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8 「生態文明 美麗甘肅」生態修復天眼監控 撫平祁連山“傷疤”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

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

生態修復天眼監控 撫平祁連山“傷疤”

每日甘肅網5月29日訊(西部商報首席記者 唐學仁)在一年多的祁連山生態環境整治中,張掖市積極實施關停探採項目、推廣捨飼養殖、搬遷農牧民,人工綠化修復,曾經負重失衡的祁連山生態“傷疤”正在慢慢撫平。不僅如此,張掖市還加快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啟動實施“一園三帶”生態示範建設,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建設以“一庫八網三平臺”為主的天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加強對祁連山和黑河溼地等重點生態區域環境監管。

關停採礦 修復療傷

肅南縣大河鄉的白泉門石料場是G213線甘肅肅南至青海祁連二級公路建設項目臨時料場,處於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2015年,西部商報社記者曾在肅南縣白泉門砂石料場採訪時,這裡堆放著大量的砂石料,周圍的山體和河道都受到嚴重破壞。但2018年5月26日,記者再次走進白泉門時,迎面看見的是平整有序的綠化帶,河道兩邊的平地上栽滿了翠綠的雲杉。據肅南縣國土局工作人員介紹,這裡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礦區內無序開採,形成多處大規模採坑和廢石棄渣堆,擠壓堵塞河道,導致河流頻繁改道,部分山體邊坡崩塌滑坡,對周邊及下游地帶的水域環境、生態環境構成嚴重危害。被中央第七環境保護督察組反饋移交問題以來,該項目已被列入祁連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項目實施治理。目前,項目區域覆土,植樹綠化任務全面完成,生態正在逐步恢復。

位於肅南縣大河鄉松木灘的九個泉鐵礦廠和白泉門砂石料場一樣,也是地處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內,儘管該企業因資金鍊斷裂於2012年11月關閉,2017年該企業通過申報祁連山黑河流域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項目進行生態恢復綜合治理。截至目前,九個泉尾礦修復治理工程進入收尾階段,溝谷地帶完成平整綠化,與周圍地貌基本一致,治理區域作為育苗基地,種植青海雲杉,既可以移植出售帶來經濟效益,又提高了礦區內的生態效益。

事實上,這些只是張掖市實施“一廊兩帶六片區”生態示範工程的一個縮影。在數十年過度開發之後,半個世紀內最嚴厲的關停整治正讓祁連山面貌一新。

天眼監控 生態復甦

築牢祁連山生態安全屏障,除了轉變遊牧民生產生活方式和資源開發利用模式外,礦產企業關停退出是祁連山保護區生態恢復的關鍵。

進入祁連山東大河水庫東側的九條嶺煤礦整治片區,這裡原本堆積的煤矸石以及破舊廢棄的廠房全都被清理,搬遷的工廠原址經過平整後工人正在栽樹種草,裸露的地表逐漸“穿上綠裝”,初顯生機。

九條嶺水磨溝礦井地處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自20世紀初,這裡主要以採挖“露頭煤”為主,是甘肅省唯一的無煙煤生產基地,礦區鼎盛時期有礦工近5000名,加上從事三產服務等,這裡的人口一度達近萬人。2017年以來,肅南縣組織對該礦進行了生態環境修復治理:截至目前已實施生物工程(人工種草)112畝。

張掖市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行動指揮部辦公室工作人員楊樹林表示,生態修復,治本療傷,曾經負重失衡的祁連山生態鏈在修復中逐漸恢復。在祁連山生態整治中,張掖市還通過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草原獎補政策、牧民定居工程、礦山整治關閉、生態恢復治理等措施,促進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

張掖市環保局工作人員韓多鋼介紹,在祁連山生態保護整治中,張掖市加快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啟動實施了“一園三帶”生態示範建設,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建設以“一庫八網三平臺”為主的天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加強了對祁連山和黑河溼地等重點生態區域環境監管,並確保祁連山生態保護形成長效機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