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揭祕上海南翔小籠:能夠品嚐的“上海方言”


上海南翔小籠是一座城的標記,和上海方言一樣,在上海開埠後短短170多年的歷史中沉澱為頑強流傳的文化碎片,塑造出一種風格獨特的文化和這座城的品格。

1871年,那是清代同治十年,上海南翔鎮一位黃姓居民在南翔鎮上開設了一家糕團點心店,名曰:“日華軒”,專營糕團點心。黃老闆病故後,由其養子黃明賢繼承家業,面對市場競爭,黃明賢對大肉饅頭採取“重餡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並研製出以豬肉為主的包子餡配方,又將發麵改為了揉麵,這便有了聞名天下的“南翔小籠饅頭”

小巧玲瓏的小籠包百年前被當時的人讚許為“形如荸薺、皮薄肉豐”,時光流逝,小籠製作的手藝和其中滋味也跟隨各派傳人延續至今。

小籠的製作工藝經過反覆推究,制餡和制面共計十道,從制餡、和麵、壓面、揉麵、搓條、摘坯、擀皮、包捏、成形到成熟。一般南翔小籠會選取豬夾心肉和後腿肉為餡,並隨季節不同加入蟹肉蟹黃或蝦仁或春筍。

根據古漪園南翔小籠傳的標準,每隻小籠的麵糰控制在8克。不論是古漪園南翔小籠店還是豫園南翔小籠店都制定了南翔小籠在制餡和制面兩方面的製作工藝和質量監控標準。

古漪園小籠的每隻饅頭折褶規定在14只以上,豫園小籠是折褶16只以上。製作上的細節差別,哪怕只是一點,最終都可使食物產生不同的韻味。

上籠蒸時嚴格控溫、壓力和火候,根據溫度調整3-10層的籠屜高度,旺火沸水蒸5分鐘,出籠時呈半透明狀,形如荸薺,小巧玲瓏。撥開小籠包的麵皮,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味誘人的肉餡,一同造就了獨一無二的美妙口感。戳破面皮,以湯滿一碟為佳。

精明的上海人,運用智慧,適度、巧妙的利用自然,獲得質樸美味的食物。這是小籠的味道,醋的味道,湯的味道,陽光的味道,也是生活的味道,人情的味道。這些味道,已經在漫長的時光中和故土、念舊、精細、講究、堅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間,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一個是滋味,哪一種是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