行員。

在一番改裝後,飛機安上了掛彈架,在攻打黃安縣城的戰役中,陳昌浩在飛機上放置了大量傳單,安裝了兩枚炸彈(也有稱是迫擊炮彈),飛機飛到黃安縣城時,把傳單和炸彈統統扔了下去,給敵人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黃安城也被迅速攻克。

而電視劇中的這種綁在機翼上空投手榴彈的方式,存在不合理之處。

編劇高估了這種輕型飛機穩定性,換句話說,把人綁在飛機正上方問題不大,在機翼位置站個人還帶著一筐手榴彈,將勢必影響飛機的航行穩定,能不能飛起來,個人認為,很難說。

手榴彈拉弦到爆炸時間為3.8秒,投擲手還得完成投擲動作,真正在空中的飛行時間不過兩三秒,最多四五十米,除非超低空飛行能夠做到這一點,然而這將使得投擲手成為地面火力的活靶子。

就航速來說,這種輕型飛機最高時速不過二三百公里,最低時速僅為八十多公里,跟現在的高速公路上奔跑的普通家用轎車,或貨運火車速度差不多,上面站的人只要稍微經過點培訓,正常天氣還是扛得住的,但是一定還要事先進行投彈練習,否則哪怕是耽誤一秒鐘,也謬之二三十米。

作為電視劇來講,這種機翼上的操作更有渲染力,更容易給出清晰特寫鏡頭,具備更明顯的張力,好吧,我還能說些什麼?


歷來現實


這種“人肉轟炸”說可以也可以,說不行當然也不行,還是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最需要考慮的因素就是“溫度”。在同一氣壓條件下,海拔每升高1000米,氣溫下降6度。無論是戰鬥機還是轟炸機,隨隨便便都可以爬升幾千米,天空中的溫度恐怕都到零下數度了。如何抵禦高空中的寒冷是個重要問題。解決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多穿衣服,越多越好。不然等到了天上,抵禦寒冷只能靠身體不斷的抖,抖,抖!

飛機往下扔手榴彈,水平轟炸肯定不行,沒啥實際效果,那麼只能採取俯衝轟炸的方式。這時候會產生氣壓,對被綁的戰士身體素質要求得高。不然腦袋缺氧暈過去,就無法扔手榴彈了。另外,飛機在空中飛的時候,離地面至少幾百米,戰士是被綁著的,必須要膽子大,心裡素質還得好。試想,萬一繩子鬆了,就很可能會掉下去……

另外,這種轟炸方式只能在防禦方缺少對空武器的情況下才能進行。如果敵人擁有不少高射機槍和高射炮,把人綁在飛機扔手榴彈基本和送死沒啥區別。在俯衝轟炸的方式下,飛機幾炮就會被打下來了。雖然這種轟炸方式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但我軍戰史上還真出現過,只不過是坐在飛機上往下扔手榴彈。

1931年,紅四方面軍為了奪取湖北重鎮黃安,發動了黃安戰役。在我軍執行戰役第三部分——攻取黃安城的時候,空中開來一架飛機。國軍誤以為是自己的空軍部隊前來支援,歡呼高叫。結果飛機一飛而過,落下來的卻是手榴彈和傳單。執行轟炸任務、坐在飛機裡面的正是大名鼎鼎的陳政委昌浩。當年,陳政委非常年輕,只有26歲。可惜,後來因為一些眾所周知的原因,無緣授勳。不然,按照他的資歷和功績,至少是個大將。

少華:《紅四方面軍》

“許述工作室”成員“醉臥沙場”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我是薩沙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早在一戰,就有人這麼做過。甚至張勳復辟期間,段祺瑞也用飛機這樣扔手榴彈轟炸紫禁城和張勳的府邸。

