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 山西忻州方言和呼和浩特舊城話對比

在忻州河曲戰友家住了兩天那是個舒心呀,平房大炕,想坐了想躺了隨便。大通頭炕睡覺吃飯、玩牌、下象棋、灰叨拉(瞎聊天)全有了。炕上大方桌子上茶水、小吃、水果,還有我帶來的奶食,應有盡有,覺得現在過的日子太舒坦了。

這兩天我喜歡跟戰友的叔叔叨拉,他快八十歲了,思維清晰,愛說過去的事情,加上他去過我小時候成長的地方——鄂爾多斯鄂托克草原,他小時候跟蒙古人倒賣牲口還會簡單常用的蒙古語,我倆就更能說在一起了,跟他說的話比戰友說的都多。一會兒用蒙古語,一會兒用河曲方言,聊的熱火朝天,盡是說五六十年代的事情了。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不過,我今天主要說一說方言,因為語言不通甚也幹不成。

河曲方言官方叫晉語,對我來說並不陌生,因為鄂爾多斯漢語就是晉語。我1977年在張家口65軍入伍,那批兵是內蒙和山西大同、忻州的,我聽忻州方言並不困難。1981年我又到忻州帶了一次兵,回到部隊又訓練了忻州新兵,休息時讓新兵講家鄉的故事,第一次聽說忻州在歷史上叫秀容,多麼好聽的名字呀。這不僅讓我基本能夠聽懂了忻州方言,還讓我對忻州歷史文化產生了興趣。

1983年轉業到呼和浩特市銀行工作後,我們行是舊城支行,員工大多是舊城本地人,而他們祖籍基本是山西忻州人。這是因為剛解放時內蒙古金融業落後,國家從山西忻州調來了大批銀行幹部來支援內蒙古。後來這些老幹部退休了,他們的子女又頂替了上來,這些青年人雖然出生在呼和浩特市,可他們祖籍是忻州的,滿口呼市舊城話。

呼市舊城人多為走西口過來的忻州人,以河曲、偏關、保德人為多,也有繁峙、原平、代縣的,口音基本一樣。不過,歷經漫長歲月,呼和浩特市忻州方言受北方少數民族語言影響,說什麼都加上“圪”字了。比如圪生是顆粒的意思,大一點兒的東西叫圪瘩,還大一點兒的叫圪蛋,再大一點兒的叫圪堆。

我發現由於河曲緊挨著內蒙,方言中也有“圪”字。比如,蹲下叫圪九。還有圪攪、圪隱、圪出、圪老、圪令、圪獨、圪產等,象曲登那是蒙古語火柴的意思。河曲的大部分方言還是和呼市舊城話一樣的,如“提流”“克涼”“爬長”“摸勞”“拿心”“難活”“潑索”“失笑”“蘭興”“比兜”“熬解”“抽架”“倒叉”“襲人”“問醒”“妨祖”“老殺”“等當”“羊誤”“冷蛋”“養層”“十翻”“營生”“撇拉”等等。

呼和浩特市舊城方言與忻州方言有這麼多相同之處,還能互相聽不懂嗎?實際上呼市和包頭說晉語最大的特點是加了萬能的“圪”。我整理出來下面一部分。

蹲下叫圪蹴,嘮叨叫圪塔,手臂叫圪膊,膝蓋叫圪膝,手肘叫圪扭子,腋下叫圪老支窩,土梗叫圪塄,土嶺叫圪梁,小土坑叫圪洞,大一點的叫圪八。牆角叫圪老老,縫隙叫圪拉,禿笤帚叫圪堵,磨蹭叫圪抽,喝酒叫圪抿,吃的麵食叫圪團兒、圪達子,大一點的叫圪瘩,休息叫圪躺,小睡叫圪眯。隱瞞叫圪裝,參與叫圪混,將就叫圪且,黏糊叫圪粘,癢癢叫圪哩,慢走叫圪遛,靠近叫圪學。彎曲叫圪溜把彎,吝嗇叫圪出打旦,難受叫圪別,眯著眼看叫圪瞅,布料或紙張有嚴重的褶皺叫圪絀,往一起聚攏叫圪湊,故意干擾圪倒,一個人低聲說話叫圪叨,平地上挖下的深坑圪洞,或圪巴子,小睡一會兒叫圪盹,擠在一起叫圪擠,用手指輕輕撥動叫圪摳,慢騰騰叫圪磨,消磨時間叫圪陰,忍耐叫圪忍,動作很慢叫圪搜,說話囉嗦叫圪塔,東西捲曲在一起叫圪團,枯萎的植物叫圪朽,碎雜物叫圪渣。

山西忻州方言和呼和浩特舊城話對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