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攝影后期處理重要嗎?

手機用戶76026548370


攝影后期處理重要嗎?

個人從來都不強調後期,但每次拍攝到喜歡的作品都會進行後期,而且還是精修。不要給我直接來後期過的圖片不真實,後期了就不是攝影這類的說詞。可以很負責人的說,現在的每一張優秀作品都進行後後期。哪怕是你手機拍攝的照片,那也是經過後期過了的,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現在是數碼時代,拍攝的照片都是由RGB三原色經過不同亮度級別的亮度,進行處理得到的圖片效果。手機直出,相機直出,其實都不過是相機、手機進行自動處理後的結果。而他們真的能做到完全的智能嗎?當然不是,後期只不過是將相機的自動處理,換成了後期人為手動進行處理。(談論的是攝影作品常規後期,不代表創意型後期,因為那就超越了手動人為處理,而是進行創作,可以達到無中生有的地步)

針對這個問題從客觀上來講有2個答案。一個是對於會後期的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另一個則是對於不會後期的人而言,後期還不如原圖好看。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我見過很多不會後期的人修出來的圖片有多精彩,當然,這都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階段,除非一開始就有師傅帶。我以前也是一樣,不過有自知之明,修的圖都進了垃圾桶了。

一、後期正確思路

關於後期,我相信很多沒有經過系統培訓的朋友們都走過很多彎路,當然,我也在其中。不過經過長期的努力與思考學習,終於在後期思路這塊有了一個清晰正確的紋理,特地分享下,希望能幫助到大家獲得一點後期心得。

如上圖,原圖與效果圖其實差距不大。不知道如果是大家拿到這個原圖的時候應該怎麼去修呢?簡單介紹下我的修圖思路,至於精修的詳細步驟這裡就不介紹了,留在下次,一定在一週之內出一篇詳細的教程,因為這已經是在計劃之內的事情了。

修圖思路:(儘可能的去模擬當時拍攝時的場景,根據實際情況來對圖片進行修復處理,得到一張光影、色彩都比較真實的效果圖)

1、確定光的方向。觀察圖片中的高光區域,這樣我們就能輕鬆辨別光照射的方向了。知道了光的方向後,光陰的塑造是不是就更加清晰明瞭?什麼區域應該偏亮、什麼區域應該偏暗的問題。

如上圖,紅色圈的區域則是高光區域, 由此可得到光線的方向。在得到光線在幾點鐘方向後,根據人物穿衣情況判斷是夏季還是冬季?此圖可見,肯定是夏季沒錯了。然後又根據生活經驗得到夏季的光線方向,判斷出拍攝時間。

這張圖片是最近拍攝的,具體時間也記不清了,但根據光線的方向,應該在17-18點之間,因為現在的天氣太陽要19點多才落坡了。所以,推測出來大概在17點多拍攝的,那麼得到17點多拍攝的時後。如下圖,樹幹的黑色部分在17點的時候是不是人眼可以正常看到?臺階處的黑色區域是不是也應該可以看到?雖然暗一點,但絕對不會像這麼暗吧?

所以此圖的亮度層次分別是:黃色圈(高光區)、藍色圈草坪(曝光區)、右下角紅色圈(陰影區)、紅色樹幹和階梯圈(大部分陰影+少量黑色區),這就是這張圖片的亮度分佈結論。相機感應拍攝出來的效果與實際場景情況,差別最大的是樹幹與階梯,這裡要將黑色與陰影進行適當提亮。其他的區域按照分析影調結果來用工具塑造光影,不過其實分析的結果與實際情況大致一樣,影調分析思路完全正確。

2、確定真實色彩。談到色彩就不得不簡單提及下三原色的混合原理了,上圖有綠色的草地、綠色的樹葉、太陽照射產生的暖黃色,這些被稱之為環境色,就是環境自身帶的顏色。除了環境色以為,還有光源所帶來的色彩。還是回到拍攝時間關係,17點的太陽是不是就應該呈黃紅效果了?而且黃色應該要比紅色佔比多一點。根據三原色混合原理,綠色=黃色+青色,那麼大亮的太陽發出的黃色光線與綠色草坪相結合,得到的是不是就往綠色裡面加黃?而還會根據光線的亮度,光線越亮,加的黃越多,就越會佔據主導色。

