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4 古代的“毒品”——五石散

漢滅之後,政治動盪,社會混亂,世事無常,人們精神中萌生的空虛與無妄,加上對於神仙不老之道的渴望,使得這一期無論是道教、佛教還是玄學,都在時代的土壤中得到了最充足的養分,而全國也開始進入了一個全民煉丹服藥、人人壯陽、渴望長生的特殊時期。終於張仲景的一張藥方被他們發現了,此藥最初以治療傷寒為主要目的,又稱“寒食散”,但後來人們服用之後感覺除了全身發熱之外,還有壯陽之妙用,遂廣為流傳,這也就是臭名昭著的五石散,伴隨而來的還有一定的成癮性,但其精神之依賴要遠遠大於藥癮。這個風氣的創始人就是魏晉第一男神何晏。在何晏的影響下,魏晉時代的名士們形成了服用藥物的習慣,你要是不會服用這種藥物,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名士?就連大名鼎鼎的竹林七賢,也是吸食五石散的常客。大家都知道魏晉時期是士人最放浪不羈的時代,可以說是全民瘋狂,那麼,問題來了,魏晉時代的名士為什麼要服用五石散?服用五石散到底有什麼影響呢?

古代的“毒品”——五石散

何晏

所謂五石散,顧名思義,其中含有五種藥物,東晉葛洪所述為“丹砂、雄黃、白礬、曾青、慈石也”,隋代名醫巢元方則認為是“鍾乳、硫黃、白石英、紫石英、赤石”。儘管“五石”配方各不相同,但其藥性皆燥熱繪烈,服後使人全身發熱,併產生一種迷惑人心的短期效應,長期服食寒食散會導致體內燥熱,嚴重者中毒而死,實際上是一種慢性中毒,服食寒食散,無異於現代的吸毒。

在藥性上來之後人就開始亂走,人會感到發熱,出汗,而且這時候的肌膚會特別的敏感,一刮就會出血,所以那時候嗑藥後的人們通常都是穿的薄衣,然後服散之後還不可以靜臥,一定要走路藉以發散藥效,美其名曰“散步”(“散步”一詞就是這麼來的)。所以我們今天看到很多魏晉時期的人物畫都是披著衣服,敞著懷。還有就是要喝酒,喝烈酒,借酒氣來揮發五石散,還有就是洗冷水澡。

古代的“毒品”——五石散

竹林七賢

晉代的醫學家皇甫謐,對於這個肇始自何晏的藥方是如何流行的,有這樣的記載:“近世尚書何晏,耽聲好色,始服此藥,必加開朗,體力轉強,京師翕然,傳以相授......晏死之後,服者彌繁,於時不輟,餘亦豫焉。”意思是說,此前的尚書何晏,沉湎酒色,身體很差,但自從服用了五石散以後,身體竟然變好了,當時就轟動了整個京城洛陽,於是大家爭相傳授藥方,服用仙藥,何晏死後,服用五石散的人越來越多,這個東西我也吃了。王羲之便是五石散崇拜者的典型代表。王羲之在《服食帖》中說:“吾服食久,猶為劣劣,”是說服用丹藥本欲攝生,可是仍然身羸多病。明顯,王羲之由於嗜食五石散中毒,所含重金屬過量損傷了身體,特別是聽力妨礙日重。

到了後來,服用五石散成了一種時尚, 各種階層的人近乎迷信般的瘋狂的崇拜,並跟風學樣。而且出現了一些沒錢又愛虛榮人,他們假裝嗑藥想以此來表示自己的時尚和闊氣罷了。《太平廣記》說:“有個窮書生躺在鬧市中,輾轉反側,大叫熱得受不了。圍觀的人問他怎麼啦?書生說:“我石發。”又問:“你什麼時候服的石,現在石發?”書生說:“我昨天在市上買米回家。米里有石子,我今天吃了就石發了。”圍觀者大笑而去。雖然服藥之後,產生了大量的不良的影響,但是依然有一些人對此樂此不疲,所以服此藥致癱而死者,有裴秀、晉哀帝司馬丕、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等。其風自魏晉至唐,歷五六百年而未中斷。

到了唐代,服散求長生的觀點很有市場,但已經開始普遍認為五石散害處太大。於是,五石散作為一種養生藥物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石鐘乳等其他藥石。柳宗元就曾說過服用石鐘乳的效果,“食之使人榮華溫柔,其氣宣流,生胃通腸,壽善康寧,心平意舒,其樂愉愉”。但強調只能服用上品,質量差的會有各種負面作用。白居易也有這方面的記錄,曾說過某人服用了三千兩石鐘乳,“甚得力,而歌舞之妓甚多,乃謔予衰老”,歡場上狂得很。

古代的“毒品”——五石散

孫思邈

藥王孫思邈是清除五石散的最大功臣,曾說“五石散大猛毒,寧食野葛,不服五石,遇此方即須焚之”,但孫思邈並未否認服石療法,在其《千金方》當中就有六個石鐘乳的藥方。魯迅先生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傳神的分析了五石散。後來的眾多研究者也認可五石散就是中國最早的毒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