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9 從皇帝對太監的態度轉變,看嘉靖年間宦官集團的浮沉榮辱

前言

宦官這個特殊的群體,在明朝有著非常重要的政治地位。在整個明朝歷史上,很多朋友都能隨便說出幾個大太監的名字,比如鄭和,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等。宦官群體,作為皇權制衡文官集團的重要手段,一直都有對抗文官集團的天然屬性。且因為身體殘疾,走與科舉完全不同的內臣晉升渠道,也時常被後世史官所鄙夷唾棄。

但並不是所有的宦官都是不學無術,禍國殃民的,甚至哪怕王振,劉瑾,魏忠賢之流,在歷史上也有其正面積極的影響。朝史暮想在這裡並不是打算給誰洗白,只是想闡述兩個觀點:第一,明朝宦官勢力是依附皇權對抗文官集團的;第二,不能夠全盤徹底否決宦官的歷史作用。

從皇帝對太監的態度轉變,看嘉靖年間宦官集團的浮沉榮辱

明朝太監 形象

本著以上兩點,朝史暮想這次和大家聊聊明代嘉靖朝的宦官問題。在嘉靖長達46年的執政生涯裡,為何沒有出現過一位頂級流量的大太監?嘉靖對待宦官到底是抱著如何的態度?在整個嘉靖朝,宦官又起著怎麼樣的作用和影響?

前朝遺毒——正德朝留下的宦官之禍

明武宗朱厚照,即正德皇帝,是明朝歷史上非常具有爭議的一位皇帝。以劉瑾為首的“八虎”,就是在這個時期登上了歷史舞臺。

正德朝的宦官亂政問題,其實已經非常嚴重了。在劉瑾時代,朝臣楊一清曾經如此形容當時的劉瑾:

中外士大夫,側目重足,噤不敢出一語。貨賄公行,剝民膏脂殆盡。——《大明故司禮監太監張公永墓誌銘》

中外臣子,見到劉瑾便噤聲嚴肅,不敢對視他的眼睛。劉瑾還大肆收受賄賂,搜刮民脂民膏。由此可見,當時劉瑾權勢熏天。

從皇帝對太監的態度轉變,看嘉靖年間宦官集團的浮沉榮辱

明朝太監 劇照

即便後來劉瑾被誅,正德朝宦官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甚至反而有了愈演愈烈的趨勢。正德手下一幫受到寵信的太監,以各種特權,圈地霸宅,破壞商品經濟,濫建工程,隨意攤派,欺壓朝臣百姓,肆意染指軍政民生,的確給國家帶來了嚴重的損害,搞得官怨民憤。

正德時期的很多民變,比如劉六劉七起義;還有藩王的反叛,比如寧王作亂,其中都能看到宦官貪婪的嘴臉。

正德駕崩之後,很多媚上發家的宦官依然試圖走巴結新君的老路,保持自身的地位和權力。比如在確定朱厚熜(嘉靖帝)為新皇之後,朝廷便派出了一個高規格的使團去朱厚熜藩邸迎接其入京。其中有一個叫韋霖的宦官。

韋霖在快到安陸州(嘉靖就藩地)的時候,忽然脫離大部隊,加速一人徑直趕到朱厚熜藩邸,想提前恭賀朱厚熜,巴結新君。但是嘉靖冷冷地說,這麼大的事情,就你一個太監過來,算怎麼回事?韋霖連忙解釋說,大部隊在後面,自己只是先一步而來。嘉靖便把韋霖晾在一邊,表示等人到齊了再一同接見。之後,在第二天和使團見面接洽的時候,把韋霖單獨擋在了門外。

從皇帝對太監的態度轉變,看嘉靖年間宦官集團的浮沉榮辱

明朝太監 劇照

從以上內容我們可知,正德朝遺留的宦官問題,已經到了非收拾不可的地步。同時,即將繼位的新帝嘉靖,對於這些正德年的宦官們,並沒有什麼好感。

登極詔書——文官集團在新舊交替之際發起的清算

從正德駕崩,到嘉靖趕赴京城登基,中間大概有三十來天的時間。這期間,掌控國家最高權力的是時任內閣首輔的楊廷和。而以楊廷和為首的文官集團,在這個權力的真空期,已經開始了對宦官集團的初步政治打壓。

楊廷和以正德皇帝遺詔的名義,在剝奪江彬,錢寧等人的政治權力的同時,也初步鎮壓了一批宦官。楊廷和起草的遺詔裡,有各種事項大概八十餘條,其中關於整頓宦官勢力的,就有二十多條。之後,就是嘉靖繼位。