例如下圖,高光區亮度值較高,處理的結果則是黃色為主導色,基本上向全黃的思路去進行處理。而草坪被照耀的光線強度沒有那麼強烈,所以加的黃相對較少一點,得以保留了部分的綠色效果。而最右下角的綠色區域,由於是背光面,所以就基本上沒有被太陽照耀,也就是原色效果處理思路,又由於是背光,還需要比正常的區域稍微壓暗一點。

而樹幹與臺階,如下圖,向人眼17點的實際情況方向進行處理,不過由於始終是背光面,沒有陽光照耀,那麼就是暗調部分,暗又伴隨著冷調,所以在陰影裡就可以適當添加一點藍色、青色冷調效果。

如下圖,如果是陰天,同樣是往正常實際情況的方向去進行處理,這樣效果既通透,又顯真實感,這就是個人比較喜歡的處理風格,不知道符合大家口味不。

其次是建築。設計到建築攝影,除了影調與色彩以外,還需要對圖片進行校正水平。當然,其他風格也需要校正水平,只是在建築的攝影題材中,水平顯得更為重要。

二、不會後期

沒有思路、胡亂調整各種參數,得到了一個結論:相機還沒有手機拍的好,後期好假、最討厭後期了。這些……其實都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過程,只不過不同的人遇到,心態不一,得到的效果與心態相差甚遠。慢慢得到了2種人:

①、技術精湛,會根據實際情況處理各種適合風格作品。

②、聽到後期過就不屑一顧,後期過的就是假。

前者慢慢走向卓越,後者原地踏步。

打字不易、歡迎點贊、評論,一起談談你心中所想。歡迎點擊頭像關注我,學習更多攝影前後期技巧與方法,感謝支持!


顏子軒


你好,說到這個問題,那就要頭討論攝影作品是前期重要還是後期重要?這兩個問題實際上同一個問題,一副好的作品,無非就是前期和後期,那我們今天討論下,一副好的攝影作品是前期重要,還是後期重要呢?

攝影作品是前期重要還是後期重要,這個問題本來是有答案的,但是,事物、手段和見解發展到今天,反而變得沒有“標準”答案了。

第一、從傳統的、狹義的角度來說,前期重要。

傳統的攝影,特別還是膠片時代的時候,最後呈現的攝影作品幾乎是原汁原味的,最多也就是暗房洗印時掌握一點曝光的“輕重”,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控制一點“亮度”而已;照片沖洗之後,適當地在照片邊緣裁剪去一點或一部分;再到後來,可以人工在畫面上塗點“口紅”,畫上“紅領章”,或者讓女人“穿上”花衣裳;等等。這些手段的本質就是現在所說的“後期處理”。基於這些手段的運用,不會大幅改變原始畫面的內容、元素和真實性,這個階段,攝影的前期和後期哪個更為重要,答案就很清楚、很明確——前期重要、前期非常重要。

第二、從目前實際操作過程來說,前期很重要,後期也重要。

現在不一樣,“不一樣,不一樣,就是不一樣”。現在的後期處理手段實在是豐富多彩,甚至讓人眼花繚亂。

覺得哪個元素是多餘的,我們可以讓它從有到無;覺得哪個元素是可以加進去的,我們可以讓它從無到有;我們可以換背景、換衣服、換臉型;我們可以讓人物由胖變瘦、由矮變高、由黑變白;我們可以讓眼睛變大、嘴唇變小,可以將H型變成S型;可以牛頭換上馬面,可以讓牛在前、人在後,“老牛牽著人在走”,……真是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好在有些攝影比賽和徵稿時,都對可能出現的運用手段做了能細則細的規定,限制了一些手段的運用。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當有些限制還沒做出規定時,新的手段又會層出不窮了。

對於大部分攝影人和他們的大多數時候來說,對於後期的操作和處理,還只是“有限公司”的作派,一般也就是調整一點明暗對比度、色彩飽和度、銳度等等,最多也就是整體轉換成黑白而已,也就是沒有“系統性”的去改變原來影像。對於這類操作的攝影,我們說還是前期很重要,後期也重要。

