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畢沙羅:印象主義的“摩西” 大師們的導師

畢沙羅:印象主義的“摩西” 大師們的導師

《蒙馬特大道 春曉》

兩年前,曾被納粹掠奪去的印象派名作《蒙馬特大道 春曉》現身倫敦一場拍賣會,估價700萬-1000萬英鎊,經過激烈的競拍,最終以1970萬英鎊的價格落槌,接近人民幣兩億元。

這幅畫的作者,便是卡米耶·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

畢沙羅:印象主義的“摩西” 大師們的導師

畢沙羅70歲自畫像, 約1900年, 私人收藏

1874年4月15日,一場由落選沙龍藝術家舉辦的展覽悄然開幕,共展出作品165件,大部分是風景畫,前來參觀的評論家更像是享受一場諷刺的盛宴,絕無可能想到面前的這些作品,將在百年後成為博物館的藏品,一個名為《喧譁》的雜誌撰稿記者以《印象主義畫展》為題寫了一篇諷刺文章:

畢沙羅:印象主義的“摩西” 大師們的導師

我懷著最為純真的心情,把他悄悄地帶到畢沙羅先生的《白霜》前。看到這幅令人吃驚的風景畫,這位先生以為自己的眼鏡片太髒了。“這到底是什麼?”“田溝裡的白霜。”“啊?這不是把調色板上不要的顏料刮到一塊髒兮兮的畫布上嗎?”“大概吧。可是,裡面是有一種印象的。”“這又是什麼?”“這是果園右邊的是小樹。它的印象…”“那幅畫畫的是什麼?”“那是莫奈的《印象·日出》。”“印象!當然是印象!我都印象至深了,畫中還能沒有印象嗎?糊牆紙也比這種海景要完整許多!”

畢沙羅:印象主義的“摩西” 大師們的導師

《蒙馬特大道 夜》

畢沙羅:印象主義的“摩西” 大師們的導師

《蒙馬特大道 晨》

“印象主義”作為嘲笑語,就這樣冠在了這群年輕人頭上,參展的許多藝術家對此感到憤怒不已,但畢沙羅卻說:“我們畫的不是印象嗎?讓這個侮辱意義的名字就就此變成我們榮譽的標誌吧。”

在美術史上,一個流派的興盛往往不過數年,其中的參與者們,也都有著各自的算盤。比如上文的印象派,時下冠以印象派大師的藝術家,如德加、雷諾阿甚至莫奈等,都曾在幾年後反思印象派正確與否,甚至退出了印象派主辦的展覽。

畢沙羅:印象主義的“摩西” 大師們的導師

唯一參加過全部八次印象派展覽的藝術家,只有我們今天的主角——畢沙羅。

他是印象派真正的中流砥柱,最堅定的印象派大師,無論是後來的現代藝術之父塞尚,還是人稱象徵主義先驅的高更,都曾以畢沙羅的弟子示人。

畢沙羅:印象主義的“摩西” 大師們的導師

畢沙羅倫敦時期作品 切爾西橋

但就是這樣一位大師,他在現代的知名度卻遠遠不如他的學生們,或許有的人要成面子,有的人就要成裡子。

那麼,畢沙羅是如何成為裡子的呢?

畢沙羅:印象主義的“摩西” 大師們的導師

畢沙羅早期作品 古典主義傾向濃重

作為一個商人家庭的孩子,年輕的畢沙羅並不滿足整天為父親生意上的瑣事而奔波,他常常利用工作的空閒時間帶著速寫本,畫下聖托馬斯港的美景。父親當然希望兒子能繼承他的事業。但畢沙羅對繪畫的熱愛無法割捨,矛盾尖銳,一怒之下他毅然離家出走,流浪到了南美洲的委內瑞拉,在此的過了五年時光,創作了一批作品。眼看兒子打算終老異鄉了,父母終於妥協了,送他去巴黎學畫,但他從來沒有在同一個畫室裡呆滿三個月。

畢沙羅:印象主義的“摩西” 大師們的導師

畢沙羅早期作品 古典主義傾向濃重

畢沙羅:印象主義的“摩西” 大師們的導師

在他看來,彼時巴黎盛行的風景畫流派,安格爾的古典主義風景畫是不切實際的壯美,德拉科洛瓦的浪漫主義風景畫宗教因素過於濃重。這些都不是畢沙羅眼中的“第一自然”,直至他遇見柯羅,1855年萬國博覽會上,柯羅和米勒的繪畫作品令他深受感動,後經朋友介紹,得以結識柯羅,但他畢竟是個年輕人,柯羅對他作品的評價僅僅是“單一的看風景。”

