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雞為什麼晚上自己進雞籠?

Who大白


雞為什麼晚上自己進雞籠?

首先感謝ID為農人王行的朋友的邀請,歡迎大家關注一點三農。

開篇先表明一點君的觀點:其實雞並不是天生就會自己進雞籠的,而是後天馴化的結果。


一點君的家在鄉下,每年開春,母親就會到外婆家抓幾隻小雞回來自家散養。(外婆每年都會孵幾窩小雞,比市面上的更純種,也更好養活)

剛抓回來的時候,母親會馬上把小雞關進雞籠裡。母親說這是為了讓它最快適應新家的方法,關上大半天,傍晚時候母親就會把它們放出來,給它們喂一些稻米。同時也允許它們在雞籠周邊小範圍的地方到處走走,但母親說不能讓它們走太遠,否則容易性子野,馴化它們進雞籠的時間就要更長了。


小雞們離開媽媽剛到陌生的地方並不開心,吃得也很少。母親讓它們周圍打量幾圈後,就溫和地慢慢地把小雞們趕到雞籠裡去。偶爾有一兩隻比較調皮的雞仔就要把它們抓進雞籠。一般這樣2~3天,小雞們到了天黑前一般就會自己進雞籠睡覺啦💤

至於雞為什麼比較好馴服讓它們進雞籠呢?一點君認為有下面3點:

(1)雞也屬於禽鳥類,而它們都有傍晚歸巢的習慣。也許雞籠在小雞們眼裡就是它們的巢,夜黑歸巢,天性使然。

(2)雞籠裡比夜宿街頭舒服。別以為雞不會比較,其實萬物有靈。

(3)自我保護。其實雞不但會自己進雞籠,而且習慣扎堆睡覺,這樣就能起到彼此保護的作用。雞籠,對雞仔們來說也相當是是個安全房吧。

當然,凡事也有例外,這兩種情況雞仔們是不會自覺進雞籠睡覺的:

(1)天氣悶熱,馬上要下大雨前傍晚。這時候,雞仔們寧願扎堆窩在廚房門口也不會主動進雞籠。善於觀察的農民朋友也可以根據雞的習性判斷要下大雨了。

(2)雞籠過分潮溼過分骯髒的時候。別看它們自己不會打掃,卻還是相當講究的。只要主人吧雞籠裡的糞清理清理,然後鋪上幹稻草,它們立馬就進入睡覺啦!

題內話:其實,長年在農村生活的老人大部分都會養幾隻土雞。一來可以把剩菜剩飯消滅掉,不浪費;二來子女回來不但能吃上土雞土雞蛋,而且還能帶點返回工作地吃。



一點三農


我家就養過雞,不過它們晚上是在架子上睡的,我們那裡的雞棚下面,搭了好多木板木棍,到了晚上,雞自己就會飛上去,在上面棲息。至於問題說的它為什麼晚上要進雞籠呢?我的第一想法就是,那是它們睡覺的地方啊,總不能隨便找個地休息吧。

我剛剛查了一下資料,說雞晚上自覺回籠,是因為雞屬於鳥類,鳥類最典型的特徵就是夜歸巢,另外,雞在晚上的時候,眼睛看不到,看不到東西心裡就會害怕啊,所以在籠裡,在架子上,比較安全。

第二個原因呢,就是怕黃鼠狼了,在農村,這玩意多的很,我之前在在家的時候,走的田間馬路上還看到好幾條呢。這玩意是個偷雞賊,雞要是不進籠,不上架,很容易被它逮到的。

再有就是它自己的習慣了,安全的環境下成長多好啊,慢慢的適應,就習慣了啊。

我家養雞的時候,每天晚上都要點點數,沒有回來的,奶奶就出去找,直到所有雞都找到完,趕到架子上,我們才會睡覺。所以,它們被管著管著也就習慣了啊。


小幸福的萌萌雷


在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會養幾隻母雞公雞,家裡有小孩兒老人的,每天母雞下的雞蛋就可以滿足老人小孩補充營養,有的人家養的多,還可以拿來賣錢貼補家用。養的公雞,基本上就是來親戚或者是逢節過年宰一隻來改善生活。以前,家家戶戶的母雞都是散養,很少圈養,散養的雞可以去外面農田裡捉蟲子來吃,也可以在柴火垛裡找漏掉的糧食來吃,幾乎可以不用再喂糧食,一到晚上,雞就會三五成群回到自己的雞窩裡。第二天天一亮又出去找食物。