第三、從後期創意設計來說,後期比前期更重要。

這類圖片的創意和生產,嚴格意義上講,與傳統所說的攝影,已經不是一回事了,公式就是“創意”+素材+電腦=創意攝影作品,“秀才不出門,能拍天下片”。有的時候,將它們也歸入攝影序列,美其名叫做“藝術類攝影作品”。

不可否認,這類作品也是一種文化產品,一種精神產品,不能否認它的存在和價值。對於它們的創作和生產來說,當然就是後期重要、後期非常重要。

第四、從一般攝影人的拍攝處理來說,還是重視前期、適當後期。


關於你的足記


攝影圈中對於圖片是否要經過後期的討論,從很早就已經開始了。大多分為三類:照片直出、經過後期和無所謂。

一、後期處理是攝影的重要組成部分

很多人說照片直出才是真正的攝影,紀實攝影也以不後期為榮。但請問膠片時代的暗房是什麼?暗房就是膠片時代的後期處理。現在數碼時代的後期處理,就是將暗房處理過程優化,不需要繁瑣的操作,使得圖像在計算機上就可以得到處理。

所以後期處理是攝影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不後期的大多是不會使用後期軟件

這句話可能會扎到某些人的心,看看現在選擇照片直出,抨擊後期處理的人群年齡(此處不是鄙視),大都不會使用現階段的後期處理軟件。時代在進步,有些老法師因為不會後期處理就說圖片直出,抨擊後期的背後,是羨慕和嫉妒。畢竟通過後期處理,圖像必然會更加完美,光線色調也會更加和諧,圖片比不過就打口水仗?見不得人好的大有人在。

三、相機內部的很多設置其實就是後期處理

相機內部有些功能的處理算法其實也是後期處理,比如多重曝光、HDR合成等等。

四、後期處理是錦上添花

小編本人初學攝影時受朋友影響也以照片直出為榮,後面學習了後期處理之後,發現後期處理簡直就是神器,雖然後期水平不高,但至少提高了圖片的可觀賞性。

後期處理是讓我們的圖片從色彩飽和度、構圖、對比度、曝光量、影調等等趨向於完美,讓前期的缺失通過後期完善,讓我們的作品更加完美。當一幅作品本身就很有水平,再通過後期的點綴,給作品錦上添花更加完美不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嗎?

五、後期不可太過

很多前輩的經驗總結也不無道理,我們的圖片不能依靠後期,前期能做好的事情就不要帶到後期去做,後期處理過度取得的效果可能太過於失真,嚴重偏離事實也會給人帶去質疑。

六、總結

攝影需要後期處理,後期處理是攝影的一部分。通過後期處理讓作品更加完美,是我們的追求,但後期處理也不可過度,過而不美,攝影關鍵在前期,後期也是很重要。

當然選擇照片直出也是各自的選擇,其中也不乏一些大師,但後期與直出是各自的追求不同。

攝友們覺得攝影是否需要後期?


芳華攝影


攝影后期處理重要嗎?這的確是一個大題目。

第一種答案,不重要,後期處理就是作假,假了就失去了攝影的本來意義。



第二種答案,重要,但是需要適度處理。

第三種答案,十分、很、非常重要,現在是無後期處理不攝影,“我的心裡不能沒有他”。

每一種答案都有它的道理,每一種答案後面都一群“粉條兒”,存在就決定了一定的合理性,每一個人都有選擇答案的權利,我們不必尋求“天下只有一個答案”。我們關心的只能是根據自己的理解與需求,掌握後期處理的度和量。


第一、後期處理其實由來已久。我們過分追溯“後期”處理的歷史其實沒有多大意義,但是,憑著自己小時候的記憶,50年代、60年代我們就見過照片的後期處理。比如,照片加邊框,比如,黑白照片圖點色彩,手工將黑白照片圖點成“彩色照片”,比如,同一張相紙上進行多次曝光,比如,同一張照片上加進“明星”頭像,讓你與明星同框,等等。

