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什麼是同理心和共情能力?這兩個詞是怎麼來的?

蘇健朋


所謂的同理心,是指個體本身能夠正確地去了解他人的感受與情緒體驗,從而去做到相互理解、關懷以及情感上的一個聯結。其實就是我們常言道的“將心比心”,把對方的感受或情緒體驗場景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等等因素,換到自己身上去,也就是讓自己設身處地地去感受與理解對方。

同理心不同於“同情心”。“同情心”更多地是一種至上而下的一種情緒感受,許多時候是由個體本身去引發的一種自主情緒,而“同理心”是平等的,是個體客觀地去感受另一個個體的感受的一個體驗過程。

同理心這個詞彙源於希臘文empatheia(神入),原來是美學理論家用來形容理解他人主觀經驗的能力,直到1920年的時候,美國心理學家鐵欽納首度使用這一詞彙,意指個體之間的行為模仿。

而對於“共情能力”,其實在現在也等同於我們前面提及的“同理心”,同樣是移情代入,深刻體會他人感受與情緒的一種能力。那麼對於其來源,其實在相關的文獻上並沒有特意說明,也有說法說是由希臘文empatheia(神入)翻譯出來的。用英文詞彙來表達,可能會更好理解一點,“shared feeling”,這其實就是共情的一種表達。

因為現在更多的研究放在瞭如何培養同理心,共情能力上,也並沒有過多地去追究詞彙來源。要說詞彙來源,其實是一件比較難以說明的事情,就好比如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你要去細究某些漢字的來源,其實還是有些難度的。

以上。祝生活愉快!

以上內容為【每日談心·鄭燕雲】原創,轉載請聯繫。


每日談心


朋友之間基本的相處之道應該是互相幫助扶持。一對好朋友彼此坦誠相待、真誠相幫,雖然不是親人不存在血緣關係,絕大多數的時候竟然有超越親情的感覺。當自己有人生困惑的地方向對方請教後,終於解開了疑惑,自己也由此獲得了知識閱歷和成長經驗,朋友之間的情誼和尊重更會加深。但如果你既向別人求教,又僅僅是利用別人持輕視態度,誰今後會再理你呢?換位思考:當你將自己的懷疑與困惑向朋友傾述時,如果你的朋友對你不屑一顧、漫不經心,試問,這樣的友情還有必要存在嗎?

因此,我們應該學會多給朋友幫助和鼓勵,即便是朋友無法實質性地幫助你解決問題,但你也會在朋友的幫助和鼓勵下達到雙方感情上的理解和共鳴。

人與人之間情感的溝通,是交往得以維持並向更為密切方向發展的重要條件,是人對客觀事物所持態度的內心體驗。情感溝通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共情,就是對同一事物或同類事物具有相仿的態度及相仿的內心體驗;二是振盪,即由於共情而雙方情緒相互影響,以致達到一種比較強烈的程度。前者是找到共同語言,後者是心心相印。

所謂同感,就是對於對方所述,表示自己有同樣的想法和經歷。要想達到與他人情感溝通,就要用心專注於對方。當對方對某一事物表露出一種情感傾向時,你就要對他所說的這件事表達同樣的感受,而且要更加鮮明一些,於是你們就能談到一起了。在與人交往的時候,你多付出一分感情,就會增加一分友情。

關注“鵜鶘心理”頭條號,用心理的視角來看待這個世界


鵜鶘心理


這2個詞怎麼來的我不知道,我可以針對什麼是同理心和共情能力,做一些回答。


同理心也就是共情,就是站在這個人的主體位置體驗那種感受。

同理心在操作中容易變成同情心,我一起說說。

同情心是站在第三者的位置看別人的問題。


比如,一個人母親去世了。

假如你說“太痛心,太難受了!”,這是同理心。

假如你說“老早就沒有媽媽,你太可憐了”,這是同情心。


很顯然,同理心讓人感受放鬆,被理解被接納。

同情心讓你感覺自己過得不好,或者命不好,(一般人不喜歡這種感覺,因為會有輕微的自尊受損的感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