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為何明朝的從三品大臣轉為正四品可以稱為升官?

明代的官職有一個特點,就是重事權,不重品秩。

你說,給事中多少品?原來只有正九品,左右給事中從八,都給事中八品。後來升了半級。給事中從八,左右正八,都給事中從七品。道御史,也不過區區七品。但是,常常二三的大員,就栽在給事中或者御史手裡。

還有一個,在京多少官員,比道御史、給事中品秩高的,大有人在。

為何明朝的從三品大臣轉為正四品可以稱為升官?

但是,皇帝祭天的時候,上朝的時候,御史給事中是有資格陪同的,其它很多五六品,甚至三四品的官員都沒資格。

事權上,因為給事中、御史有監察權,也比普通的京官權力更重。

再舉一個例子,左都御史是正二品,吏部尚書也是正二品,但是升官的時候,一般在升至吏部尚書之前,要在左都御史職位上過一下。升到左都御史,再升吏部尚書,品秩沒有提高,但是吏部掌百官,事權最重,也算是升官。

再來,加上武官就更復雜了。

兵備道,和督撫不一樣,督撫由專事到常設,督察官職由便利到兼榮威。兵備不是,由不領軍務的文書到凌駕參遊的大員,是一個怪物,可以兼顧督察也能管理兵備,按常理無法節制總兵,但總兵卻比之矮一頭。平時督理防務,戰時監軍,甚至總領軍隊。

為何明朝的從三品大臣轉為正四品可以稱為升官?

兵備道多大的品秩?所謂監司官,即充任的副使、僉事等。提刑按察司,方面官即充任的參政、參議,佈政分司。了不起是三、四品的地方文官。 總兵卻不一樣,一般都是掛印將軍銜,大多是掛左右都督的一品銜。 也就是說,常常是一品武官聽命於三四品的文官。

所以,升不升官,不要看品秩。要看事權。事權重,就是升官。京卿雖然位列卿貳,但是所轄一般都是單項的內容,要麼管馬政(太僕寺),要麼管祭祀(光祿寺),一般諸如此類的職務。但是僉都御史就不一樣了,一般設五員,南京一員北京四員。掌管監察大權,一省巡撫,多有僉都御史或兼職侍郎之職,或掌或贊理軍務。京卿可沒這個可能。 所以這裡所說的“升”,升的不是官職品秩,而是事權。

為何明朝的從三品大臣轉為正四品可以稱為升官?

其實不止是明朝,唐朝就有這種事了,這裡舉一個例子。

唐文宗時期,幽州節度使楊志誠被朝廷從檢校工部尚書改任檢校吏部尚書。

但楊志誠認為自己根本沒升官,很生氣,讓他在首都的手下對宰相說:“我們當兵的,不懂朝廷那些排位的名堂。就知道從尚書改任僕射是升官,不覺得從工部改任吏部也算得上升官。”(“軍中不識朝廷體位,只知自尚書改僕射為遷,何知工部轉吏部為美?”)

為何明朝的從三品大臣轉為正四品可以稱為升官?

朝廷一開始沒理會,後來皇帝派去慰問幽州將士的宦官又被楊志誠扣押。沒辦法,唐文宗只好改任楊志誠為僕射。

其實本來工部尚書和吏部尚書都是正三品。但是吏部尚書主管全國文官的人事工作,權力不知道有多大。在後世清朝,因為官員們把操持人事大權的吏部尚書看得和神仙一樣,所以吏部得了個外號叫“貴”部。

工部呢?在清朝工部外號“賤”部,因為工部日常都是和各種工匠打交道。當時工匠被老爺們看做賤人,所以有這個外號。

對於清朝的官員們來說,從“賤”部調到“貴”部,當然算得上升官了。清朝如此,唐朝自不必說。

不過,正三品尚書怎麼想都不如從二品的僕射大。工部不如吏部是“潛規則”,但尚書不如僕射是明面兒上的事。何況楊志誠當的這個“檢校”官,可是半點實權都沒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