雞是一種特別聰明的動物,在小雞剛孵化後被母雞帶著晚上回雞窩幾次,小雞便知道晚上玩回雞窩睡覺。其實雞每天晚上自己就會回雞窩,也是在由野雞馴化成家雞以後慢慢形成的習性。


雞的天敵有很多,比如黃鼠狼,大家都知道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這句俗語,黃鼠狼就是雞在生存過程中最大的天敵,黃鼠狼常常在晚上出沒,如果雞處於一個沒有保護的地方,晚上就會被黃鼠狼偷走吃掉。所以人類在蓋雞窩的時候,會把雞窩蓋在高處,防止黃鼠狼偷雞。除了黃鼠狼,還有老鼠、蛇等等。因為不管是黃鼠狼、老鼠還是蛇,都是晚上出沒,所以雞一到晚上就會回到安全的雞窩,第二天在黃鼠狼不會出沒的時候在出去覓食。如果是沒有給雞蓋雞窩的,雞在晚上便會飛到樹枝上過夜,所以不管是有雞窩的,還是沒有雞窩的,雞晚上都會找一個安全的地方過夜。


說到這裡想起小時候,一到晚上,有的人一清點自己的雞少了,就會滿大街找雞,就怕雞回不到雞窩被黃鼠狼嚯嚯了。




現在農村養雞的越來越少,就算家裡養雞,也會直接放到籠子裡圈養,一是因為現在雞的天敵越來越少,小的時候,晚上經常會聽到因為黃鼠狼出沒把雞嚇的亂叫的聲音,現在也聽不到了。二是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雞再也不用出去覓食了。以前農村窮,人都吃不飽飯哪還有多餘的糧食來餵雞,所以才會選擇讓雞自己出去覓食。


悠悠鄉村路


我覺得這是一種習慣,就像人一樣,為什麼換個地方就睡不著,為什麼天黑了就回家?

其實雞也是一種很聰明的動物,受到驚嚇了也會找人來幫助,自己受傷了也會找主人,晚上到點了就回窩趴著,早上醒了就打鳴。智商一點都不比狗低。

就算是不進籠子的話,你只要晚上的時候把他們都抱進籠子,幾天後你就會發現,到點雞都會自己主動進去的,之後就再也不用你抱了,因為他們都養成了習慣。


彩票大師


雞為什麼晚上自己進雞籠?

無論是散養雞還是圈養雞,只要是有雞籠子或者雞窩的,每到晚上雞都會自己進雞窩或者雞籠子,這是為什麼呢?

我個人認為,20%是雞尋找安全場所的本能,80%是人訓練、馴化出現的條件反射過程。

雞在野外,沒有現成的躲避處,都是在樹上等高處進行棲息,以躲避天敵等威脅。而對於人工散養和圈養的來說,可以通過早晚兩次的餵食過程實現讓雞每到晚上就自己進窩的過程。

記著小時候家裡散養土雞就是這樣的,每天早上喂點食,然後打開柵欄下邊的小門,一群雞呼啦啦的都跑出去了。晚上太陽落山之前,打開柵欄下邊的門,準備好雞食,不一會一個個都從小門裡進來了。而這兩次的餵食過程就是給雞的條件反射的主要條件。早上餵食了,雞的反應就是該出去了;晚上打開門,準備好雞食,雞會條件反射的準時回來。而且,對於雞窩來說,也是需要在裡面搭幾個橫木棍,以便讓雞在裡面棲息的。

所以,對於雞晚上自己進雞籠或者雞窩來說,是天生的本能和人為的訓練來達到這個目的的。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本人養雞二十八年了,別小看雞,真的很聰明,動物最基本的本能,冷暖知道吧,下雨也知道,白天黑夜一樣知道,雞的眼睛一到晚上什麼也看不見,再說動物大腦都有生物鐘,所以雞冬天一般4點多提前進籠,夏天的話遲一點六點鐘左右,因為它知道再晚一點回籠的路就找不到了。