從皇帝對太監的態度轉變,看嘉靖年間宦官集團的浮沉榮辱

明代官員

我們知道,嘉靖是正德的堂兄弟,因為正德沒有兒子,所以按照《皇族明訓》,楊廷和等人選擇了嘉靖為帝。原本只是一個小宗室的藩王,忽然做了皇帝,孑然一身來到京師,投入帝國最高權力圈,嘉靖一開始肯定是有點懵的。

所以在對前朝遺留的宦官問題上,嘉靖是和楊廷和等人為首的文官集團是保持著一致的。

第一,楊廷和等人是嘉靖做皇帝的擁立者,且此時手握大權,維繫著朝局的運轉。

第二,藩王出身的嘉靖,此時並沒有意識到宦官作為皇權延伸在對抗文官集團中的價值。

第三,嘉靖在做藩王的時候,也是正德朝宦官問題的受害者。

於是,在嘉靖登基之後,《登極詔書》便馬上被頒佈。嘉靖的《登極詔書》,本質上應該是文官集團借新皇的名義,繼續推行對前朝宦官勢力的清算。楊廷和這招是真的高明,先借正德遺詔,再借嘉靖《登極詔書》,由輕至重,由緩至疾,環環相扣,步步緊逼。

從皇帝對太監的態度轉變,看嘉靖年間宦官集團的浮沉榮辱

嘉靖皇帝 像

我們來看看嘉靖《登極詔書》裡,對宦官的壓制。

  • 追回賞賜

追回前朝正德賜予宦官的一眾違例賞賜,包括蟒袍,錦衣衛的飛魚服,玉帶等,嚴格限制其穿戴;追回之前有冒功領賞嫌疑的賞賜;追回所有違規的恩蔭賞賜。

  • 縮減編制

宮廷內務各個監局有司,縮編人員編制,包括各種兵丁,匠人;同時對一些閒雜人員直接清退。

  • 限制攤派

明代宦官勢力染指經濟是有傳統的。但是宦官作為皇帝的特使,為皇帝的私庫到處圈錢。這些宦官經常會在地方進行各種攤派,同時搜刮各種珍奇異寶,女樂玩具進獻給正德,並假借皇帝旨意,濫興土木。

從皇帝對太監的態度轉變,看嘉靖年間宦官集團的浮沉榮辱

明代市井圖

嘉靖的這道《登極詔書》,對以上種種現象予以嚴厲禁止,並規定不得隨意建造離宮別苑,與民休養。

  • 整頓鎮守

罷除了一大批正德年間上任的各地鎮守太監,選取一批持重廉潔的太監替換,並裁撤一部分職位,收回鎮守太監的軍權,強化地方衙門的權力。

  • 禁止私閹

因為有太多一朝富貴的例子,在明朝做太監,相對正經科考取士,選拔要求會低很多。而每年擴編的太監編制,也讓很多投機者看到了希望。於是,民間私自閹割,妄想進宮謀生的人越來越多,朝廷屢禁不止。

《登極詔書》再次重申了這一禁令,加強了處罰力度。

從皇帝對太監的態度轉變,看嘉靖年間宦官集團的浮沉榮辱

明朝太監 劇照

經過以上一系列的措施,短短一個月時間,正德時期宦官亂政的現象得到了極大的整治,整個朝局的面貌煥然一新。時任內閣首輔楊廷和讚道:

陛下嗣登大寶一月以來,用人無不當,行政無不宣,群小遠斥,積弊一清,天下聞之皆忻忻然,有太平之望......——《明世宗實錄》

這段話的意思很明瞭,讚揚了嘉靖對宦官勢力打壓的成果。拋開吹噓的成分,也的確能看得出嘉靖頒佈《登極詔書》以來,革除前朝宦官弊政的積極影響。而此時的嘉靖,藉著對宦官勢力的打壓,和文官集團保持了良好的合作關係。

但對皇權和朝臣來說,融洽是暫時的,鬥爭才是永恆的主題。

議禮之爭——宦官勢力有限度地被重新扶持

“大議禮”,是發生在嘉靖初年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事情並不複雜,嘉靖作為小宗,繼承大宗之位,文官集團就想給嘉靖搞個名份,認自己的伯父明孝宗(朱佑樘)為父,這樣就和明武宗(朱厚照)在法理上排成了”親兄弟“。

從皇帝對太監的態度轉變,看嘉靖年間宦官集團的浮沉榮辱

正德皇帝 像

嘉靖不幹了,自己有親生父親,而且現在貴為皇帝,憑什麼要這麼做。嘉靖不但不認可文官集團的這套說辭,甚至還想提高自己親生父親的政治地位,把靈位放進太廟祭祀(當然這是後話)。

