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自動化控制系統中PID整定知識

自動化控制系統中PID整定知識

對於很多搞工業自動化儀表的人來說,PID整定都是很困難的一個知識點,對如何整定PID參數感到比較迷茫。其實PID這個東西一點都不高深,只要明白了PID的原理,人人都可以成為高手。

首先弄清什麼是PID?

要弄清楚怎樣定量之前,我們先要理解一個最基本的概念:調節器。調節器是幹什麼的?調節器就是人的大腦,就是一個調節系統的核心。任何一個控制系統,只要具備了帶有PID的大腦或者說是控制方法,那它就是自動調節系統。如果沒有帶PID的控制方法呢?那可不一定不是自動調節系統,因為後來又湧現各種控制思想。比如時下研究風頭最勁的模糊控制,以前還有神經元控制等等;後來又產生了具有自組織能力的調節系統,說白了也就是自動整定參數的能力;還有把模糊控制,或者神經元控制與PID結合在一起應用的綜合控制等等。在後面咱們還會有介紹。咱們這個文章,只要不加以特殊說明,都是指的是傳統的PID控制。可以這樣說:凡是具備控制思想和調節方法的系統都叫自動調節系統。而放置最核心的調節方法的東西叫做調節器。

基本的調節器具有兩個輸入量:被調量和設定值。被調量就是反映被調節對象的實際波動的量值。比如水位溫度壓力等等;設定值顧名思義,是人們設定的值,也就是人們期望被調量需要達到的值。被調量肯定是經常變化的。而設定值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經常變化的,比如電廠的AGC系統,機組負荷的設定值就是個經常變化的量。

基本的調節器至少有一個模擬量輸出。大腦根據情況運算之後要發佈命令了,它發佈一個精確的命令讓執行機構去按照它的要求動作。在大腦和執行機構(手)之間還會有其他的環節,比如限幅、伺服放大器等等。有的限幅功能做在大腦裡,有的伺服放大器做在執行機構裡。

上面說的輸入輸出三個量是調節器最重要的量,其它還有許多輔助量。比如為了實現手自動切換,需要自動指令;為了安全,需要偏差報警等等。這些可以暫不考慮。為了思考的方便,咱們只要記住這三個量:設定值、被調量、輸出指令。

事實上,為了描述方便,大家習慣上更精簡為兩個量:輸入偏差和輸出指令。輸入偏差是被調量和設定值之間的差值,這就不用羅嗦了吧?

回到剛才的提問:什麼是PID?

P就是比例,就是輸入偏差乘以一個係數;

I就是積分,就是對輸入偏差進行積分運算;

D就是微分,對輸入偏差進行微分運算。

就這麼簡單。很多年後,我還始終認為:這個理論真美!

這個方法的發明人似乎是尼可爾斯(Nichols)。我手頭沒有更多資料,不能確定是不是尼可爾斯發明的。可是PID參數的整定方法確實是他做的。

其實這個方法已經被廣大系統維護者所採用,淺白一點說,就是先把系統調為純比例作用,然後增強比例作用讓系統震盪,記錄下比例作用和震盪週期,然後這個比例作用乘以0.6,積分作用適當延長。雖然本文的初衷是力圖避免繁瑣的計算公式,而用門外漢都能看懂的語言來敘述工程問題,可是對於最基本的公式還要涉及以下的,況且這個公式也很簡單,感興趣的看一下,不感興趣的可以不看哈。公式表達如下:

Kp = 0.6*Km

Kd = Kp*π/4*ω

Ki = Kp*ω/π

Kp為比例控制參數

Kd為微分控制參數

Ki為積分控制參數

Km為系統開始振盪時的比例值;

ω為極座標下振盪時的頻率

這個方法只是提供一個大致的思路,具體情況要複雜得多。比如一個水位調節系統,微分作用可以取消,積分作用根據情況再調節;還有的系統超出常人的理解,某些參數可以設置得非常大或者非常小。具體調節方法咱們後面會專門介紹。微分和積分對系統的影響狀況後面也會專門分析。

幾個基本感念

單迴路:就是指有一個PID的調節系統。

串級:一個PID不夠用怎麼辦?把兩個PID串接起來,形成一個串級調節系統。又叫雙迴路調節系統。在第三章裡面,咱們還會更詳細的講解串級調節系統。在此先不作過多介紹。

