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4 環保產業獲“減稅大禮包”,為何業內認為光減稅遠遠不夠

過去一年持續低迷的環保產業,最近有了“滿血復活”的信號。

2019年3月2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宣佈了“減稅大禮包”,對從事汙染防治的第三方企業,從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底,降低企業所得稅,按15%稅率徵收。

環保概念股應聲大漲。3月21日早盤,環保股啟迪桑德漲停,南華生物、永清環保、科融環境緊隨其後,漲逾4%。其實進入2019年後,環保股已多次大漲。

南方週末在2018年曾盤點過環保產業低迷的原因——去槓桿背景下的融資困難,引發多家上市環保企業債務危機;企業自身非理性的擴張,或玩弄資本操作;政府開展PPP清庫存,使環保企業資金鍊雪上加霜。產業低迷下,國企、房地產企業大舉進軍,控股或參股一批環保企業,引發一輪行業洗牌(詳見南方週末報道《環保產業“冰與火之歌”,退潮之後方知誰在裸泳》)。

環保產業獲“減稅大禮包”,為何業內認為光減稅遠遠不夠


2018年,融資困難,多家環保企業面臨著嚴重的債務危機。

東江環保董秘王恬感覺到如今融資情況比2018年好些了。“這次減稅減的是所得稅。我們原來的稅率大約是25%,現在等於降了10%,對減輕環保企業負擔、對綠色發展無疑是一項利好。”王恬語氣輕鬆,不過她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東江環保的子公司遍佈全國各地,減稅計劃並不會立刻對公司產生作用,“需要地方稅務部門出臺了落實政策,我們才能去申報。”

環保企業此前已擁有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所得稅免徵3年,3年後稅收減半,從第7年才全面徵收所得稅。在一些安全生產設備上,節能環保企業也擁有專用抵扣。此次按15%徵收所得稅,則進一步給予第三方汙染防治企業與高新科技企業同等的稅收優惠。

不過,在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看來,“光是減稅還遠遠不夠。”

環境商會為環保產業減稅奔走呼籲了多年。駱建華對南方週末記者解釋,現在汙染治理已經由排汙企業自己治,進入到尋求第三方環保公司的專業化治理階段,典型例子如工業危廢的處理。

“但這就有了新問題:排汙企業原來自己治理汙染,不僅不需要交稅可能還有額外獎勵。現在找到第三方,獎勵沒了,環保公司還要上繳所得稅,等於多了一道稅。所以排汙企業尋求專業化治理的積極性不高。”駱建華表示,減稅只是減緩了這個問題,但並未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駱建華認為,根本的手段在於用市場化機制,推動環保企業提供更多的生態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現在的PPP模式是,諸如城市河道治理、小流域治理、土壤汙染治理這些事沒有明確的受益人,所以財政單方面埋單,但這肯定是不長久的。PPP模式要重新調整,解決生態公共產品補償機制。”

他解釋,如上游地區進行河道治理,可以找下游要補償。土壤汙染治理后土地升值了,就去找開發者要補償。“如果有一天,綠水青山可以作為信貸質押品,在銀行可以貸到款,那麼生態公共產品的市場化問題就能得到解決。這應該是今後的方向。”駱建華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