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手藝須在地窖施展 當年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如今十位老人在堅守


農耕時代,柳編技藝非常受歡迎,其製品有著很高的實用價值,柳編手藝人社會地位很高,這項技藝一般也是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不鏽鋼、塑料等製品的出現,極大衝擊了這項傳統手藝發展。

在山東省日照市莒縣陵陽鎮楊家址坊村,柳編技藝可以追溯到明朝時期。那時候,村裡依靠這項技藝使得不少人衣食無憂。直到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柳編進入鼎盛時期,全村不足1000人,就有200人從事柳編。而現在,堅持柳編的人只有十人,而且都是老人,年紀最大的70歲。

“過去,這個手藝可吃香了,如果是男的,必須是本家門的人才行,更不會外傳。” 老藝人楊修介紹,柳編的工藝比較複雜,如果從採柳條算起,到脫皮、泡條、整條、起底、編制、安舌、定型、補角、打花口、纏沿等幾十道工序,需要製作的工具主要是量棍、鐮刀、噴水壺、尼龍線等近十種,手藝嫻熟的老手,一天也只能編兩個。


老人介紹,做柳編,需要在不通風、潮溼的環境裡進行,不然柳條風乾易折斷,所以一般都是在地窖裡編制,只有在六、七月份空氣溼潤的時候才在室外。簸箕講究的是“前寬後窄、出糠如飛。”一個簸箕,必須具有簸箕眼、簸箕口、簸箕舌頭、簸箕膀子和簸箕腿,少了哪一樣都不算是好簸箕。

編箢子的工序和編簸箕差不多,但難度較大。目前,全村只有楊修能編出質地紮實的箢子,他的編制的箢子可滴水不漏。他做的簸箕窩深、掌平、周正,不僅好看,而且結實耐用,因此他也遠近聞名。

由於這個手藝比較苦累,而且收益不高,一天編一個簸箕,只能賣80塊錢。年輕人外出打工,一天最少也得掙個一百到二百。所以,目前沒有人去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