正作用:比方說一個水池有一個進水口和一個出水口,進水量固定不變,依靠調節出水口的水量調節水池水位。那麼水位如果高了,就需要調節出水量增大,對於PID調節器來說,輸出隨著被調量增高而增高,降低而降低的作用,叫做正作用。

負作用:還是這個水池,我們把出水量固定不變,而依靠調節進水量來調節水池水位。那麼如果水池水位增高,就需要關小進水量。對於PID調節器來說,輸出隨著被調量的增高而降低的作用叫做負作用。

動態偏差:在調節過程中,被調量和設定值之間的偏差隨時改變,任意時刻兩者之間的偏差叫做動態偏差。簡稱動差。

靜態偏差:調解趨於穩定之後,被調量和設定值之間還存在的偏差叫做靜態偏差。簡稱靜差。

回調:調節器調節作用顯現,使得被調量開始由上升變為下降,或者由下降變為上升。

PID整定中的P

所謂的P,就是比例作用,就是把調節器的輸入偏差乘以一個係數,作為調節器的輸出。

溫習一下:調節器的輸入偏差就是被調量減去設定值的差值。

一般來說,設定值不會經常改變,那就是說:當設定值不變的時候,調節器的輸出只與被調量的波動有關。那麼我們可以基本上得出如下一個概念性公式:

輸出波動=被調量波動*比例增益

注意,這只是一個概念性公式,而不是真正的計算公式。咱們弄個概念性公式的目的在於:像你我這樣的聰明人,不屑於把精力用在考證那些繁瑣的公式上面,我們關注什麼呢?我們關注的是公式內部的深層含義。呵呵。我們就來努力挖掘它的深層含義。

通過概念性公式,我們可以得到如下結論,對於一個單迴路調節系統,單純的比例作用下:

輸出的波形與被調量的波形完全相似。

純比例作用的曲線判斷其實就這麼一個標準。一句話簡述:被調量變化多少,輸出乘以比例係數的積就變化多少。或者說:被調量與輸出的波形完全相似

為了讓大家更深刻理解這個標準,咱們弄幾個輸出曲線和被調量曲線的推論:

1、對於正作用的調節系統,頂點、谷底均發生在同一時刻。

2、對於負作用的調節系統,被調量的頂點就是輸出的谷底,谷底就是輸出的頂點。

3、對於正作用的調節系統,被調量的曲線上升,輸出曲線就上升;被調量曲線下降,輸出曲線就下降。兩者趨勢完全一樣。

4、對於負作用的調節系統,被調量曲線和輸出曲線相對。

5、波動週期完全一致。

5、只要被調量變化,輸出就變化;被調量不變化,不管靜態偏差有多大,輸出也不會變化。

上面5條推論很重要,請大家牢牢記住。記住不記住其實沒有關係,只要你能把它溶化在你的思想裡也行。

溶化了麼?那我出個思考題:

1、被調量回調的時候,輸出必然回調麼?

2、被調量不動,設定值改變,輸出怎麼辦?

3、存在單純的比例調節系統麼?

4、純比例調節系統會消除靜差麼?

第一條回答:是。

第二條回答:相當於被調量朝相反方向改變。你想啊,調節器的輸出等於輸入偏差乘以一個係數,設定值改變就相當於設定值不變被調量突變。對吧?

第三條回答:是。在電腦出現之前,還沒有DCS,也沒有集中控制系統。為了節省空間和金錢,對於一些最簡單的有自平衡能力的調節系統,比如水池水位,就用一個單純的比例調節系統完成調節。

第四條回答:否。單純的比例調節系統可以讓系統穩定,可是他沒有辦法消除靜態偏差。那麼怎麼才能消除靜態偏差呢?依靠積分調節作用。

PID中的I

I就是積分作用。

一句話簡述:如果調節器的輸如偏差不等於零,就讓調節器的輸出按照一定的速度一直朝一個方向累加下去。

積分相當於一個斜率發生器。啟動這個發生器的前提是調節器的輸如偏差不等於零,斜率的大小與兩個參數有關:輸入偏差的大小、積分時間。

在許多調節系統中,規定單純的比例作用是不存在的。它必須要和比例作用配合在一起使用才有意義。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系統都有這麼一個規定,之所以說是個規定,是因為,從原理上講,純積分作用可以存在,但是很可能沒有實用意義。這裡不作過分的空想和假設。為了分析方便,咱們把積分作用剝離開來,對其作單純的分析。

