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疫情期間,白事從簡,希望將此行為一直推崇下去,你能理解嗎?

奮鬥130586


戰爭、疫情可以看出,過度的殯葬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人死了,啥都沒了,送一送不是不可以,但是過度就沒必要了!現在疫情期間,想大辦也辦不了,只能簡單!疫情過了就能大辦了嗎?我看沒有任何意義!人死如燈滅!一切從簡最好!


GB東籬


完全理解,不只是疫情期間,而是在以後的日子裡也要從簡,不贊成鋪張浪費。俗話說:爹孃面前一碗水,勝過墓前萬噸灰。老人在世,多盡點孝心。再就是人力、財力、物力、民眾少聚集,對民眾都是有利的。逝者已逝,逝者在天之靈也希望看到家人的健康幸福。文明祭祀寄託哀思是少不了的,不能丟失中華民族的傳統的禮儀和個人情愫。(個人觀點)


相信自己123


能理解,且支持,如果你見識過農村或偏遠小城的白事。

俗話說,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就是說去世的已經去世了,活著的還要好好活著。

現在有的地區,白事不是為了表達對逝者的懷念,而是純粹做給活人看的。這種做給活人看,可以分以下兩種:

  • 一些不孝兒孫,老人活著時不好好孝順,甚至非打即罵,待老人去世了,講究著、講究那,比排場蔚然成風,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花了大錢。而更為可笑的是,一些吃瓜群眾看著這種大場面,竟然由衷的讚歎一句:孩子真孝順啊!完全忘記了這些“孝子賢孫”在老人活著時是怎樣的嘴臉。

  • 第二種,我們姑且認為,某家父慈子孝,家境富裕,老人安然長逝。為了體現孝心,白事大操大辦,給人們留下了好印象,樹立了好榜樣。當再有類似情況出現時,就必須得在第一家基礎上,再升一格,否則就會授人以柄。

還是那就話,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已經去世的無論是先輩還是其他親人,終究是逝去了,為了別人的舌頭根子而大操大辦,不如索性一切從簡了。

只有一切從簡了,那些流傳下來的、或是被人為升級的糟粕,才會慢慢消散。


文化鉤沉


理解,疫情過後希望我們各個部門、各個領域反思我們的作為,割除不良習慣、作為。

飲食、習慣不良風俗期待來一場革命,造福後代。


風沙路途


沒疫情也該從簡。大操大辦沒用,滿足個人虛榮心而已


用戶2183717236068


你好,我是眉畫張敞,對你這個問題非常感興趣,我來談談我的看法。

如果能把白事從簡一直推崇下去,我非常理解和支持。

疫情期間,因為擔心人員聚集,導致疫情傳播,所以白事從簡,這是一種權宜之計,但是我是真心希望這種做法能一直堅持下去,因為這樣利家、利民、利國。


一、利家。喪葬大操大辦浪費大量錢財,給群眾增加經濟負擔。我國的喪葬習俗因為攀比或者怕人譏諷、嘲笑等原因,人們不得已才大操大辦。喪葬方要花費大量錢財,少則上萬,多則十幾萬,這些錢財多數用來購買一些喪葬用品、請人吃飯、租用設施方面,給有些本來就不寬裕的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


二、利民。重葬不重養,不利於家庭養老。很多老人生前得不到子女孝順,無人照顧或照顧不周。很多老人,尤其是農村老人處在有病不能看,生活質量不高的境地。可是在老人去世後,子女卻出於面子考慮大操大辦,這對老人毫無用處。我們國家正步入老齡化社會,若這種風氣持續下去,很多老年人的權益和生活會得不到保障。我們要把對老人的孝敬引導到生前奉養和孝敬上來。


三、利國。傳統喪葬習俗浪費資源,汙染環境。中國式葬禮要焚燒很多紙製祭品,還會在骨灰盒外另置棺木,更不用說很多地方要建造豪華墓地,這樣不僅浪費錢財和木材、土地等資源,還會汙染環境。


總之,我堅決理解和支持白事從簡。希望大家移風易俗,有選擇地繼承喪葬傳統習俗,把對老人的孝敬用到老人生前,用更文明、更經濟的方式來寄託我們的哀思,樹立時代新風。

這是我的一點看法,希望能幫到你。


眉畫張敞


受冠狀肺炎病毒疫情影響,政府部門出臺政策。在疫情期間各地都在執行白事從簡,是控制人口密集,預防病毒傳播擴散的好辦法。本人完全理解.支持!

現在好多地方一個人去世了,受舊風俗影響都要大操大辦喪事,相互攀比。我們這裡屍體要放上三天,念上三天經,來了至親遠親,殯客朋友,一大幫忙的人。把上10來桌酒食連吃三天後再風風光光出喪,來殯安葬的人越多越好,活人越有面子的傳統觀念惡習。

我的觀點是應該要樹立薄葬厚養的,人活著的時候子女要盡孝,精心照顧好老人讓他們有幸福生活安度晚年。死了沒必要大操大辦,勞人傷財有何意義呢。都要引起人們好好反思!

我的想法是通過這次疫情的喪事簡辦,是以後推行下去的機會和好主意。希望國家以後出臺政策一直喪事簡辦,遏制浪費杜絕大辦葬禮的惡習再延續下去。

本人觀點!





夕陽紅1526226


完全支持!更希望婚事從簡!


用戶3587143269


真心贊同疫情期間,紅白事從簡,疫情過後也年從簡。


用戶1123432805414


疫情期間一切聚集性活動都要取消,白事是沒得辦法,但是為了不讓更多的人遭受病毒感染,只能特事特辦。

中國幾千年形成的喪葬文化已經根深蒂固。但恰恰是這樣一種文化映射出中國幾千年的一種民族人文情懷。這種民族的根源思維,在其他好多國家都不具備,因此,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唯一隻有我們國家的文化才傳承的這麼好,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文化要創新發展,與時俱進。近年來,國家也一直在大力提倡對傳統文化要創造性發現和創造性轉化!提倡採取揚棄的方式傳承文化。

一段時間以來,在很多方面取得長足的發展,有些也還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例如孔子學院的建立,在全世界普及中國傳統文化起到了助推的效果,國內還有很多國學培訓機構也都異常火爆,一方面說明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國在推動傳統文化改革成效是非常顯著。

近年,這個中國幾千年行程的這個喪葬習俗很不好改進,推進難度較大,原因之一就是中國文化有一個死者為大的道理,一般都不好推行。例如推行火葬,集中埋葬等都是付出巨大的財力物力。關鍵一點就是傳統思想的改變。

這次借疫情,提速改革喪葬的一些習慣,我想也是很大助推作用。疫情過後,人們也會慢慢改變這種習慣,在意識裡就已經感覺到,喪事從簡帶來很多好處。如果國家再大力推動這一舉措繼續實行下去,相信不久的將來,老百姓是可以能實行這一改變。達到一勞永逸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