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喜馬拉雅、蜻蜓FM、荔枝競速音頻第一股

喜馬拉雅、蜻蜓FM、荔枝競速音頻第一股

耳朵經濟,爭當No.1。

文 | Tech星球 李曉蕾

在線音頻行業的多年長跑競賽,如今正要以“上市”為期中考。

行業內玩家相繼提出了上市計劃。先是11月22日,喜馬拉雅被曝出已啟動Pre-IPO融資。同時,還將謀求2020年赴美上市。即便喜馬拉雅否認了這一消息,但行業相信其上市只是時間問題。

緊接著11月24日,荔枝更新了招股書,加快了自己上市計劃。更新的招股書顯示,荔枝營收保持持續增長,2018年營收為7.98億元(約1.16億美元),2019年前9個月營收為8.15億元(約1.14億美元)。

喜馬拉雅、蜻蜓FM、荔枝競速音頻第一股

而創立時間最早的蜻蜓FM,除2018年曾透露過將在兩到三年內上市外,幾乎未再有過相關動作。在上市這件事上,蜻蜓FM顯然慢了一步。

從2013年喜馬拉雅和荔枝等平臺的扎堆誕生算起,在線音頻行業經歷了,從電臺模式到綜合性音頻平臺的升級,從一開始單向的收聽到兼具學習與交友、娛樂等功能,也實現了從填充睡前、乘車等碎片化時間,到發展成為耳朵經濟的多維升級。

整個市場規模也在快速增長,2018年在線音頻市場規模約為113億元,預計到2023年,將增長至698億元。同時,數據顯示,在線音頻行業年均複合增長率為43.8%,無疑,更多場景的泛音娛市場具備更大的發展潛力。

而現在,藉助上市獲取更多資源支持,從而實現跨越式增長,成了擺在每家在線音頻企業面前的必選題。

在線音頻白熱化競爭的6年

2017年,高曉松第一次錄製《矮大緊指北》時,因為緊張,把蜻蜓FM的工作人員趕到了直播間外,自己一個人關在裡面錄。在那之後,《矮大緊指北》成了蜻蜓FM的首款自制付費音頻,蜻蜓在內容付費上邁出了第一步,在線音頻的IP之戰才真正拉開。

喜馬拉雅、蜻蜓FM、荔枝競速音頻第一股

蜻蜓FM和高曉松敲定合作是在2016年。

這一年,在線音頻市場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除搶奪主播、用戶和內容外,音頻平臺面對的共同問題是,商業化難題及版權亂象。未能解決這兩個問題的音頻平臺,則在後續一兩年的時間裡逐漸被踢出戰局。

相比蜻蜓晚2年成立的喜馬拉雅,最先交出了變現成績單。

喜馬拉雅找來當時最火爆的《奇葩說》主持人馬東,打造了首個付費音頻節目《好好說話》,當天銷售額就突破了500萬。同一年,喜馬拉雅造“123知識狂歡節”,平臺內交易額達到5088萬元。要知道,淘寶首屆雙十一的交易額,也差不多是這一量級。

喜馬拉雅、蜻蜓FM、荔枝競速音頻第一股

一定程度上,喜馬拉雅開設付費節目內容,這一商業化嘗試也啟發了其他平臺。知識付費在2016年極為盛行,也誕生了以“得到”為首的純知識付費類產品。

繞開喜馬拉雅和蜻蜓FM主打的大IP及內容付費的PGC模式,荔枝FM集中探索UGC內容的同時,在這一年去“FM化”,發力“音頻直播”。當時的荔枝認為,網絡音頻對於用戶來說不是學習進階的工具,而是維繫感情連接的社交方式。直到今天,音頻直播仍是荔枝的主要營收來源。

而擠在同一賽道上的蜻蜓FM、喜馬拉雅,包括後來順應知識付費熱潮而起的“得到”,都將營收重心放置於內容付費上。一個行業人士分析稱,音頻行業現在有三種主流內容變現形態:有聲書付費、直播和知識付費,而這些,頭部平臺幾乎都有涉及。

多年競速發展後,網絡音頻市場格局形成“一超多強”的態勢。最新發布的《2019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顯示,喜馬拉雅用戶滲透率為62.8%,處第一梯隊;荔枝、蜻蜓FM、企鵝FM則居第二梯隊,用戶滲透率為33.5%。

