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2 “從秋菊到李雪蓮——一個農婦的底線”


從電影《秋菊打官司》到《我不是潘金蓮》,兩部電影時間跨越了二十四年,無論是當初秋的菊還是現在的李雪蓮,她們都在苦苦追求著一個"說法",為了這個"說法"層層上告,"折騰"到底,令一眾相干或不相干人等坐立不安,到底是為了什麼?


生活在西北農村的秋菊,執拗的為丈夫,為了自己和這個家向踢人的村長討"說法",懵懵懂懂四處奔走,當她身著花棉襖一臉茫然的站在城市裡望向周圍的時候,觀眾也在看著她,看著一個農婦如何將告狀進行到底。一部電影或一個故事的魅力就在於出人意料的情節,打人的村長在秋菊難產時,不計前嫌,關鍵時刻帶人救了秋菊母子,由此,被救的秋菊也放下了心中的執念,甚至還要感謝村長,但最後,村長卻因為秋菊此前的告狀被抓走了,此時的秋菊又是一臉茫然,她想不明白,她要的結果與真實的結果到來會不一樣。其實,在92年的時候,看電影的觀眾也未必都能明白。

“從秋菊到李雪蓮——一個農婦的底線”

而到了《我不是潘金蓮》,社會似乎遠比秋菊所處的時代要複雜的多,自然,人也就不那麼純粹和簡單了。假離婚、送禮、背叛、暗殺、為了報復而以身交換等等,兜兜轉轉,恰如片中的圓幅畫面,遠看是山水,近看是人情世態。

與《秋菊打官司》根本不同的是,整部電影中,幾乎沒有人在法律層面傷害過李雪蓮,反倒是李雪蓮在不停的"傷害"著所有與之相干或不相干的人。

當然,從李雪蓮的角度看,傷害他的人可不少。

“從秋菊到李雪蓮——一個農婦的底線”

第一個自然是李雪蓮的丈夫秦玉河,也是整個事件的導火索,假離婚變真離婚,還當眾罵李雪蓮是潘金蓮。背叛與羞辱,李雪蓮真的生氣了,後果真的很嚴重。

第二個便是縣長鄭眾(以及王公道)。告了十年狀的李雪蓮決定不告了,而鄭眾卻不信,讓李雪蓮寫保證書。李雪蓮又生氣了,衝冠一怒,必須接著告。而鄭眾似乎對這個結果是滿意的。

第三個是憨厚之下藏著狡黠的趙大頭。他應該是真心實意喜歡著李雪蓮,並一路陪著李雪蓮告狀,感動之下,李雪蓮也把自己給了他。但成年人的世界終歸是複雜的,喜歡李雪蓮是一回事,可自己還有個兒子,做爹的自然還要為兒子操心,結果就是以出賣李雪蓮的行蹤來換取兒子的工作。也許在趙大頭看來並不認為這事有多麼不堪,甚至還是為了李雪蓮好。這回李雪蓮傷心了。

“從秋菊到李雪蓮——一個農婦的底線”

看《秋菊打官司》會覺得一切都是明朗的,人物故事,情節發展都會清楚的呈現出來,乃至於電影畫面也顯得熱烈、鮮豔、火辣辣。而《我不是潘金蓮》卻曲折迂迴了很多,這個故事就像是一部荒誕劇,很難找出符合邏輯的主線,至少秋菊丈夫被村長踢了下身,這可是實實在在的人身傷害,而李雪蓮的告狀告出了一部眾生相,告狀的事本身不重要了,模糊、曲折、荒誕以及黑色幽默交織在一起,讓觀眾霧裡看花,看不透李雪蓮告狀的初衷,直到電影最後,李雪蓮不告了,也說出了自己的心結,她與秦玉河假離婚是為了再生一個二胎,沒想到幾個月後,秦玉河有了新的女人,李雪蓮肚子裡的孩子也流產了。這麼多年來她不停告狀,就是為了肚子裡那個未成形的孩子。

從《秋菊打官司》到《我不是潘金蓮》可以看到傳統鄉村社會的禮法治理與現代法治的衝突,也可以看到人情社會與社會治理之間的矛盾,但若回到原點,兩個農婦所討的"說法",其實就是中國老百姓千百年來生活、生存的底線,這個底線有時候是尊嚴,有時候是母親心中的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