於是,“大議禮”之爭爆發,圍繞著認親生父親的這件事情,嘉靖和文官集團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拉鋸戰。期間具體事項,在此不作表述,而“大議禮”最後以嘉靖的勝利而告終。

朝史暮想認為,“大議禮”其實是皇權和文官集團的又一次博弈,而嘉靖通過“大議禮”,成功地掌控了朝局,真正地開啟了嘉靖時代。

期間,面對來勢洶洶的文官集團,嘉靖除了用盡各種方法挑撥文官集團內部鬥爭,同時再一次注意到了宦官勢力的存在,並且通過留任正德年間的宦官和扶持自己在藩邸時的內宦,開始有意地制衡文官集團。

從皇帝對太監的態度轉變,看嘉靖年間宦官集團的浮沉榮辱

明代官員

  • 留用舊人

有一個叫蕭敬的太監,原先任職司禮監。在文官集團眼中,蕭敬是個典型的禍國殃民之輩。因為在正德朝,蕭敬據說和叛亂的寧王有瓜葛,並且對於之前很多落馬的大權監,都抱有同情和維護之心。文官集團對蕭敬的處理意見是:

惑亂聖明,故縱大奸,得追國法......洩臣民之憤,消上天之變......——《明世宗實錄》

反正就是如此奸徒,必須處以極刑。

但是嘉靖不,不但沒有處理蕭敬,反而讓他重新返崗。貌似是文官集團罵他越兇,嘉靖就用他更重。這裡面,似乎有點拉攏“敵人的敵人”的意味在,也似乎有嘉靖和文官集團置氣的成分。

  • 扶持新人

同時,嘉靖開始扶持之前自己做藩王時,就在身邊的宦官,以新人面目佔據機要位置。比如嘉靖在罷免了原來司禮監掌印太監魏彬之後,便升了原王府承奉司承奉張佐為御馬監太監,並很快進入了司禮監成為新的掌印太監。接著,在諸多內府司監和軍隊系統,都放上了一眾親隨。

從皇帝對太監的態度轉變,看嘉靖年間宦官集團的浮沉榮辱

明代玉璽

看到這裡,我們不難發現,不論是前朝舊人,還是嘉靖自己扶持的新面孔,司禮監一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為什麼司禮監如此重要?因為這是制衡內閣的一個重要工具。我們看看明代政務運轉的流程:

內閣票擬(建議權)——皇帝或司禮監批紅(決策權)——六部施行(行政權)——御史反饋(監督權)。

當皇帝懶政或者刻意給司禮監授權的時候,司禮監幾乎就掌握了朝廷最高的決策權。內閣所有的行政建議和方案,如果得不到司禮監的批覆,是無法落實施行的。由此可見,司禮監成為了皇權壓制內閣的重要工具。

而為什麼又說嘉靖在“大議禮”時期,對宦官勢力的扶持,是有限度的呢?比如在蕭敬問題上,後來有人請求給蕭敬侄孫恩蔭,便被嘉靖斷然拒絕。而大名鼎鼎的楊一清(正德,嘉靖兩朝重臣),其落馬的罪名中就有結交近臣。而對於那些自己扶持的太監,嘉靖也是經常敲打警告,不許其有任何“作惡”舉動。

從皇帝對太監的態度轉變,看嘉靖年間宦官集團的浮沉榮辱

明朝太監 劇照

究其原因,朝史暮想認為有以下幾點:

其一,嘉靖並沒有和文官集團徹底翻臉;

其二,嘉靖個人極有主見,宦官勢力只是用來敲打文官集團而已;

其三,正德年間宦官之禍觸目驚心,讓嘉靖不得不防。

正是基於以上種種,在“大議禮”期間,隨著嘉靖和朝臣鬥爭形勢的發展,宦官勢力得到了一定加強,但依舊非常有限。作為在明代歷史上,把權謀玩得登峰造極的皇帝之一,嘉靖個人是非常有信心依靠自己,取得“大議禮”最後的勝利。

大權在握——絕對皇權下的勢均力敵

嘉靖在經過“大議禮”之後,開始逐步增強對朝局的掌控力。嚐到甜頭的嘉靖,之後陸續又在父母問題上做文章,皆獲得了成功,而每次大的禮儀事件,伴隨著總是高層人事的替換。一開始是楊廷和下臺張璁上,之後是夏言替換張璁,然後是嚴嵩整倒夏言。

表面上,這是部分朝臣圍繞著皇帝喜好迎合的過程,其實是文官集團內部的一次次分裂。而這種分裂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皇權的權威性得到一次次加強。

從皇帝對太監的態度轉變,看嘉靖年間宦官集團的浮沉榮辱

龍椅

後世看嘉靖朝,總是覺得皇帝怠政,內閣首輔當政。實則不然,嘉靖是不上朝,但不代表不管事。相反,即便是在後期,嘉靖除了修道之外,大量的時間也用在處理政務上,只是把接觸對象限制在內閣和司禮監而已。

皇權勢大,宦官作為皇權的依附者和打壓文官集團的工具,其作用自然降低。從嘉靖中期開始,嘉靖對於宦官的任用獎懲,也開始越來越隨著心意喜好來做。而司禮監依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不然你以為皇帝幾十年不上朝,國家真的沒人做事?

