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 海瑞在官場非常強硬,退休後更成了一個“熱心”人,多數人都怕他

我國古代的退休制度僅僅限於是官吏,常見的稱謂有“致仕”、“致事”、“致政”等。《春秋公羊傳》上“退而致仕”,書中註釋說“致仕,還祿位於君”,意即交還權利於君王。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始建於周,形成於漢朝時期,發展於唐朝時期,完善於宋、元、明、清時期。

但是,“退休”一詞卻始見於唐宋文籍。唐代散文家韓愈《復志賦序》中說到“退休於居,作《復志賦》”,《宋史·韓贄傳》中有“退休十五年,謝絕人事,讀書賦詩以自娛”等詞句。那麼,說到了退休,古代的官員是如何打發他們的退休生活的?

海瑞在官場非常強硬,退休後更成了一個“熱心”人,多數人都怕他

基本分為三類:暫且留任、徹底迴歸生活、繼續操心國家大事。

歷代都有不少官員,退休後依舊為朝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明初的舒唐,東南沿海各地招募的水夫兩萬多名,就被他送到京師。如:劉基,病重還不忘國事,甚至,囑咐他兒子,將其秘密書寫的《天文書》,在他死後進獻給皇帝,希望以此可以幫助皇帝治國。

以此方法獻計獻策的還有桂彥良,他寫了《太平治要》十二條。武將的做法更加直接,他們直接協助朝廷練兵,用來抵禦廣東一帶的倭寇。

這其中,最為“熱心”的非海瑞莫屬。

海瑞在官場非常強硬,退休後更成了一個“熱心”人,多數人都怕他

嘉靖二十八年海瑞參加鄉試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諭,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汙吏,深得民心。歷任州判官、戶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寶丞、兩京左右通政、右僉都御史等職。

他當官的時候,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力主嚴懲貪官汙吏,禁止徇私受賄,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汙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到了他退休之後,回到了老家瓊山。可以說,在這16年的退休時間中,他的心事依舊放在國事上。

儘管,為官時間不算短,但是,他卻是沒有什麼積蓄。為了解決生計問題,他找到一份“工作”——替人撰寫文書。其實,他是想通過這種方式,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所以,他寫的文章,客觀、公正,不會摻雜任何虛浮的文字。

對於真心為百姓辦事、又受到百姓好評的官員,他不吝任何溢美之詞。如果,是行為不檢的官員,他會不留餘地批評揭發。通過這種方式,他得以繼續表達對朝政的關心。

海瑞在官場非常強硬,退休後更成了一個“熱心”人,多數人都怕他

據記載,當他得知,首輔張居正的兒子要參加科舉考試時,為了表達他對科舉舞弊行為的堅定打擊態度,就給張居正寫了一封信,“勸”他不要詢私枉法。當然,這封信並沒有起到他想要的效果,反倒給自己惹了一身禍。

只要是與國家、與百姓有關的事,海瑞就會“直言不諱”,並不在乎自己是否有“官職”在身。那段時間,瓊州曾有過一次全府範圍內的“清丈土地活動”。當時的負責人唐敬亭,屬於革新派。他推翻了以往的做法,不以“裡甲”為單位,而是用“每裡百姓的糧籍”清丈土地。

甚至,這次丈量連期限也不固定。海瑞聽聞後,仔細分析了這種做法,覺得很不妥,會帶來問題。於是,他找到唐敬亭,勸其停止這種做法。後者怎會聽“一介白身”的“建議”?執意實施。不過,海瑞不是別人,他認定的事情,就會堅持到底。

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後,這次土地清丈工作還是依照“舊法”了。

海瑞在官場非常強硬,退休後更成了一個“熱心”人,多數人都怕他

很快,他的“退休生活”由於張居正的去世,被“中斷”了。和他老師正相反,萬曆很是器重他的名望,礙於內閣阻止,任命他為南京右都御史。上任那年,他已72歲。他的嚴峻守法風格,於一些官員而言,等於頭頂多了一個“杖刑”,尤為恐懼不安。

這因為此,他屢次被其他官員“誹謗汙衊”,他也多次上疏要求“退休”。“海瑞罷官”的故事,一直為民間所傳誦。絕大多數人,無論古今,認為身不在“衙門”,國事就與已無關。要知道,個人之事,亦或家庭之事,看似“遠離政治”,其實和國事“休慼相關”。

正所謂,沒有安定的大環境,又哪來安逸的小日子?

關心“身邊事”的方式有很多種,就如海瑞,用文字“懲惡揚善”,用書信“警示”以權謀私,儘管,張居正如此不喜他,他依舊堅持“正確”,不計較可能招來的“打擊報復”。退休於他而言,可能就是換了個地方“工作”,雖無公職在身,於“提建議”無任何妨礙。

海瑞在官場非常強硬,退休後更成了一個“熱心”人,多數人都怕他

當然,他以前的官職,或者確切的說,以他的名望,對其或多或少會有所幫助,畢竟,那樣的年代,真正的老百姓要見官,難度很大。也許,會有人對這樣的做法“嗤鼻”,退休了還不好好“安享晚年”麼?當然,“人各有志”。

但是,如果大家都是一副,年齡到了就撂挑子的心態,其實,就會形成一個很壞的風氣,認為:國家大事有當官的管著呢,與已何干?在當時,老百姓是沒有“議政”的資格,從另一個側面而言,朝政也就少了“監督者”。而如今,袖手旁觀,有時就是“助長”不良的習氣。

退休的海瑞,等於就是平民,尚能不顧強權,挺身直言,這難道對我們沒有啟示麼?敢說話的人多了,建議多了,自然就會形成一合力,助推國家越行越快,越走越穩。就如現在流行的“民調”,關心國家,其實,就是給予自己最好的關心。

【《春秋公羊傳》、《復志賦序》、《宋史·韓贄傳》、《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