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轉給家長:特殊時期,你可以做孩子這6“科”的老師

每一個人都是自己孩子的老師,每一個人都能成為自己孩子的榜樣。每一個孩子,在家長的陪伴下耳濡目染,經歷成長。

你的方式,可能就會成為孩子未來的方式。樂觀豁達會傳承,堅韌不拔會傳承,與人為善會傳承,幽默風趣會傳承。

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用自己的行動去體現什麼是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你播下的火種,會點亮孩子的心。

因為,教育,不一定非要發生在學校。

No.1

做孩子的“衛生與健康教育”老師

疫情期間,個人衛生是被提及最多的話題之一,“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風”等等,這些衛生好習慣成了防控疫情的關鍵。

家長要做的就是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認知水平和知識接受能力,讓孩子瞭解有關新型冠狀病毒的相關知識,並以身作則,和孩子一起把這些習慣做到位。

從公共場所回家以及飯前便後認真洗手,避免用手接觸口鼻眼,打噴嚏或咳嗽時曲肘遮住口鼻,外出佩戴口罩等。

轉給家長:特殊時期,你可以做孩子這6“科”的老師

No.2

做孩子的“習慣養成”老師

這個“加長版”的寒假,如果任由孩子每天在床上躺著、沙發上坐著,不停地刷手機、看電視,不僅影響身體健康,也會讓他們養成很多不好的習慣。

家長可以幫助孩子一起,把一日生活、學習安排具體化為一張作息時間表,清楚列出什麼時候起床,什麼時候學習,什麼時候鍛鍊身體,什麼時候娛樂遊戲,養成好習慣。

特別重要的是,一定要全家人一起培養好習慣,切不可家長只是管束孩子,而自己卻在賴床、刷手機、吃零食。

轉給家長:特殊時期,你可以做孩子這6“科”的老師

No.3

做孩子的“情緒管理”老師

恐慌和緊張情緒和“新冠病毒”一樣有一定的傳染性,家長如果不能調節好自己的負面情緒,也可能會傳遞給孩子,讓孩子更加不安和緊張。

疫情期間,孩子需要持續待在家裡,外出活動減少,不能和同伴一起,他們的負面情緒也可能會持續累積和積壓。

家長要理解孩子的負面情緒,及時進行正面疏導和緩解,也可以通過運動、音樂、閱讀來幫助孩子減壓,保持積極心態。

轉給家長:特殊時期,你可以做孩子這6“科”的老師

No.4

做孩子的“風險教育”老師

今天的孩子們都是被呵護著成長,他為什麼需要了解風險是什麼?千萬別說這事和孩子無關,孩子本來就是社會的一員,他也需要關心國家大事,尤其是和每個人都有關的事。

在眼前這段特殊日子裡,給孩子們引入一些“風險教育”,正當其時。哪怕模模糊糊地多懂得一點,都是有益的——“風險”是什麼,有可能以什麼方式到來,常見的、不多見的風險各有哪些?

讓孩子慢慢知道,要敬畏風險,學會發現風險,懂得規避風險,生活裡最大的風險是看不到風險。

作為社會的一份子,當危險來臨,我們能做什麼?這是我們的必修課,也是孩子的必修課。

No.5

做孩子的“品德”老師

家庭是一個小課堂。放下手機,關上電視,讓兩代人在彼此的心靈之間搭建互聯網。

給孩子講一講故事。故事裡有未來的世界,有對科技的發展,有對瘟疫的征服,有對生態的建設,讓孩子們的想象力展開翅膀。

故事裡有門外最近發生的事——醫生、護士、志願者、快遞員、清潔工,人人都是故事裡的主角,大家在緊要的時段裡,紛繁的環境下,跌宕的情節中,先後露面,紛紛登場。

故事裡有淚水,有笑容;有急切的呼喊,有無盡的盼望;有寒冷的飛雪,有溫暖的燈光;有剛剛重獲的新生,有突然逝去的夢想;有不幸坍塌的願念,有堅強挺立的脊樑。

轉給家長:特殊時期,你可以做孩子這6“科”的老師

No.6

做孩子的“思想政治”老師

基辛格在《論中國》中說:中國人總是被他們之中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

家國情懷、舍小家為大家,疫情期間,不是空話。一段段感人的視頻讓人潸然淚下,一個個出征前的場景把“舍小家為大家”的家國情懷真實展現。

明知道會有被感染的危險,甚至會有生命危險,但他們仍舊選擇了衝鋒在前。

對於孩子而言或許依然懵懂,這些情感、這些情懷他們尚且不能理解。但是,家長可以一點一點地說給孩子聽,他們或許不懂,但他們會長大。很多觀念的形成都是在不知不覺之間,家長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