那麼單純積分作用的特性總結如下:

1、 輸出的升降與被調量的升降無關,與輸入偏差的正負有關。

2、 輸出的升降與被調量的大小無關。

3、 輸出的斜率與被調量的大小有關。

4、 被調量不管怎麼變化,輸出始終不會出現節躍擾動。

5、 被調量達到頂點的時候,輸出的變化趨勢不變,速率開始減緩。

6、 輸出曲線達到頂點的時候,必然是輸入偏差等於零的時候。

PID中的D


D就是微分作用。單純的微分作用是不存在的。同積分作用一樣,我們之所以要把微分作用單獨隔離開來講,就是為了理解的方便。

一句話簡述:被調量不動,輸出不動;被調量一動,輸出馬上跳。

根據微分作用的特點,咱們可以得出如下曲線的推論:

1、 微分作用與被調量的大小無關,與被調量的變化速率有關;

2、 與被調量的正負無關,與被調量的變化趨勢有關;

3、 如果被調量有一個,就相當於輸入變化的速度無窮大,那麼輸出會直接到最小或者最大;

4、 微分參數有的是一個,用微分時間表示。有的分為兩個:微分增益和微分時間。微分增益 表示輸出波動的幅度,搏動後還要輸出迴歸,微分時間表示迴歸的快慢。見圖4,KD是微分增益,TD是微分時間。

5、 由第4條得出推論:波動調節之後,輸出還會自動拐回頭。

比例作用:輸出與輸入曲線相似。

積分作用:只要輸入有偏差輸出就變化。

微分作用:輸入有抖動輸出才變化,且會猛變化。

比例積分作用,就是在被調量波動的時候,純比例和純積分作用的疊加,簡單的疊加。

我們在整定系統的時候,要有這麼一個觀念:比例積分微分三個參數的大小都不是絕對的,都是相對的。切不可以為我發現一個參數比較合適,就把這個參數固定死,不管別的參數怎麼變化,永遠不動前面固定的參數。這樣的整定是機械的整定,要不得的。我們要在多個參數之間反覆權衡,既要把握原則性,又要學會靈活性。

PID參數整定的質量指標


教科書裡說的指標早就忘了,相關規定裡面說的指標也沒工夫細看。根據我的經驗,這幾個指標需要重視:

1、衰減率:大約為0.75最好。好的自動調節系統,用俗話說“一大一小兩個波”最好。用數學方法表示出來,就是合適的衰減率。

2、最大偏差:一個擾動來臨之後,經過調節,系統穩定後,被調量與設定值的最大偏差。一個整定好的穩定的調節系統,一般第一個波動最大,因為“一大一小兩個波”,後面就趨於穩定了。如果不能趨於穩定,也就是說不是穩態,那就談不上調節質量,也就無所謂最大偏差了。

3、波動範圍:顧名思義,沒必要多說。實際運行中的調節系統,擾動因素是不斷存在的,因而被調量是不斷波動著的,所以波動範圍基本要達到一個區間。

4、執行機構動作次數:動作次數決定了執行機構的壽命。這裡說的執行機構不光包括執行器,還包括調節閥門。執行機構頻繁動作不光損壞執行器,還會讓閥門線性惡化。下一節會更加詳細的予以說明。

5、穩定時間:階躍擾動後,被調量回到穩態所需要的時間。穩定時間決定了系統抑制干擾偶的速度。

整定系統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執行機構動作次數

執行機構動作次數不能過頻,過頻則容易燒壞電機。動作次數與比例積分微分作用都有關係。一般來說,合適的比例帶使得系統波動較小,調節器的輸出波動也就小,執行器波動也少;積分的章節已經說過:如果輸入偏差不為零,積分作用就會讓輸出一直向一個方向積下去。積分過強的話,會讓執行器一次只動作一點,但是頻繁地一點點向一個方向動作;微分作用會讓執行器反覆波動。

一般來說,國產DKJ系列的執行器的電機耐堵轉特性較好,其它性能不一。電機在剛得電動作的時候,電流大約是正常運轉電流的5-10倍。電機頻繁動作很容易升溫,從而燒壞電機。另外對執行機構的傳動部件也有較大磨損。