畢沙羅:印象主義的“摩西” 大師們的導師

1859年,他因為與母親的女僕朱麗·瓦雷相愛並同居,家庭關係破裂,父親不再給予他任何資助。這令他的生活舉步維艱,沒有人願意收他的作品,為了餬口只好去做油漆工刷牆。妻子也在田間拼命的勞作,甚至因為借錢失敗, 無米下鍋,在與大兒子的通信中寫到打算帶孩子投河自殺。我想畢沙羅這時的內心一定是痛苦異常,繪畫這條路從來不是他坦途,幸運的是,貧窮並沒有擊倒這對夫妻,這一年他們將迎來轉機,並在十年後正式結婚。

畢沙羅:印象主義的“摩西” 大師們的導師

畢沙羅的妻子

畢沙羅:印象主義的“摩西” 大師們的導師

正是這一年,他進入了修士美術學院學習,並在這裡遇見了莫奈、塞尚,參加了首次沙龍展,畢沙羅因此開始與印象派畫家們有所交往。

隨著普法戰爭爆發,畢沙羅遠赴倫敦避禍,又在這裡結識了他一生的貴人,畫商保羅,同時也是後來印象派最重要的贊助人。這一時期的畢沙羅,受康斯太勃爾的影響,開始研究光與色的表現。“我找到了一個現代的‘綜合’,其方法是以科學為基礎的……這種方法意味著把調子分解為他的構成因素,用這種光學色調法和那些以顏料色調法所創作的畫相比,他顯示出的光度更為強烈。”

畢沙羅:印象主義的“摩西” 大師們的導師

但回到巴黎後,他那些色彩明亮了的作品卻總是被沙龍拒之門外。同是天涯淪落人,1874年,他們集體以“無名藝術家、畫家、雕塑家和版畫家協會”為名,舉辦了那場改變藝術軌跡的展覽,引起了社會的鬨笑與嘲諷。時人評論說:“那些自封為藝術家的人,拿起畫布、顏料和筆,胡亂塗抹一番,就算完成了自己的大作。這群傢伙愛慕虛榮近乎瘋狂。應該讓畢沙羅懂得,樹不是紫色的,天空也不是新鮮的牛油色。在鄉村裡,我們找不到他畫的那些。

畢沙羅:印象主義的“摩西” 大師們的導師

但隨後的歷史卻證明,這群年輕人的道路是正確的。

相較印象派其他藝術家,畢沙羅最為人稱道的便是那些描繪巴黎街景的作品。隨著巴黎的飛速擴張,現代都市作為一個新興事物,開始得到藝術家們的關注。畢沙羅在街頭寫生,他觀察人、時尚、巴黎街頭,但他的視角卻是從高處俯視的,這一部分原因便是因為長期的野外寫生,眼睛已承受不住野外的風吹雨打,而腿部的疾病,也令他只能來到窗邊,慢慢探索城市的運動之美,直至病逝。

畢沙羅:印象主義的“摩西” 大師們的導師

與莫奈一致,他也常常在不同時間面對同一個靜物創作,描繪時光前進,光影變化的不同美感,但與莫奈相比,他的作品更注重作者自身面對靜物時的情感。

畢沙羅:印象主義的“摩西” 大師們的導師

畢沙羅:印象主義的“摩西” 大師們的導師

即便是生活坎坷,但無論在何種情況,畢沙羅都以寬厚、樂觀的態度面對,努力發掘其中的美與詩意。即便是無法去自然中寫生,他也向兒子呂西安表示:“我很高興能畫這些人們說它醜陋的巴黎街道,這些街道如此銀光閃閃,發著光,充滿了生機。它們和那些林蔭大道那麼不同。這完全是現代化的街道!。”

畢沙羅:印象主義的“摩西” 大師們的導師

畢沙羅:印象主義的“摩西” 大師們的導師

畢沙羅絕非高產藝術家,他留下的作品約千副左右,題材也多以風景與城市街景為主,現代以奧賽美術館收藏他的作品最為豐富,其次便是紐約當代藝術博物館,如果有機會一觀,不要錯過這位“印象派大師們的導師。”

畢沙羅:印象主義的“摩西” 大師們的導師

畢沙羅:印象主義的“摩西” 大師們的導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