這些手段和做法就是當年的“後期”和PS,只不過那個時候不是這麼個叫法而已。這些做法也是我們的前輩們的“科技”傑作。

我們的前輩和前人們尚能如此,今天的吾輩為什麼就不能“故伎重演”呢。

第二、後期處理只能適可而止。後期畢竟只是後期,不能用後期來代替前期,只能是用後期適當修正、加工前期;而且,有些題材和場合,是幾乎不能後期的,比如新聞類題材的照片,有些攝影比賽的徵稿等等。


第三、後期處理寧缺毋濫。關於後期製作處理的度其實是比較難把握的。有的拍攝者動輒大幅修改原片的飽和度、亮度、對比度,甚至動用液化等工具,將本來還是清新自然的畫面弄得“似貓非貓”、“似虎非虎”,或者塗鴉得大紅大紫,給人一種十分、非常、很是假的感覺,這些都是不需要的。

我們講究的還是通過後期製作處理,適當地糾正和改正前期的不足與失誤,將畫面在真的基礎上有一定的改善和改良就夠了;至於你運用PS和其他電腦手段,探索後期藝術創作,走“意念派”、“抽象派”之路等等,那就是另外一碼事了。

如果覺得說的有道理,請關注《拍客張光林》。


拍客張光林


一張好的攝影作品離不開好的後期,可以說每一張獲獎的作品或者是一幅好看的作品,基本上都會經過後期的調整,特別是那些你所看到的某一些人像或者是特殊效果的照片,都是經過後期的修整來實現的,有些照片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實的。

你看到是這樣的畫面,感覺是一場鬧劇。

經過後期處理是這樣的,怎麼樣?很有感覺吧。後期處理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後期處理,有的只是輕微的調整色彩,就可以實現完整的圖片,有的也是需要摳圖加一些特效來完成的。每個人對後期的程度和理解有所不同,有的人認為,直出片兒是最好的,不需要經過的後期,但是在強大的,攝影設備,拍出的片子也是稍有顯得不足之處的,所以我們必須經過後期來進行微調進行彌補。至於所拍攝照片是否要後期,完全取決於拍攝者本人自己的意願,攝影后期是重要的,但並非是一定必須要做到的。

如果要拍攝,後期處理的照片,那麼儘量要選擇raw格式,因為raw格式,已經完成,保存了拍攝的內容,有利於後期的調整。

後期真的很強大,後期調整可以把人變成鬼,也可以把鬼變成人,可以把一灘水變成一片海,也可以把枯萎的花草讓它重新煥發新的光彩。


濟南攝影師麥兜


好的攝影作品都是前期拍攝+後期處理,後期處理是攝影的必要手段。對於攝影人來說後期處理已是家常便飯 ,就好比原來膠片年代的暗房技術一樣。拍完了不洗出來的照片是沒意義的,現在拍完了不後期的的作品是常常不完整。數碼時代,攝影人也要與時俱進,不要拒絕成長和學習。

照片後期處理很大程度取決於前期拍攝,在前期拍攝的時候,就要想好該如何後期,拍攝時要給後期留足空間,前期能夠完成的事項儘量不要留到後期去。前期拍的好,後期無煩惱!

後期處理的重要性是迷補不足。拍攝時我們都會根據拍攝的環境和景物對相機進行各種設置,然而拍攝效果有時常不盡人意,這時就需要後期處理來調整諸如亮度、對比度、飽和度、高光、陰影、色調、銳度、白平衡、構圖等等。當然後期處理也有錦上添花的作用,利用修圖軟件調試魅力光暈、HDR景觀、雙重爆光等等。

下面經過後處理有油畫風格的作品。





zhoushiping


當然重要!

對這種問題的認知其實分兩種的:一種是完全依賴後期的,所有照片如果沒有後期是萬萬不行的;另一種是不用後期修圖的,更有甚者完全排斥後期的!