11月25日,屢次被傳上市的喜馬拉雅再一次否認了上市傳聞,稱“暫無計劃,IPO並未提上日程”。

但財新報道稱,一位接近喜馬拉雅高層人士表示,喜馬拉雅已啟動Pre-IPO融資,融資額約為3.5億美元,最終融資規模還將視市場情況而定。同時,喜馬拉雅還將謀求2020年赴美上市,初步計劃融資規模在5-10億美元之間。

不論何種程度上講,喜馬拉雅上市步伐都在加快。而實際上,蜻蜓FM是最早提及要上市的公司。2018年6月,蜻蜓FM前COO(首席運營官)肖軼在接受澎湃採訪時就表示,蜻蜓FM已經在為上市做準備,計劃在兩到三年內上市。但後續,蜻蜓FM上市一事再無提及。

三家頭部平臺中,荔枝成了最先遞交招股書的音頻平臺。10月28日,荔枝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了IPO申請,交易代碼為“LIZI”。

喜馬拉雅、蜻蜓FM、荔枝競速音頻第一股

荔枝衝擊美股,喜馬拉雅屢傳上市,蜻蜓FM未再提及上市一事,從今年的資本投資來看,頭部三家公司均未在2019年獲得融資。激戰6年後,音頻市場需要新的故事。

音頻商業化的潛力與難題

從荔枝更新的招股書來看,2019年前9個月,淨虧損為1.04億元(約1455萬美元)。儘管營收收入、淨收入仍處快速增長中,但礙於營業成本提升,荔枝仍未真正實現盈利。

事實上,在線音頻行業盈利問題一直是難題。過去,平臺探索出了知識付費+廣告的基礎營收模式,同時,各個平臺也在不斷伸出觸角,探索新的增長點。

早期,喜馬拉雅與蜻蜓FM均通過引入版權,製作音頻類節目或有聲書。始終以PGC內容為主,但長期以往,內容上便無可避免地出現同質化。因此,後期喜馬拉雅與蜻蜓FM也開始引入UGC內容,一方面,增加用戶粘性和活躍度,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平臺內容多樣性。但一旦開放UGC入口,監管及審核問題則將接踵而至。

此外,喜馬拉雅還開拓硬件產品,推出小雅Nano智能音箱,及針對兒童的曉雅mini AI音箱。同時,今年,喜馬拉雅還斥資引入劉慈欣IP,製作《三體》廣播劇,開始探索新音頻內容模式,投入達到千萬級別。

喜馬拉雅、蜻蜓FM、荔枝競速音頻第一股

客觀來說,引入IP版權費用高,用戶轉化率並不理想的問題,困擾著整個音頻行業。尤其是,除引入版權外,相關內容宣傳推廣費用,內容分成等仍需要平臺持續投入資金。

但從數據上看,音頻行業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艾瑞諮詢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已經成為全球音頻用戶最多的國家,在線音頻市場用戶規模達3.77億。目前音樂、遊戲、在線視頻的移動互聯網用戶滲透率已分別達到89%、82%、74%,而在線音頻市場的滲透率僅為45.5%。

從現階段音頻使用場景來看,休閒、通勤、居家、親子是四大主流場景。一個共識是,未來,車聯網、智能音響、智能家居及可穿戴設備等IoT場景下,音頻內容或許將迎來新一輪的爆發,推動音頻的滲透及發展。

拿蜻蜓FM來說,蜻蜓FM已經與包括百度、小米在內的合作伙伴,建立了基於音頻內容的全場景分發。百度此前投資蜻蜓FM,一定程度上,也是為語音搜索、小度音箱和阿波羅自動駕駛平臺的內容生態考慮。

11月26日,蜻蜓FM創始人兼CEO張強在36氪WISE大會上披露:截至11月,蜻蜓FM全場景生態月活躍用戶數達到1.3億,合作伙伴已超600家,接入智能設備達9000萬臺。

