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7 “你是醫生還是我是醫生?”你對患者說過這句話嗎


“你是醫生還是我是醫生?”你對患者說過這句話嗎


記得幾年前,我有事去了趟內科門診,當時內科醫生正在接待一位衣裳不淨,無精打采的農民工患者。

“哪不舒服?”

“你是醫生還是我是醫生?”你對患者說過這句話嗎


“你是醫生還是我是醫生?”你對患者說過這句話嗎

“渾身不得勁,可能發燒了。”


醫生讓護士給患者測了體溫,又用聽診器聽了聽胸部,看了看喉嚨。

“沒事,開點藥吃。”

“你是醫生還是我是醫生?”你對患者說過這句話嗎


“你是醫生還是我是醫生?”你對患者說過這句話嗎

“醫生您給我打針吧。”


(停下開藥方的手,抬頭)“你是醫生,還是我是醫生?”

“你是醫生還是我是醫生?”你對患者說過這句話嗎


“你是醫生還是我是醫生?”你對患者說過這句話嗎

“您是醫生!”


醫生低下頭繼續寫藥方。

“你是醫生還是我是醫生?”你對患者說過這句話嗎

“醫生,還是給我開針打吧!”

“你是醫生,還是我是醫生?”

“你是醫生還是我是醫生?”你對患者說過這句話嗎

“你是醫生還是我是醫生?”你對患者說過這句話嗎

“您是醫生!”

“那就該聽我的。”

“你是醫生還是我是醫生?”你對患者說過這句話嗎


醫生把開好的藥方子給了對方,患者站起身。

“你是醫生還是我是醫生?”你對患者說過這句話嗎

“聽您的,聽您的。”


醫生無語,按燈叫下一位患者。

該患者走到門口又返回醫生處,拿著藥方的手在顫抖,仍不甘心。

“你是醫生還是我是醫生?”你對患者說過這句話嗎

(哀求)“醫生,打針比吃藥來得快,您就給我開一針打吧!”


(不急不忙,不溫不火)“看來你還是沒明白誰是醫生。”

“你是醫生還是我是醫生?”你對患者說過這句話嗎


“你是醫生還是我是醫生?”你對患者說過這句話嗎

(抖著嘴角)“我明白您是醫生,我就是想快點好,我幹活耽誤不得。”醫生沒有回應,患者隨後遲疑地轉身離去。


這位醫生和患者簡單的對話,一個請求開針劑,一個強調自己的權威,總共就診的時間不過5分鐘。

患者這趟就診懂得了誰是醫生就聽誰的道理,但他同時也感受到了冷漠、無情、不公平。我猜這位患者以後生病大概不會再願意來看這位醫生,甚至都不想到這家醫院了。

患者走後我對那位醫生說:“您可能沒了解這個患者的意思,他就是想病早點好,趕緊去出工賺生活費,這個對拿時薪的農民工來說真不是件小事。”

這位醫生只回了我一句:“我管的是他的病,而不是其他。”語氣十分生硬。

“你是醫生還是我是醫生?”你對患者說過這句話嗎


這個簡單的案例,讓我對醫患雙方的地位、溝通、理解、差距印象深刻。

我們分析一下這位患者的處境和心理:首先農民工的工作條件差,體力勞動繁重,收入也不高,一般他們有個頭疼腦熱,感冒發熱,都首選附近私人小診所,花個幾十塊錢看好病就心滿意足了,能耽誤大半天到醫院看病,實屬罕見。

這位患者可能居所附近沒有小診所,也可能是太想讓自己的病快點好起來,對權威醫生充滿了期望和信任。其次,農民工們對疾病的初步認識是使用注射針劑要比口服藥片治病快,他不是不懂尊重醫生,他正是知道自己和醫生的差距,所以在醫生面前不敢吐露心聲從而委曲求全。

“你是醫生還是我是醫生?”你對患者說過這句話嗎


然而,我們的這位醫生卻不願去了解背後的原因,這是為什麼?可能因為每天要面對大量患者,時間一長,部分醫務人員便會態度冷漠、消極,回答患者問題時態度生硬、不耐煩,甚至用厭惡和牴觸情緒對待患者。

其實,醫方和患方都不容易,診療活動中,還是要平衡好醫患雙方的心理,由於醫生和患者的信息不對稱,地位不平等,還有其他多種因素,這個主動權更多時候是掌握在醫生手上,要由醫生把控。單從這個案例,筆者總結出以下幾條建議。

“你是醫生還是我是醫生?”你對患者說過這句話嗎


學會平等原則

這位醫生給患者開口服藥物的初衷是好的。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這是臨床用藥的基本準則,如果他能給患者解釋一次,患者也就不會感覺那麼無助了。

醫生和患者的社會角色和地位、影響力以及對信息的掌握等方面往往是不對等的,這會影響雙方形成實質性的情感聯繫。良好和諧的醫患關係從平等待人做起,只有讓患者感到安全、放鬆和有尊嚴,醫生才能和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點擊 hzs.ksbao.com/?ac=a007

馬上免費試用 醫護考試寶典APP

手機刷題神器 讓考試更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