只是,這樣轟炸沒有實際意義。

第一,手榴彈引爆時間只有4到5秒,這樣飛機的高度就只能在五十米左右。

這麼低的距離,不要說遇到敵人防空火力非常危險,一不小心就會撞山。

第二,手榴彈威力不足

誰都知道,手榴彈的威力有限。一個手榴彈爆炸,只是不是在附近1到2米,你及時臥倒也就沒事了。

這種轟炸,根本不能炸建築物,只能炸人。就算炸人,也很勉強,只是略勝於無,以威懾為主。

第三,命中率幾乎是0

飛機飛行速度即便再慢,也有時速300公里左右,也就是每秒80多米。投擲手榴彈的士兵就算是超人,只要慢一秒,手榴彈就會偏離目標80多米,這還炸個毛。

80多米什麼概念,一個網球場才長23米,等於4個網球場的長度了。

更別說還有風的影響。


第四,綁在機翼的士兵太慘

即便落後飛機速度較慢,士兵勉強可以承受。

但像電影中這樣,連個風鏡都不帶,就是扯淡了。

如果真是這樣,這個士兵連眼睛都睜不開,別說扔手榴彈了。


薩沙


其實,單說“飛機上戰士徒手扔炸彈”這事兒,在飛機誕生初期,卻是戰場上常見的一幕。最早把飛機用於戰略轟炸的,恰恰是西方列強裡“戰無不敗”的意大利。

早在1911年9月,意大利與土耳其的戰爭裡,意大利空軍就靈機一動,給土耳其軍隊來了場“大轟炸”:意大利飛行員加沃蒂少尉,就駕駛著鴿式單翼飛機,向北非塔吉拉地區的土耳其軍隊,一口氣扔下了四枚手榴彈。是為人類戰爭史上首次空軍轟炸,雖說一個敵人都沒炸死,卻也把土耳其軍隊嚇得夠嗆。

而放在當時,這種開著飛機扔手榴彈的行為,基本就是玩命:想要手榴彈有殺傷力,就得低空飛行。但一旦飛行過低,飛機就有墜毀危險。除了加沃蒂這種高水平飛行員,基本沒幾個人敢嘗試。

而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當時早已憋足了勁的列強,也把自家的飛機紛紛投入戰場。但當時的飛機,性能還非常原始。比如天空上的空戰,一開始都只是飛行員們拿著手槍隊射。後來俄國飛行員又在自家機身上加了鋼索與刀刃,手槍打不著?那就連抽帶削。後來磚頭石塊都帶到了飛機上,還有飛行員想過朝敵機投擲飛鏢。手榴彈當然也常用。急眼了就朝對方扔,往地面扔也是常事。

當然,專門投擲炸彈的轟炸機,在一戰初期也出現了。法國就曾用“瓦贊”式轟炸機,炸過德國的火車站。不過這時的轟炸機,性能也比較原始。反而是捱了炸的德國,很快開發出了新型轟炸神器:飛艇。

從1915年1月起,德國的飛艇就開始對英國進行轟炸。這種飛艇的飛行高度高於飛機,充上足夠的氣體就能飄過來。優哉遊哉的德國投彈兵,在飛艇裡拿著炸彈就往城市裡扔,果然炸得英國人驚慌失措。1915年5月,德國齊柏林飛艇在倫敦一口氣造成了三十七人傷亡。雖說傷亡不大,卻鬧的英國舉國恐慌。特別是英國人發現,當英國人往德國飛艇上投擲炸彈時,這些炸彈竟然都被飛艇“彈”開,儼然刀槍不入的怪物。

不過,這德國飛艇的把戲,沒多久也給戳破了。一次德國飛艇又來轟炸,英國飛行員魯濱遜憤然駕機迎戰,抱著拼一把的決心,魯濱遜用飛機上的機槍掃射飛艇,沒想到一梭子打出去,龐然大物般的德國飛艇瞬間爆炸:這個能隨心所欲投彈的大傢伙,原來這麼不堪一擊。自此之後,“飛艇轟炸”的念頭算是打消了,還是開發飛機靠譜。

於是接下來的幾年裡,列強都紛紛開發各種各樣的轟炸機,飛機的性能突飛猛進,很快就不是一戰初期扔手榴彈砸石頭的模樣。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都有了自己的轟炸機編隊,專門投擲重型炸彈。“開飛機扔手榴彈”的打法,在西方戰場上,就此成了歷史。

至於許多影視劇裡那種“把戰士綁機翼上扔手榴彈”的場面?即使在飛機十分落後的一戰初期,也是實戰效果有限的:機翼上風力極大,能見度極低,又是超低空飛行,顯然比飛行員扔手榴彈更玩命,關鍵是,除了嚇唬敵人,基本沒有殺傷效果。


我們愛歷史


看到這個問題,相信很多人都說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只有在神劇中才能看到這樣的場景,畢竟在神劇中什麼都是有可能的。把戰士綁在飛機的機翼上,然後讓戰士往下扔手榴彈,以達到轟炸的目的。想想這都是不可能的。實際上這種事在真實的歷史中還真的發生過,在戰爭初期這種事是真的有。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空軍轟炸就是這樣的,往下扔了四個手榴彈,當然這次轟炸沒有造成地面士兵的任何傷亡。首先這種方法在軍中是不提倡的,因為理論上手榴彈可以這樣用,實際上這種轟炸方式幾乎是不可能扔中目標的,除非是碰巧。飛機一直在運動,你不能拿著手榴彈去瞄準吧,扔中的難度太大,風都能颳走手榴彈。

想要往地面扔手榴彈,還有一個最基本的條件就是飛機必須低空飛行,低空飛行可不是大家所想的那麼簡單,飛到可以扔手榴彈的高度是非常危險的,隨時都有可能墜毀,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飛到那麼低之後,地面的敵軍也是可以有效攻擊這架飛機的,因此在一開始這種轟炸方式其實也就能嚇嚇人。

