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夜經濟下,那兩家「24小時的影院」試營業,如今怎麼樣了?

你是不是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晚上9點多後,在某河邊的美食街,一群人坐在那裡,吃著他們最愛的“啤酒配小龍蝦”。快節奏的白晝生活,讓這些披星戴月的城市夜歸人在夜晚放鬆下來,享受生活的短暫美好。

點亮城市的“夜間經濟”

國家統計局發佈10月份經濟數據,CPI總水平同比上漲3.8%,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1.6%,第三季度GDP增速同比為6%,這些數據表明,當前經濟形勢仍較為嚴峻。投資、消費、出口是拉動GDP增長的“三駕馬車”,而當前不穩定不確定因素較多。在這樣的背景下,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是經濟保持增長的重要手段。

點亮城市“夜間經濟”,是擴大內需、刺激消費的重要方面。有人說,一座城市的繁榮品相,夜晚比白天更有看頭。從全球範圍看,許多國際性大都市夜間都是燈火輝煌,美國布朗大學教授戴維·威爾研究後表示:“一個地區夜晚的燈光亮度和它的GDP成正比。”

夜經濟下,那兩家「24小時的影院」試營業,如今怎麼樣了?

在“夜間經濟”這條道路上,以倫敦為代表的許多歐洲國家都能充當我們的“前輩”。在英國倫敦,“夜間經濟”由酒吧、俱樂部、餐館、音樂廳、劇院等組成,可以說是英國的第五大產業。根據經濟研究諮詢機構TBR的數據,倫敦的“夜間經濟”提供了130萬個工作崗位,年收入達660億英鎊,佔到英國總稅收的6%。

而我國首個夜經濟產業報告也顯示,2017年長沙夜經濟消費人數同比增幅達49.2%。此外,2019年國慶長假期間,長沙夜間消費同比增長18.1%;美團平臺長沙夜間餐飲消費交易額較去年同比增長47%。不難發現,夜間經濟越來越成為城市發展的新動力。

所以,近段時間以來,各地都有撬動夜間經濟的新動向。上海市商務委等九部門聯合出臺“十條政策”,圍繞打造“國際範”、“上海味”、“時尚潮”夜生活集聚區為目標,推動上海“晚7點至次日6點”的夜間經濟繁榮發展。北京政府正式提出要發展“夜間經濟”,支持建設24小時便利店,鼓勵有條件的商場、超市、便利店適當延長營業時間。此外,長沙等多個城市也紛紛出臺相關文件,明確提出提振夜間經濟。

“夜經濟”下的24小時電影院

在這樣的背景下,影院行業作為休閒娛樂消費的重要一環,也逐步開啟了“夜間經濟”探索之路。今年7月,上海兩家歷史悠久的老牌影院大光明電影院與國泰電影院,成為上海首批“24小時影院”。如今,這兩家影院已經“試水”了近4個月的時間,那麼上座率如何?

夜經濟下,那兩家「24小時的影院」試營業,如今怎麼樣了?

大光明電影院在剛剛開設跨零點場次時做了一個統計:今年7月16日到8月8日,累計放映了27場電影,觀眾達到了1004人次,平均上座率33.22%,略高於大光明電影院今年同等放映廳的平均上座率。《速度與激情8》剛上映的首週末,113人的中型廳坐了88名觀眾,上座率表現最為出眾。在開設跨零點場次初期,大光明實行了19.9元的價格促銷策略,吸引了一定人氣,促銷期過後,又趕上《哪吒之魔童降世》《烈火英雄》等叫好又叫座的影片上映,激發了一部分觀眾的觀影熱情。

另一家24小時影院——淮海路上的國泰電影院,過去3個月的跨零點場次上座率表現也不差。“平均在三到五成的上座率,特別是《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等幾部獻禮片都達到了六成以上。”國泰電影院總經理顧林飛表示。

在實際運營中,大光明影院發現,觀看跨零點場次的觀眾目的性很強,就算電影開演了也會有觀眾進來。所以,影院票房延長服務至夜間12點半以後。在《雙子殺手》上映當日,跨零點場80人廳開場,當時共有30名觀眾觀看電影,場次上座率超過40%。這樣的上座率從整個影院的行業水平看並不低。畢竟,根據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影院的平均上座率不足12.5%。

事實上,目前上海首批24小時影院和“24小時營業”有很大的區別。兩家影院只是將當天最後的排映場次延遲至零點之後,並沒有通宵營業。在“上海首批24小時影院”出來之前,國內也有影院零星地探索過24小時經營模式。早在2012年,天津星輝國際影城開張時就特別提出了“午夜電影計劃”,並於每週五、六安排24小時營業。2017年開業的“杭州星際匯”,開業之初就打造了“24小時營業”的夜生活影院新風潮。與傳統影院不同的是,它走得是“美食+電影”的路線,為影院開展長期性的通宵包場活動提供了條件。後來由於種種原因,影院未開出“通宵廳”,但有零點後的場次。南寧中影環球影城(百盛步行街店)至今也維持著“24小時”經營狀態,根據淘票顯示,幾乎每天都有凌晨2點-3點開場、四五點散場的場次。

24小時影院的“阻礙”

零點之後還有觀影需求的畢竟是少部分人,大光明院線在分析跨零點場觀眾群體時得出“本地居民較少”的結論。為了能給觀眾多一種選擇,上海大光明影院曾打算放映兩場不同的影片。從人員上來說,增加一場放映其實只增加了一名放映廳的服務員,但從效果上來看,總體觀影人數的增長並不明顯。大光明電影院後來還是回到了跨零點後只播放一場的形式。

夜經濟下,那兩家「24小時的影院」試營業,如今怎麼樣了?

