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這3種電商模式的底層流量邏輯,你懂嗎?

電商是零售,需要的是流量及流量的轉化,把市場裡的購物者變成自家的購買者,甚至變成粉絲。

模式變化的根本原因

流量邏輯的變化源於消費者對信息控制權的變化。消費者擁有了更大的自主權,獲取信息的成本卻在不斷下降。“專有媒體”的壁壘正在消失,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消費者的腦中都已經“預裝”了廣告過濾系統。技術的發展使得消費者獲取信息的渠道多樣化,切換也更加方便。消費者能夠以更高的效率和更高的頻率接觸新的有趣信息。消費者不再會被禁錮在某個平臺消費。

這3種電商模式的底層流量邏輯,你懂嗎?

跟平臺“不可跳過式信息”相比,消費者更樂於接受“可跳過式廣告”,更個性化的消費。

平臺電商

平臺型電商商家只是商品的提供者,並不真正擁有客戶,所以永遠需要花錢購買流量。客戶是屬於平臺的。

用戶找商品的方式是搜索,所以平臺只要把握搜索的入口就可以了。

這3種電商模式的底層流量邏輯,你懂嗎?

PC時代的“電商”淘寶、京東,其邏輯是通過到大的流量渠道低價購買大量流量,再加價把流量分給平臺商家。因此淘寶平臺其實是“網絡商業地產”。

在一開始商家在淘寶等平臺上開店是有平臺帶來的流量紅利的,但是隨著商家數量的增加,平臺流量流量被不斷的分流,平均到每個網店的自然流量,不足以使網店自然良性發展。需要通過競價的方式購買流量。

可以繼續找到小的流量紅利,但是大趨勢的流量紅利一定會被迅速地抹平掉,跟傳統渠道比較接近。

早期開的店之所以今天還可以不錯,是因為它們把早期獲得的流量紅利,已經沉澱到大家對這個品牌本身的認可了。

早期做電商,並且把流量紅利沉澱到品牌本身,就是這些人獲得的最大的收益,比如說韓都衣舍、茵曼等淘品牌迅速地成長起來。但總體來說,今天平臺電商的流量紅利已經基本消失了。

流量紅利一旦沒有,平臺電商就成為了傳統零售。

平臺型電商的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消費者在平臺上購物的選擇多,很平臺電商又不懂的如何做定位區分,導致平臺上的賣家競品同質化嚴重,沒有把平臺用戶轉化變成“店鋪粉絲”。

平臺上的電商商家做了很多年卻一個客戶都沒有積澱下來。比如我們要在淘寶上買T恤,會直接去搜,買了之後根本就不記得在哪家買的,只記得在淘寶上買的。這就導致商家每次賣貨都要重新買流量。

社交電商

平臺型電商經營的是二級流量,相對來說流量比較精準,但是流量是握在平臺手裡的,平臺商家購買的流量的成本高。社交電商是到一級流量池去找匹配自己的流量。有個比喻是這樣的:微信是一級的用戶新生態,是“泛中心化”的,有很多很多個小中心。社交電商在微信裡面獲得流量的方式是通過社交,騰訊這樣說,我給你們一人一個筐,給你工具,微信的6.5億用戶就是一個大桃園,你自己去桃園裡打桃兒去,你打下來的,都是自己的。

平臺電商的關鍵在搜索,社交電商的關鍵在分享,這是完全不同兩個流量形式。

這3種電商模式的底層流量邏輯,你懂嗎?

社交電商的“自用省錢,分享掙錢”的流量經,社交是基礎,電商是變現手段。利用銷售者的個體信用和社交資源,去實現帶貨賣貨的過程。在朋友圈有很多朋友都是這樣代購、帶貨、KOL代言、代售。

社交是天然的去中心化的,在一級用戶生態系統裡,用戶以社群的形式重新聚集形成二級流量系統。

拼多多的拼團是去中心化的工具,SEE小店鋪、有贊、微盟的小程序商城都是去中心化的。

用戶生長在微信系統裡,用社交電商的工具,去實現購買的目的。

社交電商的核心流量邏輯是在一級流量池裡去耕耘自己的用戶。

社交→購買

內容電商

內容電商是社交電商的勝利版本

內容→購買→社群→價值觀共振

剛剛我們說了社交電商是在社交網絡的一級流量池裡直接發展用戶,內容電商則更進一步,需要將用戶經營成粉絲,需要單個用戶價值最大化。

這3種電商模式的底層流量邏輯,你懂嗎?

社交電商往內容電商轉化很重要的原因是社交電商還是傳統“消耗型”電商,而內容電商是“增益型”,內容電商做的買賣往往是各方多贏的。

內容電商更多是在產品的內涵上下功夫,隨著工業化水平的不斷髮展,產品的基本功能不再是消費者的第一需求,產品所擁有價值觀和人文精神成為更多人考慮的第一性。

內容電商是一個信任→購買→信任強化→鎖定購買的一個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