第一類:從拍攝的計劃開始到拍攝的過程中以及拍攝最後會一直考慮後期的製作角度。這類攝影師絕大多數是商業攝影師,而且,主要以客戶的需求為宗旨。再有些攝影師是通過後期去適當彌補自己在前期拍攝過程中的不足。

第二類:不僅自身排除後期修圖,甚至會排斥任何後期的製作。其實,個人認為,完全沒有這個必要。即使是膠片時代的攝影,也是有暗房修改底片的只是知道的人片少、會做的人也更少罷了。舉個例子,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天安門前毛主席的照片算是當時的暗房後期做過大量的後期修飾的。

綜上所述,後期無處不在,重不重要要看個人的認知了。當然,有的人會說後期做過太假。只是沒有做好而已,不要過於糾結的。

如果要找PS教程,可以關注一下我的視頻教程,系統詳細講解PS知識,純乾貨經驗分享,有素材分享與練習圖分享,還有PS軟件,插件,濾鏡……

如果有想要的素材,可以在我的視頻下方留言或者是私信我。

找不到課程看這裡!


於虎


攝影的後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並非必要。如果拍攝環境良好,作品也不是用於比賽的條件下,保持照片的原汁原味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比如像答主拍攝的這張圖片👆🏻

說起攝影后期,在現在數碼攝影的時代,由於感光原件攝成像系統本身存在的一些成像誤差、數碼攝影器材本身的不盡成熟以及攝影環境中諸多的影響成像的因數,絕大多數數碼攝影照片是不能真實還原現場情景的。很多時候也還有一些另外的不可避免而闖入鏡頭的不該或者不想的不適宜的東西。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問題的出現,不是僅僅靠拍攝技術幾個字可以解決的。這就需要一些補救和提升照片質量的方法,這是後期處理的重要性。

這裡只談論調整圖片的各項參數的後期處理,攝影的後期,通俗來說就是讓照片裡的場景“復活”。一般來說直接拍攝的圖片由於場景被靜態化的侷限,不能真正展現現場的氣氛,動感和真實感。由下面答主拍攝的諸多圖片原圖於其後期的對比,就可以略知一二。

1、原圖


後期


2、原圖
後期



3、原圖

後期總而言之,攝影后期和攝影的關係就如同在髮廊剪頭髮時的精剪和粗剪。要是說髮型師直接“咔嚓”一下把你的頭髮剪短,那和自己在家裡拿一把剪刀剪沒有任何區別,但是涉及細節處理,造型調整,就要在精剪裡下功夫了。由此可見,攝影后期是非常重要的了。


Anayozy


不可否認後期的作用。但後期不應該更改藝術作品本質的特性。

在諸如戰爭,地震災害等一些突發事件中,許多搶拍的照片真實而震撼。如果過度後期,無異於弄虛作假。

而紀錄公益,自然,科學的照片,更需要講求真實。如果更改其固有特徵,豈不讓人偏信。

如解海龍老師所拍希望工程的大眼睛姑娘,為了突出主體,也只作了適當的剪裁處理。

如瑞士媒體《Blick》報在報道埃及1997年11月發生的外國遊客遭槍擊事件所刊登圖片,圖片將水跡改為紅色以營造恐怖效果,這種做法嚴重違背攝影師的職業道德和人道主義精神。

因此,適當的後期亮度,飽和度,銳度處理和剪裁是可行的。但,移花接木,顛倒黑白,更改時空等行為,是有違道德和法律的。

條友們可以討論。(圖據網絡)





麥風詩社


我是文開石我有靠譜答案

攝影完了再做後期處理,不能說重要不重要。

有些後期是為了一定的效果,這些效果(以背景為主)是攝影出不來的拍不到的

這樣的後期等於把拍攝和ps一起使用來完成一部作品,這樣的作品可以說是藝術,但不屬於純粹的攝影了。

有些後期根本就是為了遮醜,美化,現在手機裡都是一堆美豔,拍不出真實的東西,有圖都無真相。這種後期就很重要,畢竟不能把一團狗屎拿給人看,一定要p成花來騙人。

攝影就是把一瞬間的時空固定為永恆,如果改變了這一瞬間的內容,就不能算攝影作品了。

所以很多比賽,基本不接受p得過於厲害的作品,那不是單純的攝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