在往後來又有了飛艇轟炸,當然這種飛艇弊端太大,敵軍飛機隨意幾槍就能將其毀滅,於是乎各國都開始抓緊時間研發轟炸機,轟炸機應運而生。有趣的是在剛剛開始空軍作戰的時候,雙方遭遇之後,有的時候飛行員還會互相扔手榴彈。

當然這些都是以前的土辦法,至於某些影視劇中的戰士在飛機上扔炸彈,那個可別信,飛行速度那麼快,不帶風鏡,也不是低空飛行,手榴彈能扔中目標就是奇蹟了,手榴彈早被風吹的飄走了。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這個問題問的肯定是連續劇《鐵血紅安》中

,趙文卓站在機翼上,向紅安城仍手榴彈的情節,但這樣的情節是否合理,這種投擲方式是否真的具有可行性呢?

首先,單純的就連續劇中的這個情節而言,這可以說的上是一個很嚴重的穿幫和不合理,甚至把武俠小說的一些性質帶了進去,首先連續劇中的這架飛機也就是歷史上的列寧號,是有前後兩個座位的,即便在電視連續劇中也反應了這一點,但可笑的是在連續劇中後面的那個座位明明是空的,趙文卓卻選擇戰鬥了機翼上,這完全是多此一舉,相當於自己給自己找高難度!

另外是否具有可行性?現實中也很難,因為早年的雙翼飛機載重量很有限,能裝個上百磅的炸彈已經是很了不得了,在連續劇中紅軍選擇在飛機機翼的一側綁上一個100多斤體重的人,外帶一筐至少幾十斤重的手榴彈,這個載重量倒是可以承受,但這個載重量卻不是放在飛機機腹的下面,卻放在飛機機翼的單獨一側,那飛機在飛行過程中的穩定性該怎麼保持?一邊重一邊輕,飛機還怎麼飛?不是不能飛,而是穩定性和安全性數很難有保證,這更是近些年一些特級飛行的段落。

另外就是投擲的手榴彈,手榴彈的延遲時間一般也就是三到四秒,把手榴彈從飛機上投下去,以手榴彈的下落速度這麼短的時間內才能跌落多少?飛機必須得保證超低空飛行,才能保證手榴彈在爆炸前能落到地面上,但這麼低的飛行高度,飛機的安全如何保證?別說防空高射機槍,即便步兵使用的步槍,輕機槍都可以在這個距離內輕而易舉地擊中飛機。

以上還只是考慮飛機的現實問題,並沒有考慮飛機上人員的問題,把一個人單純用幾條繩子就想固定在飛機上完成各種任務,這完全是特級雜技飛行的動作。

事實上,歷史上解放紅安的戰鬥,確實出現過紅軍用繳獲的飛機,即列寧號向敵人投擲炸彈,但真實的情況是,飛行員是穩妥妥的坐在飛行艙中飛行座機裡從容的向敵人投彈,而不是多此一舉的把投彈手綁到機翼上面去玩高難度,並且投擲的也不是手榴彈,而是改裝後的迫擊炮彈,落地後受到撞擊才會發生爆炸,這樣的話,列寧號飛機完全可以在高空中飛行和投彈,但不知為何,這段明明寫在歷史資料裡的文獻,在連續劇中卻被改得莫名其妙。




遼寧資深球迷


哈哈,好吧,我們來腦洞下這種情況,先來做個計算,我們假設一個前提值:

人扔手榴彈的初始速度約20m/s,手榴彈的引爆時間約3秒,飛機飛行速度,就用亞音速吧,150m/s,不考慮空氣阻力,重力加速度取10得了,我們計算一下:

要保證手榴彈到達地面後再爆炸的最高高度:2as=50*50-20*20,可得105米。這個過程,手榴彈向前扔出去了150*3=450米。



因此,只考慮轟炸的話,飛機需要在105米以下飛行,扔出去的手榴彈將在扔出點的飛機飛行方向450處爆炸。這是一種理想情況,我們現在來考慮下實際情況:



空氣阻力,人是否保證能垂直向下扔,重力加速度的偏差,是否是平原地區,人的視力是否能看清目標,轟炸精度怎麼樣等等,還要飛機性能滿足超低空飛行,駕駛員飛行技術高超,戰士得著防風防寒服等等。考慮到實戰情況,飛機飛這麼低,不要說手榴彈炸飛機了,步槍都能幹這個活了。好吧,還有一種靠譜的方式,直升機啊哈哈。



得,總結一下吧,理論上是可以的,但沒有實戰意義。


寶璐齊飛


這種方式其實比較危險,戰士也很容易被敵軍的火力殺傷,而且來回取用手榴彈也是一個問題。不過實際上,一戰中的很多轟炸機,都是採用的人力轟炸,不過當然不是將人綁到飛機上往下扔手榴彈。