喜馬拉雅、蜻蜓FM、荔枝競速音頻第一股

蜻蜓FM創始人 張強

而喜馬拉雅則在推出自家智能音箱後,仍不斷與其他音響品牌合作。其中的原因在於,這種合作將拓展優質音頻內容的分發渠道,同時,用戶使用場景也逐漸豐富。

5G時代到來,語音交互將成為新的人機交互方式。這是擺在音頻平臺面前的機會,同樣,也是一個難題,未能適應下個時代變化的企業,就註定將被時代新浪潮淘汰。

加速上市誰能佔得先機

相比移動社交和移動電商等領域,從創立到上市需要僅需3-4年時間不同,在線音頻行業走過了6年時間,行業才開始集體講述上市故事。

喜馬拉雅等平臺緩慢的上市歷程背後,是在線音頻行業直到最近幾年,才被看做是門好生意。

過去,長、短視頻領域相繼爆發,用戶時間被搶佔。艱難地跨維度爭搶用戶的同時,在線音頻平臺也在PGC和UGC兩種內容模式中不斷探索。直到語音交互和碎片化時間消費的機遇來臨,資本才開始形成認知,相比眼球經濟,耳朵經濟也大有故事可講。

當然,對於整個行業最關鍵的標的事件是,2018年4月,國外著名流媒體音樂平臺Spotify,以直接上市的形式登陸美股,當天市值達到了265億美元之巨。中國作為泛音頻娛樂用戶數量最大、行業收入全球第二大的市場,資本也在呼喚“中國的Spotify”。

喜馬拉雅、蜻蜓FM、荔枝競速音頻第一股

國海傳媒研究員朱珠向Tech星球(微信ID:tech618)分析,“不僅Spotify珠玉在前,現今無論美股和境內資本市場,都已經理解在線音頻行業的價值;更重要的是,喜馬拉雅、荔枝、蜻蜓FM用戶數已經達到一定量級,商業模式也已經基本確定,當下是選擇上市的最好時機。”

不僅在線音頻平臺在爭搶上市第一股,2019年10月,得到App母公司“北京思維造物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思維造物)”,也傳出即將在科創板上市的消息,羅振宇的知識付費音頻平臺能夠估值幾何,也是行業十分關注的事件。

喜馬拉雅、蜻蜓FM、荔枝競速音頻第一股

在朱珠看來,除了已經上市的騰訊音樂TME是盈利之外,餘下公司均在虧損邊緣,受抑於估值體系,也不太適合直接登陸A股。此外,受制於商業模式,思維造物擬登錄科創板也會面臨難題,即使科創給予一定估值體系的可選性。目前來看,除荔枝已經明確要赴美股上市外,預計喜馬拉雅和蜻蜓FM大概率也會選擇美股。

當下在線音頻平臺競速第一股的比賽中,單在2018年,喜馬拉雅就曾4次被曝出上市傳聞。隨著其大股東上海證大投資所持的股權,因司法協助被凍結,喜馬拉雅上市時間開始變得撲朔迷離。今年傳出喜馬拉雅正進行Pro-IPO融資時,一位行業觀察人士告訴Tech星球,“喜馬拉雅沒有理由不計劃上市,更多可能是靜默期不方便講。”

剛剛更新招股書的荔枝,在這場競速中可能跑到了前面。但美股審查時間,以及過會是否順利,都將決定荔枝能否能最先上岸。

另外,得到App如果順利在科創板上市,“移動互聯網第一股”的稱譽,勢必為其市值前景加持。蜻蜓FM也不排除啟動美股上市的可能,畢竟行業第三名的命運,不是被收購就是落寞,蜻蜓FM還有機會為自己爭取主動權。

一場行業第二階段的競速已經拉開大幕,在線音頻行業也開始“複製”遊戲直播2018年的故事。

彼時,直播行業龍頭鬥魚直播,最先曝出美股上市計劃,但隨著監管以及平臺自身等問題,輾轉一年後港股上市。晚於鬥魚提出計劃上市的虎牙直播,則在2018年捷足先登美股,藉助“遊戲直播第一股”的稱號,影響力進一步出圈。

同時,虎牙直播藉助IPO以及增發的募資,共募集超過5億美元融資,資金被用於主播及電競生態建設,意圖以此彎道超越競爭對手。一年後鬥魚上市,虎牙已經在營收和淨利潤方面領先鬥魚。

喜馬拉雅、荔枝、蜻蜓FM和“得到”們,是否會在競速音頻第一股的過程中,演繹出行業的跌宕“劇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