另外雞同狗一樣從不怕人,因為人類訓化時間長了,它從小的基因決定了一切,而且它的適應能力很強,像野貓一類的動物,相處時間長了,能一起吃人的剩飯一類的東西,雞生蛋的時候一起睡,慢慢變成好朋友,雞最大的天敵是老鷹,天上老鷹一飛過,它就會往有人的地方奔,往有人住的家裡奔,並且大聲呼叫,人一聽到就馬上趕過去保護它,前幾天我還碰到一隻雄雞,不小心把雞肚子搞傷出血了,我正在吃午飯,它跑到我面前看著我,我一看到地下有一滴血,起快抱起來放了一點藥,所以雞是很聰明的。



村夫\n


這是雞的本能,到了晚上雞喜歡呆在地勢比較高的位置作為庇護的場所,而且這裡一定要比較熟悉,否則就沒有安全感。而雞舍往往是雞長大的地方,沒有比這裡更熟悉的了,所以它們到了傍晚的時候一定會回到雞舍之中,事實上如果將雞舍關上不讓它們進去,這些雞反而會非常害怕,以為出了什麼大事,因為對它們來說,沒有在自己熟悉的地方休息是非常危險的。

那麼,怎麼樣訓練一群雞把新雞舍當做家呢?

只要連續一週將它們強制關到新的雞舍裡就可以了。基本上這個時候大多數雞都能夠自動在傍晚回到這裡。

只有那麼一兩隻不是太聰明的會找不到家。夜晚降臨後,這樣的雞隻好呆在一個似乎能給自己帶來安全感的角落,戰戰慄慄的臥在地上,因為它不明白為什麼小夥伴們都不見了。這個時候只需要將它抱回雞舍就可以了。幾次之後,不聰明的雞也能夠和大家一起找到回家的路。如果這樣還不行,說明這隻雞真夠笨的,只好將它做成燒雞了。

其實,由於雞是群居動物,它們幾乎都在一起生活,所以很少會出現某一隻雞落在外面的情形,而且雞的活動範圍並不大,經過人類數千年的馴化,它們已經沒有祖先那樣喜歡四處瞎跑的習慣了。


記得以前我家在山上養了一群雞,擔心的不是晚上雞找不到家,而是白天需要防備老鷹偷襲。

老鷹這種動物眼神極為銳利,它出來狩獵時,先在高空中盤旋,尋找地面上合適的目標。相對於野雞、野兔這種能夠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的動物,家雞鮮豔的色彩極為明顯,所以經常會成為老鷹的目標。

好在它的攻擊速度並不快,可以給人反應時間,看到老鷹靠近,要拿起長長的棍子干擾它,讓它第一次攻擊失敗。家雞也不傻,看到老鷹來了會趕緊跑回雞舍裡。

老鷹沒有得手,大多數時候會飛到空中繼續尋找目標,有的時候它也會惱羞成怒,攻擊干擾它的人。這個時候一定要沉住氣,將長棍舞動起來讓它不能接近,然後一招金雞亂點頭刺向它的前胸,把它懟到一邊。經過這場大戰之後,老鷹知道你不好惹,也就罷手了。

等老鷹走後,這些雞就會從雞舍中出來繼續覓食,彷彿什麼都沒發生一樣!



動物百科知識


雞為什麼晚上自己進雞籠?

以前農村每個家庭基本上都會養點雞,而且那些都是真正的土雞,除了過年過節農民自己根本就捨不得吃。土雞的味道比普通雞肉好吃太多了,尤其是土雞燉的湯,特別鮮美。然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現在真正養土雞的人卻越來越少了,更多的是那種蛋雞,速成雞。

土雞飼養其實非常簡單,基本上就是放養的形式,白天土雞出籠自己尋找食物,早晚各喂一次自家種的稻穀或者米糠,沒事搞點菜葉子或者剩飯給它們吃,其餘時間土雞都是自由在野外活動。所以這種養殖方式養出來的雞雖然長得比飼料雞慢,但是肉質和營養是普通雞肉無法比擬的。到了晚上不用趕,也不用找,土雞自然就會自己回窩,很少有少雞的現象。

前期在雞還沒有完全適應新窩之前,每天主人按時將雞趕回雞窩,一般都是有口號的,我們以前喊雞回來就是“咕嚕、咕嚕、咕咕。。。。一般雞聽到自己熟悉的主人的聲音就會回籠了,多幾次,雞習慣了雞窩就會自覺回去啦。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雞晚上自己回雞籠呢?

