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樓市難為“無米之炊”?單月“蒸發”2528億,“打折潮”呼之欲出

有句俗話,叫“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現在樓市就碰到了這種局面。

想要果腹吃飽,就算手邊堆滿了調料,少了大米、麵粉,這頓飯就不可能做出來。

房地產想要保持運轉,前提是要把房子賣到購房者手中,不管期房還是現房,無論現房還是二手房,只要房子賣不出去,購房者手裡的錢沒辦法流入到樓市裡,整個市場都會“僵住”。

沒錯,房子就是開發商、中介、建築商、從業者的“飯”,房子賣不動,就意味著這頓飯是“無米之炊”。

房產研究機構克而瑞在3月2日發佈了一篇報告,梳理了最近一段時間各線城市的表現。

2月份,一線城市,總成交僅為29萬平方米,環比下跌82%,同比下降73%。北、上、廣、深四城均同環比齊跌,且多數跌幅都在50%以上。

二三線城市方面,總成交211萬平方米,同環比分別下降了78%和84%。從成交量來看,僅成都、南京、鄭州成交量超過20萬平方米,多數城市2月成交量不足10萬平方米,重慶、寧波等地零成交。

很多人可能對百分比、平方米、成交量這些數字沒什麼概念,我們直接說銷售額損失了多少,會更直觀一些。

樓市難為“無米之炊”?單月“蒸發”2528億,“打折潮”呼之欲出

根據易居房產研究院發佈的《2020年1-2月中國房地產企業銷售TOP100排行榜》,2月單月TOP100房企實現全口徑銷售金額3243.3億元,環比降低43.8%,同比降低37.9%。2月份的銷售業績,更是創下了最近幾年以來單月銷售的最低記錄。

環比降低43.8%是什麼概念?

以3243億銷售額倒推,1月份TOP100房企的全口徑銷售額為5771億元,相當於房地產市場單月“蒸發”了2528億元。

要知道,這還是環比1月份的數據,同比往年,即便2月份是傳統淡季,也從來沒有像今年這樣縮水幅度這麼大。

究其原因,短期特殊事件的影響首當其衝,但深層次原因也值得我們思索。

比如,沒了棚改支撐,3線以下城市沒有“內生動力”。

上文提到,一二線城市普遍出現“零成交”,零網籤,看起來和中小城市的表現如出一轍。

樓市難為“無米之炊”?單月“蒸發”2528億,“打折潮”呼之欲出

但是,這裡有一個前提,往年的春節,一二線城市因為大批人流返鄉,同樣也是零星的成交,購房者、置業顧問、中介都回家過年了,更何況碰到了今年的風波,成交量下降是理所當然的事,等到4-5月份,大量短期被“耽誤”的購房需求,遲早還會釋放出來。

3線以下城市卻不一樣,要知道,去年棚改總量下降了60%,多個棚改大省貨幣化安置比例連30%都不到,沒了來自拆遷戶的購房資金,大量地市、縣城房子其實都是“供過於求”的狀態。

小城市沒了買房需求,今年返鄉置業潮又沒有出現,成交量下降是必然的事。

此外,開發商持續高槓杆擴張,也是一大誘因。

前幾年房價猛漲,從開發商的角度來說,房子蓋的越快,錢賺的越多。

幾乎所有房企都奉行快速拿地開工的策略,只要樓盤能達到預售條件就行,售樓部蓋的漂亮一些,置業顧問搞的高端一些,小區放在那裡慢慢蓋就行。

不斷的拿地、賣房子,房價漲的越快,房企規模擴張越兇猛,最終的結果,就是手裡一大堆在建樓盤,沒辦法按時交付。

樓市難為“無米之炊”?單月“蒸發”2528億,“打折潮”呼之欲出

最典型的特徵,是期房售出佔比大幅提升,數據顯示,2018、2019的期房銷售量遠超現房,截至2019年11月,累計同比增速為5.9%,同期,現房銷售持續負增長,累計同比增速達到了-21.5%。

這麼還沒交工的房子賣出去,開發商拿著回款卻用來繼續拿地,負債率上升、房屋施工週期變長,一旦房子出現“賣不動”的情況,沒有了新的資金注入,經營槓桿高的房企必然會“扛不住”。

筆者認為,這對於發展過快的樓市來說,恰恰是一件好事。

首先,3月份“打折潮”呼之欲出,對剛需有利。

對購房者來說,最近這幾年,日子過得並不好,因為事實上的“賣方市場”,幾乎沒有任何議價上的話語權,去售樓部,要看置業顧問高高在上的臉色,去中介,要承受本不應該支付的高額佣金,在房價持續上漲、房子不缺人買的環境下,賣家總是處於強勢地位。

但是,當房子掛幾個月都賣不出去,銷售額動輒消失數千個億,任何開發商都要想方設法去庫存,降價賣房就是最好的辦法。

2月某龍頭房企以75折的口號賣房,3月必然會有更多開發商跟進,當堆積了數月的庫存釋放出來,市場上的買家又處於稀缺狀態,降價似乎成了唯一的選擇。

樓市難為“無米之炊”?單月“蒸發”2528億,“打折潮”呼之欲出

因此,某種程度上來說,最近賣不出去的房子,一旦形成“打折潮”,對無房的剛需族是有利的,更容易促使房地產形成真正意義上的“買方市場”。

其次,樓市氛圍迴歸理性,對行業有利。

最近幾年,不管是購房者還是房企,在房價飛漲、房產升值的大環境下,大家的“情緒”都異常浮躁,似乎只有加負債、加槓桿,才能跑贏其他人。

因此,我們看到了房地產年均銷售額達到了16萬億元,年銷售面積達到了17億平米,相比2000年的1億平米的銷售面積,增長了足足17倍。

越是體量巨大,越不能疏忽半分。

有機構統計,2020年95家典型房企共有5575億元的債券到期,相比2019年到期債券增長了43%。其中,1月、7月和11月均為償債的高峰,分別需要償債616億元、615億元及662億元。

注意,這95家典型房企都是上市公司,涵蓋了大部分實力較強的開發商,但是,全國房企有好幾萬家,大量的本地中小開發商債務沒有計算在內。

正是因為我們的市場太激進,才造成了這麼多的債務壓到房地產頭上,藉著這次的“無米之炊”,恰好也能使購房者、開發商在內的各個市場主體都清醒過來,降低自己的負債,放緩擴張的腳步,地王少一點,投機客少一些,市場才會發展的更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