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5 交大、理工大、西工大,下一個是誰?

交大、理工大、西工大,下一個是誰?

2017可謂“校友經濟”元年,這一年裡,武漢共吸引校友投資1.3萬億,成為最大贏家。

西安也在去年底啟動“夢迴長安——百萬人才迴歸”計劃,首場活動獲交大校友投資1206億元。進入2018年,短短4個月,又先後簽約理工大1225億、西工大2028億校友投資。

不禁引人猜想,西安接下來能否繼續引爆“校友經濟”,產生“現象級”投資浪潮?

校友經濟,根扎過去,綻放當下。

每位“西安校友”的青春歲月,都不可避免地烙下古都印記,這是一座城市的向心力。而情懷落地,將校友資源轉化為投資,又離不開一年多來,西安營商環境的改善與國家政策釋放的紅利。

面對既強大又脆弱的校友經濟,主導者既要有如火的熱情,又要有如履薄冰的謹慎。請校友回家,智商與情商缺一不可。選擇此時喚醒西安這座沉睡已久的“校友”金礦,正當其時!

他山之石

如何發展校友經濟?精明務實的武漢人,用1.3萬億戰績給出了“武漢樣板”。

西安有著與武漢相當的高教資源,又同為國家中心城市,在機構設置、媒介溝通、平臺搭建等方面,有頗多可參考之處。

西安目前實施的包括“提供一流政務服務、支持設立研發中心、優先保障用地需求”等招才引智政策,可謂個個乾貨。

在校友回家這件事上,除了乾貨之外,還需要調動情商打好“情懷牌”。可以用一些感性的“小事件”來撬動校友心中的鐵血柔情,激發他們內心的母校和古城情結,這裡面可以策劃的內容很多,在此就不作具體討論了。

此外,粉巷君(ID:nbdfxcj)還注意到,目前已簽約項目有個明顯短板——金融類項目稀缺。不難理解,西安的高校以理工類見長,培養出的校友也多從事實體經濟。

交大、理工大、西工大,下一個是誰?

但實體經濟的騰飛、創業項目的孵化,均離不開金融創投的支持,單單靠政府部門財政資金的扶持與傳統銀行的對接是不夠的,還需要更為活躍的市場資本介入。

武漢去年校友投資中比較壕氣的一筆,來自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其中多為金融基金類企業。那我們陝西就沒有這樣一個老牌金融高校嗎?

其實是有的,原陝西財經學院與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同屬中國人民銀行,數十年的建校史培養出大量的金融人才,如今不少或身居高位,或成就一番事業。

後來的院校合併浪潮中,該校劃入西安交通大學,但在交大校友簽約的項目中,金融創投類項目並不多見。

金融類項目短缺,是西安校友經濟的一個遺憾,也是西安創業生態的一大缺失。

離引爆還差一副“王炸”

西安“招才大使”中雖不乏重量級人物,但還缺少一位同時兼備“話題性”的大佬。

雷軍之於武漢,即扮演了後面一種角色,在“招才顧問”這個崗位上,不光幫武漢吆喝賺眼球,率領小米、金山、順為的負責人到訪,還將小米的新總部設在武漢,並激動地在微博上寫到,“大武漢,小米來了!”

當然,情懷之外,小米在武漢設立新總部也有現實的動機。

北京高房價、高生活成本成為公司運營與員工生活的巨大負擔,而這種高負擔帶來的風險本是可以規避的。技術研發指向型的小米科技,需要科技型人才,這種需求武漢完全能滿足,並且相比北京有更高的性價比。

在科技人才培養方面,武漢有華科、武大,西安有西電、交大、西工大。那誰又是西安的雷軍、小米?人們想到了西電校友,前聯想董事長柳傳志。

交大、理工大、西工大,下一個是誰?

比起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這個名號,柳傳志還有一個來頭更大的稱謂——中國企業家教父。

關注柳傳志的人都知道,自2000年後,他就不再重點關注聯想電腦和流通領域,而是親自帶隊專攻風險投資和PE。通俗來講,他現在的產品不是電腦了,而是“企業”!通過資本運作與資源對接幫助有潛力的企業成長,這是他現在做的事情。

仔細想來,一大批有活力、有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不就是當下西安所缺少的嗎?柳傳志若願意來扮演西安的創業教父,助力西安孵化創新企業,畫面還是很美的!

另外,萬通的馮侖、華為董事長梁華、龍湖地產吳亞軍等,皆為西安校友。如何使這些傑出校友參與到西安當前發展中來,相關部門得好好花一番心思。

“離心力”問題亟待解決

“種一棵樹的最好時機是過去,其次是現在”。

無論前40年的西安給學子們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都已成為過去。

現在,西安依舊以每年30萬的速度向全國輸出著畢業生,他們大學歲月對西安的感知,構成對這座城市的印象,也在組建著對這座城市的向心力或離心力。

一年來,西安官方與各大院校聯手頻頻,共同促進高校與城市的融合,兩者之間行政上的藩籬正在一步一步被消解,讓人既感動又高興。

同時,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也很緊迫,能以多快的速度解決掉這些障礙與不足,關係著西安速度與西安效率。

交大、理工大、西工大,下一個是誰?

以目前困擾長安大學城的交通為例,數十萬學子出行方式單一,只能依靠公共交通,而這一區域交通線路少、班車頻次較低、通勤時間較短,導致交通供給遠遠跟不上需求。

沿線經過眾多高校的616公交車常常一票難求,往往從西外首發的公交在第二站西北大學站便人滿為患,之後的站點更是難擠上車。

失衡的供需關係也助長了從西北大學到航天城地鐵站,出租車不打表、按人頭漫天要價這一營運亂象,西工大、西電長安校區、白鹿原大學城等學子們,也多少面臨同樣的出行困境。

這些貌似“小問題”,其實是西安的離心力,而優質的科教資源、深厚的文化底蘊則是西安的向心力——在激烈的人才大戰中,將離心力轉化為向心力,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一座城的突圍終究要靠她的優勢資源,西安的“校友”資源足夠強大,喚醒這座“金礦”,勇氣、智慧、擔當缺一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