飛機誕生後,迅速就被用於軍用,各國都陸續組建了自己的航空部隊,不過這個時期的軍用飛機還不能執行太多的任務,往往就是用於單純的偵查行動。不過此時已經有了早期空戰了,雖然飛機沒有武器,但是飛行員有手槍,用手槍互相開火。

當然,也有好事之徒,將手榴彈、炮彈帶著,最初基本都是放到機艙內,畢竟一戰中的戰機絕大多數都是沒有座艙蓋的,往外扔東西都很方便。飛行員就會在飛過敵軍陣地或者其他目標時,拿起打開引信的手榴彈或者炮彈往下扔,這其實就是最早的轟炸。

不過這種方式畢竟比較原始,還是人力操作的,投擲精度差,而且彈藥還是炮彈手榴彈,實際效果很差。後來開始出現專門的設備,使用經過改進的炮彈作為航空炸彈,而且使用裝置掛載炸彈等,只需飛行員拉下手柄就能投彈,這樣一來投彈精度更高,打擊效果也更好了。


戰壕


沒有問題,最早的飛機轟炸就是用手來投擲的炸彈。題圖的情景,是電視劇《鐵血紅安》中的一個情節,面對久攻不下的紅安城,工農紅軍利用一架從國軍手中繳獲的飛機,將自己綁到飛機的機翼上。在空中拋擲手榴彈,城門被破,紅安城終於被紅軍拿下。

在飛機上用手投擲炸彈或手榴彈,並不是我國電視劇的獨創。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就有過先例。1911年11月1日,意大利飛機就攜帶著手榴彈,其實是一些迫擊炮彈改造的手投炸彈,轟炸了利比亞地區的奧斯曼土耳其軍隊,這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的首次轟炸行動。

在衛國戰爭期間,蘇軍在前線有一些波-2夜間偵察轟炸機,這種雙翼小飛機十分靈活,但只能攜帶小型炸彈,蘇軍在前線為波-2飛機改裝了大量簡易炸彈,多數是利用陸軍迫擊炮彈改裝,由飛行員直接用手投擲。後來迫擊炮彈數量不足時,也改裝過手榴彈來充當航空炸彈。

至於題圖展示的我軍從飛機機翼上投擲手榴彈。也是有原型的,這一情節來源於紅四方面軍的一段真實歷史。1931年11月,在紅四方面軍攻打黃安縣的戰鬥中,紅四方面軍領導人陳昌浩同志督戰,由被俘起義的駕駛員龍文光,駕駛繳獲的列寧號飛機,向據城待援的國民黨軍第69師趙冠英部播撒了傳單,陳昌浩同志投擲了兩顆炸彈,給據守的敵人以強烈的震撼,極大地鼓舞了紅軍的士氣。

黃安城一戰是我軍歷史上第一次有飛機參加的戰鬥,具有特殊的意義。

我們知道,大多數手榴彈採用延遲引信,延遲時間只有三秒多,如果飛機投彈,估計也就下落三十米,就在空中爆炸了!所以普通的延遲引信手榴彈並不適合空投。

事後有專家考證,工農紅軍從飛機上扔下去的,是裝有碰炸引信的馬尾手榴彈。這種手榴彈也叫麻尾手榴彈,北伐時曾經大量使用,工農紅軍的兵工廠曾自行組織過生產,配用簡單的碰炸引信,可以不受延遲引信的時間限制,觸碰到地面才爆炸。


科羅廖夫


1911年的意土戰爭,意大利空軍同時完成了人類歷史上首次空中轟炸和飛機偵查的先例,開創了飛機參戰的新紀元。

飛機誕生之初隸屬陸軍,作為輔助作用。

1911年意土戰爭爆發,意大利陸軍擁有20餘家飛機,土耳其無空軍。

意大利飛行員在土耳其陣地上進行一個多小時的偵查,開創飛機用於軍事偵查的序幕。

同時,意大利飛行員在土耳其陣地投下4顆重2公斤重的“西佩利”式榴彈,和通過飛行帽上的手電筒,向土耳其陣地進行夜間轟炸。

意土戰爭中開創了飛機的新紀元,飛機不在作為輔助工具,而是未來戰爭(就當時而言)的新戰略。

隨後,歐洲各國開啟航空業研製的歷程。飛機在一戰中的使用,讓中國“東北王”張作霖也深深意識到其在戰爭中的作用,由此創建空軍。

最後,將人綁在機翼上進行轟炸是可行的,但危險係數極高,且效果不大。就像意土戰爭中,意大利的飛行員可以直接被土耳其的子彈打到,但意大利的轟炸並沒有實質作用,頂多起到一定的震撼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