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每經記者實地探訪東北國企改革“範本”:全員競聘、剛性考核帶來活力,有企業兩年間利潤總額增長近29倍

“鐵飯碗”、“論資排輩”……談及國企的勞動、人事、分配這“三項制度”,不少人腦海裡總會浮現出這樣的“刻板印象”。

不過,隨著我國國資國企改革不斷深入落實,不少國企央企已經走出了一條新路子,日漸市場化的勞動、分配製度推動著這些企業創下業務佳績,在世界市場上展現出“中國製造”的力量。

前不久,《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的組織下,參加了“走進新國企——振興東北看改革”活動,實地探訪了多家在各項改革上取得突出成績的東北國企。

“全員競聘”“剛性考核”“崗位靠競爭、收入憑貢獻”……在一系列觀念突破和改革措施的推動下,這些企業不僅經營上大大改善,也為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作出了突出貢獻。

企業成為世界最大核島主設備製造商

位於遼寧大連市北郊的中國一重集團大連核電石化公司,是此次考察行程中的一個重點。在這裡,《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親眼見證了大型石化裝備生產的一道道工序:焊接、打磨、鍛造……加氫反應器、壓力容器等石化工業不可或缺的重型設備在不同的車間逐漸成型,並源源不斷走向建設一線、走向國際市場。

每经记者实地探访东北国企改革“范本”:全员竞聘、刚性考核带来活力,有企业两年间利润总额增长近29倍

中國一重集團大連核電石化公司的一處車間 每經記者 李可愚 攝

無論是在石化裝備製造還是在核電部件製造領域,中國一重在國內和全世界範圍內都當之無愧處於“第一梯隊”:世界最大(2400噸級)沸騰床渣油鍛焊加氫反應器;“華龍一號”英國項目參考電站、中廣核防城港核電二期工程首臺核反應堆壓力容器……這些行業領先的產品,均是該集團近幾年來出產的“大手筆”。

據介紹,目前國內80%以上的核電鍛件和核反應堆壓力容器均由中國一重生產,集團已成為世界最大的核島主設備及其鍛件製造商,徹底扭轉了我國核電重大技術裝備所需關鍵設備和大型鑄鍛件受制於人的局面。

而助推中國一重這家央企之所以能不斷觸及技術尖端,正是改革帶來的推動力。

在現場採訪中,《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瞭解到,就在短短几年前,曾被譽為共和國裝備製造工業、機械工業“鼻祖”的中國一重還長期處於虧損狀態:2012年起,一重經濟效益持續下滑;2016年虧損達57億元, 16戶子企業中有12戶虧損;當年資金鍊近乎斷裂……

“窮則思變”,中國一重推進的一系列“動真格”改革舉措,扭轉了其長期處於“自由落體式下滑”的狀態,從而創造了業績的“第二春”。

全員競聘上崗引入外部評委

在一重集團大連核電石化公司,該公司黨群工作部部長助理劉夢昭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稱,這裡開展定崗定編和全員競聘上崗,即使是企業的資深管理幹部和老員工,也要在競聘上崗過程中,一起接受5名外部評委和兩名內部評委的共同“拷問”。

劉夢昭告訴記者,以“精幹、高效、滿負荷”為原則,該公司中層幹部減少了30%,員工總數減少了15%,管理人員比例不到總人數的7%,完成了“瘦身健體”。

而在聘用考核方面,記者在探訪行程中瞭解到,一重集團提出“以勞動合同解決身份問題,以崗位合同解決進出問題”。崗位合同中明確了工作職責、任務指標等崗位達標要求,不達標的各級領導幹部將被解除崗位聘用合同,一律“退長還員”,只保留相應系列職稱崗位和《勞動合同》的普通員工身份。

一般員工崗位職責不達標,經兩次培訓上崗仍不合格的,解除崗位合同,同時解除勞動合同。形成“崗位靠競爭、收入憑貢獻”的市場化選人用人機制,解決國有企業人員活力和動力不足的問題。

一系列改革措施很快取得了實效。以記者此次探訪的一重集團大連核電石化公司為例,據該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2016年~2018年,公司年銷售收入從8.29億元增長至33.44億元,利潤總額從0.12億元增長至3.56億元。

中國一重集團大連核電石化公司兩年間銷售收入及利潤總額情況(單位:億元)

每经记者实地探访东北国企改革“范本”:全员竞聘、刚性考核带来活力,有企业两年间利润总额增长近29倍

與此同時,一重集團大連核電石化公司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併成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製造業單項冠軍示範企業和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