一般來說,不管對於直行程還是角行程,對於國產還是進口,對於智能還是簡單的執行器,動作次數不大於10次/分鐘。對於一些進口執行器,尤其是日本的,次數還要減少。

對於執行機構是變頻調節的(這裡是說純變頻調節,而不是指執行機構採用變頻電機),可以讓參數快點,因為變頻器始終處於運行狀態。需要注意的是,變頻器轉速線性不能太陡,否則變頻器輸出電流大幅度變化,影響變頻壽命。

2、PID死區問題

為了減少執行器動作次數,一般都對PID調節器設置個死區。在±死區內,都認為輸入偏差為0。當超過死區後,輸入偏差才從0開始計算。死區可以有效減少執行器的動作次數。但是死區過大的話又帶來了新的問題:調節精度降低,對於一般的調節系統,不要求調節精度過高,精度高意義也不大。

提高死區降低精度的同時,也會降低調節系統穩定性。因為它造成了調節滯後。這一點不大容易被人理解。

3、 裕度問題

調節系統要有一個合適的調節裕度。如果執行機構經常處於關閉或者開滿狀態,那麼調節裕度就很小,調節質量就受到影響。一般來說——都無數個“一般來說”了,誰讓現場情況複雜,咱們不能把話說絕了呢——閥門在80%以上,流量已經達到最大,所以執行機構經常開度在80%也可以說裕度減小了。

這裡所說的閥門,包括了各種調節工質流量的機構,包括閥門、泵的調速部分等。在第三章中,咱們專門要說一下執行機構的種類。

4、 通流量問題

調節閥門的孔徑都是經過嚴格計算的。不過也存在計算失誤的時候。通流量過大,執行機構稍微動作一點就可能發生超調;反之執行機構大幅度動作還不能抑制干擾。所以這個問題也是個重要問題。如果通流量不合適,有些系統甚至不可能穩定運行。

5、 空行程問題

在一定的開度內,調節器輸出有變化,執行器也動作了,可是閥門流量沒變化,這屬於空行程問題。空行程有是執行其產生的,也有法門產生的。一般的機構都存在這個問題。空行程一般都比較小,可以忽略。可是如果過大,就不得不要重視這個問題了。

解決空行程的辦法有很多,一般都在DCS內完成。當然,如果執行器和閥門能夠解決的,要以硬件解決為主。

6、 線性問題

一般來說閥門開度與流量的關係都成平滑的線性關係。如果閥門使用時間長,或者閥門受到損傷,線性就會改變。線性問題可以有多種解決辦法,既有參數整定的,也有控制策略的。當然最根本的解決辦法在於對線性惡化的治理。如果是比較貴重的調速泵線性惡化,難以治理更換,那隻好從調節系統尋找解決辦法了。

還有個在火電廠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減溫水調節閥的線性惡化。這基本上是個頑疾。因為減溫水調節閥動作頻繁,經常在完全關閉和打開之間反覆波動,相當多的電廠減溫水閥門線性都很不好,而且還伴隨著空行程偏大。兩個問題加起來,給自動調節帶來很大的困難。

7、 耦合問題

一個調節系統或者執行機構的調節,對另一個系統產生干擾互相干擾,或者是兩個調節系統間互為干擾,產生直接耦合。解耦的辦法是先整定主動干擾的調節系統,再整定被動系統。也可以在主動干擾的輸出乘以一個係數,作為被動干擾的前饋。

還有一種間接耦合。這個現象在協調控制中比較明顯:負荷與汽壓的關係是互為耦合。解決問題的辦法有兩種:一種是互為修正前饋,這個解決辦法的應用比較普遍,效果不是太好;更有效的辦法是整定參數,效果要比前者優越得多,抗干擾能力也很大,可惜擅長此道的人太少。

整定參數的幾個認識誤區

1、對微分的認識誤區

認為微分就是超前調節,如果被調量或者測量值有滯後,就要加微分。微分是有超前調節的功能,但是微分作用有些地方不能用:測量值存在不間斷的微小波動的時候。尤其是水位、氣壓測量,波動始終存在,我們一直在考慮濾波呢,再加個微分,就會造成調節干擾。不如不要微分。