一、生活習性決定的。現在家養的雞其實都是以前野雞馴養而來的,而野雞屬於鳥類動物,有翅膀會飛的。野雞為了逃避天敵的威脅,翅膀飛躍的功能更健全,用得會更頻繁。隨著人工馴化之後的家養雞,由於減少了天敵的威脅,加上生長環境比較安逸,也不用怎麼到野外找食物,不用自己搭建窩。


鳥類我們都知道會自己搭建鳥巢,這也是鳥的住所,白天外出活動,晚上回到自己的窩休息。而現在家養的雞有主人搭建窩,那麼晚上回巢的自然習性是改不掉的。因此如果雞在前期被主人安排在同一窩點,那麼等成習慣之後,雞自然就會自己回窩了,這事自然的生活習性決定的。

二、自我保護意識。動物天生就具有防範和自我保護意意識,和人類是一樣的。白天在戶外活動,天敵較少,尤其是現在家養的雞,天敵少,最多的也就是黃鼠狼和蛇。但是黃鼠狼與蛇其實大都也是晚上出沒尋覓食物的,所以雞也知道晚上在野外休息不安全,再加上雞在晚上的視力差。因此如果主人搭建的窩一旦被雞適應之後,就會自覺回到自己的窩休息,躲避天敵才。

我相信,在農村長大的人家裡,多多少少都養過土雞,養的方法都大同小異,那麼你們那邊趕雞回窩又是怎麼做到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少三番],謝謝大家支持。


少三番


酉時為雞!酉時為下午17:00-19:00,這時的雞會宿眼,也就是這時的雞已臨界色盲,這裡的色盲也就是什麼也看不清的意思,而不是我們人類說的紅綠色盲等!這時的雞就會自己進窩上架,度過慢慢的長夜!

等到早上又會先於人類給人類報曉打鳴,催人早起!以上是我個人的理解!具體是不是這樣還有待動物學家和民俗專家給以糾正!但我絕對不認為它是其他人所說的條件反射之類!

雞是人類的朋友,關於雞的話題自己也曾寫過這方面的隨筆!在我眼裡雞最起碼有以下幾個特性:

一是啄食糟糠,常常還人驚喜!無論城鄉,凡是養過雞(無論散養還是圈養)的人都知道,雞對人類的要求是極其簡單的,你即使不去餵它,它都能土裡刨食,以滿足自己的生存之需,它的那種執著和勤奮,它的那種不嫌貧愛富,它的那種堅持和堅守是非常值得人類學習的!除了土裡刨食,還常常還人以顆顆驚喜(雞蛋),這又像是魯迅筆下的孺子牛吃的是草,擠的是奶!

二是守夜值守,常常催人奮起!舊時社會沒有或很少有計量時間的工具,公雞打鳴催人早起,讓莘莘學子早起發憤苦讀,讓農人借涼快下地幹活,讓那些習武者早起晨練……可以說做出了不少奉獻!自己小時候記得很遲家裡才擁有一個馬蹄表,沒有它之前,父母早起為我們姊妹幾個上學做飯,還不都是靠雄雞的報曉嗎?

母雞為人類奉獻顆顆驚喜,雄雞為人們唱曉催人早起,使人發奮,使人向上,這不都是它們的特性嗎?具體家有雄雞可以預防蛇類入院、雞肉雞湯可以供人美食、雞毛可以栽雞毛撣子等等都是它們的奉獻,它們從生到死幾乎把自己的所有都奉獻給了人類!雞,它們永遠是人類的朋友!


冀之筆


首先找個安靜、溫暖的地方過夜是雞自然習性。每到夜幕降臨,各種白天活躍的鳥類都會找一個安全、舒適的地方過夜,這是自然習性。

其次是條件反射,每到晚上,雞都會被攆或抓回雞籠睡覺,時間長了不等你去抓,他到了晚上也就回去了,因為只有那裡是安全的,不回哪裡你就會到處去抓它,他會覺得不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