那麼,“24小時”影院,是否是一門“划得來”的生意?

“出於運營成本、人工成本考慮,沒有多少影院願意這麼做。”有影院經理坦言,“如果要支持一天24小時不間斷的放映,按照目前的觀影流程,員工數量就要翻倍,以便換班,這樣一來人力成本其實很高。再者,畢竟晚上有通宵行為的人數較少,有可能收入還不及成本支出。另外,現在大多數影院位於購物中心內,而購物中心並非24小時營業,為了保證影院能24小時營業,影院需要開設專門的通道,這需要提前和所在的物業洽談,其中也有物業是拒絕的。這些都是24小時影院面臨的阻礙。”

我們算了一筆賬。一家影城,在跨零點放映時段,除了影廳配備一名服務員負責檢票等工作之外,保潔、票房、賣品部均至少配備一名服務員,加上放映員、後勤和保安等,大約需要8名工作人員。在增設深夜場前,一般最後一場影片結束在深夜1時左右,工作人員1點15分後便可陸續下班。而在增設深夜場後,影片放映結束已至深夜2點多,保潔打掃、後勤關閉放映機、服務員清場、保安和值班經理最後巡場結束,一般已接近2點30分,相當於普遍增加了一至一個半小時的夜間工作時長。有些影院甚至已經到凌晨四五點,這明顯需要換班。

顯然,在大部分人的思維中,從當前的上座率和開設場次來看,24小時影院是很難盈利的,也不適合所有影院。


“通宵廳”的經營探索

從表面上看,24小時影院現階段是一門“划不來”的生意,實際上,卻有值得探索的意義。事實上,24小時影院並不是現在才出現的詞。早在二三十年前,影院就已經開設了“通宵廳”,每逢節日尤其過年期間,從八點半開始一直營業到第二天早上,據老電影人描述,當時通宵廳的上座率都還不錯。並且,影院如果拿出一個廳來做“通宵場”,跟商場之間的交叉就會少很多。半夜散場,也許通道有問題,但如果是第二天早上,問題就小很多了。


夜經濟下,那兩家「24小時的影院」試營業,如今怎麼樣了?

可以確定的是,“通宵廳”可以滿足所有顧客在不同觀影時段的觀影需求,尤其籠絡了一大票“夜貓子”人群,延展了觀影群體。由於緊張的工作結束後,不少觀眾將觀影作為放鬆的有效手段,這部分人有凌晨觀影的強烈意願。顯然,影院選擇開設週末通宵營業專場順應了少部分人觀影的需求。此外,“通宵廳”也滿足在外出差、旅遊一族的需求。200塊錢“通宵費”,跟一二線城市的普通賓館相比,顯然是便宜的,特別是有躺椅的影廳,條件更舒適了,不看電影睡覺也行。對於影院而言,只要在不影響影院工作的前提下,觀影還是睡覺,並無多大影響。對於影院而言,一張200元的票相當於普通影票賣四五張票,只要有不少於10個觀眾,也是有錢可賺的。

大光明電影院對今年7月、8月跨零點場的觀影人群的分析也印證了“通宵廳”的主流群體:主要以攜帶行李箱的外地遊客和影院周邊服務行業深夜下班人員為主,年輕觀眾居多,男女比例基本平衡。

相應地,影院也要做好服務。比如,提供一些小吃和熱飲等。

當然,對於24小時營業的影院來講,電影也不應成為唯一業務。而是要將電影作為引流的工具,拓展包場求婚、過生日、搞活動、聚會等等電影之外的業務,充分利用其24:00-9:00這個時間段,開展影院多元化業務,從而實現影院創收。比如,國泰電影院在開設跨零點場次的同時,重新裝修了電影院裡的咖啡館。接下來,國泰電影院還打算在咖啡館增加一些簡餐,特別是供看晚上10時之後夜場的消費者選擇。24小時影院的創收,需要挖掘更多的形式,而不是僅僅在於放電影。

發展夜間經濟是項系統工程,周邊的夜間生態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當電影院周邊的其他夜間消費形態起來時,觀看跨零點電影的需求群體也會有所增加。所以,在提倡“夜間經濟”的大環境下,24小時影院也不是不可能的,問題在於如何運作,創造一種適合自家的全新經營模式。

(題圖來源於艾維電影圖庫,與文章內容無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