所以這個時候,皇權勢大,宦官勢力仍然不可小噓,只是其痕跡越來越陰性,而內閣作為拋頭露面,專業背鍋者,成了史書裡唯一能大書特書的素材。再說,文官集團吹噓自己人,何樂而不為呢?

舉個例子,嘉靖朝裡相對來說比較出名的大太監,黃錦。

黃錦在正德三年就進入了興獻王府,正德八年,嘉靖作為興獻王世子開始讀書,黃錦是作為伴讀的。黃錦的具體出生年月已經不可考,但是能成為嘉靖的伴讀,二人年紀應該相仿。

嘉靖登基之後,黃錦就升了御用監太監,職位雖然談不上位高權重,但是油水十足。嘉靖二十四年,黃錦進入了司禮監;到嘉靖三十二年,黃錦做到了司禮監掌印太監兼提督東廠。

從皇帝對太監的態度轉變,看嘉靖年間宦官集團的浮沉榮辱

明朝太監 劇照

嘉靖對黃錦非常寵信,史書裡的評價是:

善事上意,世宗鍾愛之,不離左右最久......——《皇明泳化類編·內侍》

意思是黃錦非常瞭解嘉靖的心意,嘉靖也非常喜歡黃錦,離不開他。在《皇明泳化類編》裡,同樣記錄了一個這樣的場景。說有一次黃錦替嘉靖去給群臣傳旨,在皇城門前,黃錦只是走到朝臣面前,隨意地擺了擺手,眾朝臣就躬身彎腰以敬。由此可見當時黃錦的權勢熏天。

再把話題拉回來,任何一個對立面,只要達到了平衡,就會開始互相和解。這點同樣適合當時的宦官勢力和文官集團。

黃錦掌管司禮監的時候,和文官集團並沒有太大的實質矛盾,畢竟一把手嘉靖在那掌控著全局,而司禮監和內閣,都是以嘉靖的意思來展開工作的。

嚴嵩倒臺後,黃錦和繼任內閣首輔大臣徐階就保持著非常良好的私人關係,在嘉靖駕崩後,黃錦第一時間通知了徐階,並且同徐階一起迎請朱載垕(明穆宗)繼位。

從皇帝對太監的態度轉變,看嘉靖年間宦官集團的浮沉榮辱

徐階 像

從以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在嘉靖掌控權力之後,宦官勢力依舊在原有的框架內保持著足夠的實力和影響力,但卻開始隱性地躲藏在皇權之後。而皇帝躲在深宮大院,內閣的權重自然在外人眼裡看起來得到了加強。

實則,不論是文官集團還是宦官勢力,這個時候,都被嘉靖玩弄在股掌之間。這也是為什麼後世如此推崇嘉靖的權謀之術的原因之一。

結言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文章開頭的疑問了。為什麼嘉靖朝,沒有出現頂級流量的大宦官?因為自嘉靖登基以來,先是對宦官進行了全面清算,與正德舊政做分割;在逐步掌權中,有意識有限度地保存火種,藉以制衡文官集團;而在獲得了至高權力後,隨著嘉靖對局勢的牢牢掌控,作為皇權依附者的宦官勢力就更少地出現在歷史舞臺上。而嘉靖對宦官的態度,也隨著權力的掌控,由厭到慎,由慎到用,以致最後的得心應手。

從皇帝對太監的態度轉變,看嘉靖年間宦官集團的浮沉榮辱

太和殿

嘉靖對宦官的這種處理方式,也對之後隆慶,萬曆兩朝的政局有著深遠的影響。自此,宦官的司禮監和內閣開始進入穩定期,皇權得到了絕對的強化。同時,絕對的皇權加上隱性的宦官勢力,還有皇帝的刻意懶政,使得文官集團逐漸失去了集火目標,自身內鬥開始白熱化,而晚明的黨爭也終於開始顯現。

朝史暮想,總有些乾貨可以在歷史中挖掘。

參考資料:《明世宗實錄》,《明史》,《皇明泳化類編》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