2、對積分的認識誤區

有些人發現偏差就要調積分,偏差存在有可能是系統調節緩慢,比例作用也有可能影響,如果積分作用蓋過了比例作用,那麼這個系統就很難穩定。咱們上面說過:初學者容易強調積分作用,熟練者容易忽略積分作用。不再贅述。

3、對耦合系統中,超前調節的認識誤區

對於耦合系統,不管初學者熟練者都容易考慮一個捷徑:增加前饋調節。這個問題甚至搞自動控制的老手都容易犯,畢竟捷徑誰都想走。比如眾所周知的協調控制,經典控制法中,就有負荷和汽壓互為前饋的控制策略設計。這個方法也不為錯,但是更普適更好的方法是一種整定參數的思想,參數設置合理的話這個前饋畫蛇添足。要積極探討各種控制辦法。

4、反饋過強

複雜調節系統中,前饋信號和反饋信號過強的話,會造成系統震盪,所以調解過程中不僅僅要注意PID參數,還要注意反饋參數。

尤其在汽包水位三衝量調節系統中,蒸汽流量和給水流量的信號都要經過係數處理。有些未經處理的系統,在負荷波動的時候,就要退掉自動,否則會發生震盪的危險。

5、死搬標準,強調個別指標

教科書裡,自動調節系統需要關注的指標有很多。這些指標都有助於自動調節系統的整定。但是自動好不好,不要硬套指標。最應關注的有兩個指標:被調量波動範圍、執行機構動作次數,其他都不是最必要的。

曾經有一次,我幫助一個電廠整定自動調節系統。快要結束的時候,對方專工說:按照國家制定的自動調節系統調試標準,在多大幹擾的情況下,系統恢復穩定的時間要小於若干分鐘。我說按照這個標準,調節系統可能會發生震盪。對方說震盪沒關係,只要能達到國家標準就可以。我重新整定系統後完全可以達到這個標準,可是再強調系統存在震盪的可能——大幹擾情況下難以穩定——半個月後,這個參數下,該執行器燒壞。

6、改變設定值以抑制超調

頻繁改變設定值是干擾自動調節。尤其減溫水系統,沒有必要依靠改變設定值來抑制超調。那麼什麼情況下,需要人為干擾呢?

在系統輸出長時間最大或者最小的時候,說明達到了積分飽和,需要退出系統,然後再投即可。頻繁改變設定值是干擾自動調節

7、主調快還是副調快?

因系統而定,因參數而定。常規參數:主調的比例弱,積分強,以消除靜差;副調的比例強,積分弱,以消除干擾。不絕對。

PID整定參數口訣

口訣一:

參數整定找最佳, 從小到大順序查。

先是比例後積分, 最後再把微分加。

曲線振盪很頻繁, 比例度盤要放大。

曲線漂浮繞大彎, 比例度盤往小扳。

曲線偏離回覆慢, 積分時間往下降。

曲線波動週期長, 積分時間再加長。

曲線振盪頻率快, 先把微分降下來。

動差大來波動慢, 微分時間應加長。

理想曲線兩個波, 前高後低四比一。

一看二調多分析, 調節質量不會低。

口訣二:

自動調節並不難,複雜系統化簡單。

整定要練硬功夫,圖形特徵看熟練。

趨勢讀定三要素,設定被調和輸出。

三個曲線放一起,然後曲線能判讀。

積分微分先去掉,死區暫時也不要。

比例曲線最簡單,被調、輸出一般般。

頂點谷底同時刻,升降同時同拐點。

波動週期都一樣,靜態偏差沒法辦。

比例從弱漸調強,階躍響應記時間。

時間放大十來倍,調節週期約在內。

然後比例再加強,沒有周期才算對。

靜差消除靠積分,能消靜差就算穩。

不管被調升或降,輸出只管偏差存。

輸入偏差等於零,輸出才會不積分。

積分不可加太強,干擾調節成擾因。

被調拐點零點間,輸出拐點仔細辨,

積分拐點再靠前,既消靜差又不亂。

微分分辨最容易,輸入偏差多注意。

偏差不動微分死,偏差一動就積極。

跳動之後自動回,微分時間管迴歸。

系統若有大延遲,微分超前最適宜。

風壓水位易波動,微分作用要丟棄。

比例積分和微分,曲線判讀特徵真。

如果不會看曲線,多看杖策行吟文。

綜合比較靈活用,盛極而衰來扼殺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