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馬太效應”趨強 券商投行業務艱難轉型

今年以來,券商投行業務遇冷,眾多中小券商一時“無米下鍋”。Wind數據顯示,目前具備保薦資格的券商有93家,截至6月21日,共有43家保薦機構參與了IPO的首發保薦,其中9家券商的上會項目全部被否。這意味著今年以來59家券商IPO業務顆粒無收,佔總數的63.4%,其餘34家券商瓜分了32.92億元的IPO承銷保薦收入。

業內人士表示,在券商投行業務競爭加劇態勢下,行業分化料加劇,券商投行業務轉型也面臨項目儲備“換血”、合規要求更高、綜合服務能力提升等諸多考驗。總體上,大券商項目資源優勢明顯,部分中小券商短期內日子難熬。

六成券商IPO業務零收入

數據顯示,截至6月21日,今年以來證監會發審委已累計公告審核114家企業。其中,過會企業56家,被否企業42家,另有6家暫緩表決、10家取消審核,過會率為49.12%。

此外,主動撤回IPO申請的企業也不少。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終止審查的企業數為136家,而去年全年終止審查的企業數僅134家。今年前五個月新申報企業36家,去年同期新申報企業有307家,同比下降88%。

對於下半年整體的IPO情況,德勤(中國)日前發佈報告認為,今年下半年,中國內地市場新股發行活動將會與上半年相同。全年大約會有120-160家企業上巿融資1700億-2000億元人民幣。目前,大量中小型製造、科技和消費企業在申請上巿隊伍當中,意味著今年餘下時間,A股巿場的新股發行數量將會以此三類行業企業為重。

分析人士指出,券商投行格局的“馬太效應”將越發明顯。從券商IPO承銷金額和收入的數據看,2017年—2018年,以IPO承銷金額計算,前5大券商在IPO承銷市場的份額分別為36%、47.8%;以IPO承銷收入計算,前5大券商在IPO承銷市場的份額分別為35.8%、53.1%。大型券商投行業務優勢越來越明顯,市場集中度進一步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手握多個IPO項目的大券商,日子也不一定好過太多。新時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表示,部分券商由於自身IPO項目儲備不夠,或儲備的IPO項目質量不高、上會被否等原因導致投行業務顆粒無收。此外,為服務經濟轉型升級,IPO審核中,新經濟企業更容易得到青睞,而部分券商轉型速度未能跟上實體經濟發展需要。未來隨著券商競爭日益劇烈,IPO業務會進一步向龍頭券商集中。

“今年上半年對擬上市企業的財務要求較高,疊加目前市場行情低迷,監管層對於融資規模預計也會適度考慮目前市場實際情況而有所縮減。”某券商投行業務人員告訴記者,在這兩個因素的影響下,對於本身項目儲備就較少的中小券商而言,下半年IPO業務顯著好轉的難度較大。

“打鐵還需自身硬”

在IPO審核中,監管層對券商等中介機構的主體責任要求得更為嚴格和具體。業內人士認為,這些舉措有利於加強證券服務機構業務操作的規範性,提高從業人員的合規意識,進而提升行業整體素質和擬上市公司的品質。

此前,立信、瑞華等六家會計師事務所的首發和再融資材料被證監會暫停受理,近半數的IPO申報項目受到波及。潘向東認為,此舉並不會對券商投行業務產生過大的影響,只要企業積極配合變更會計機構就可以,並不會直接導致券商投行收入的縮水。但“打鐵還需自身硬”,券商投行只有積極轉型,才是擺脫“寒冬”的關鍵。

東方金誠首席金融分析師徐承遠表示,去年因投行業務問題受到監管方面點名批評甚至處罰的案例中,較多券商涉及信息披露存在重大遺漏、盡職調查不充分、財務核查存在重大遺漏等問題。部分問題較為嚴重的券商機構甚至存在內幕交易、操縱市場和IPO造假等問題。

“近期的一系列措施便是針對以上問題,加強對發行人的信息披露的要求,促使券商等中介機構提升執業能力,以提高直接融資渠道的規範性。”徐承遠表示,監管層通過細化投行業務指導,防範虛假併購重組,抑制不合理再融資,推行IPO常態化發行。

此外,IPO審核的從嚴和要求的細化,有利於中介機構未雨綢繆,做好項目儲備。潘向東表示,券商可以根據相關要求提前梳理自身儲備的IPO項目;如果不符合條件,券商就可以提前終止一批IPO企業,減少IPO企業排隊和堰塞湖現象。這也有助於券商行業形成更嚴格的IPO承攬標準和良性競爭。

而被稱為“最嚴內控新規”的《證券公司投資銀行類業務內部控制指引》將於7月1日正式實施。主要內容包括“禁止分支機構從事承攬等輔助活動以外的投行業務、禁止不合理價格戰、禁止過度激勵、連續3年分類評價AA級可申請豁免”等。萬聯證券首席非銀金融首席分析師喻剛表示,從短期看,這一新規對沖業績、過度激勵的中小型投行衝擊較大,而大券商的投行項目審核標準一般較高,受到的影響很小。新規的實施將加劇投行業務的分化,促進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券商多路出擊新業務

業內人士指出,要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生存發展,券商投行業務也面臨十分緊迫的轉型壓力。今年以來券商業績並不理想,投行業務更是分化嚴重。前5個月,有數據可比的31家上市券商累計實現營業收入711.59億元,同比下降2.78%;累計實現淨利潤270.28億元,同比下降10.87%。表現不佳的投行業務自然是業績下降的原因之一。

展望下半年,中原證券分析師張洋認為,嚴把IPO企業質量關將成為常態,IPO項目儲備的數量及質量是下半年各公司實現IPO業務收入的基礎保障。股權融資業務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同時,債權融資業務存在較強不確定性。

不少券商瞄準了併購重組的機會。長城證券分析師劉文強表示,2018年6月中旬,境內外併購總金額為5672.75億元,同比下滑16.25%。在去槓桿與存量優化整合的背景下,2018年的併購交易將繼續以服務產業發展為核心,繼續助力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在此方面,券商將大有作為,預計券商涉及財務併購在內的財務諮詢費將總體保持相對穩定。

此外,劉文強表示,券商ABS業務可能會爆發式發展。資管新規下,政策將推動ABS穩步發展。ABS等資產證券化工具作為直接融資的一種創新模式,已成為我國債券市場上有別於負債端的、具有代表性的資產端融資工具。

當然,業務開展的前提是合規。徐承遠表示,券商應該加強投行業務的合規性建設,在機構內部制定統一的項目審核標準,從產品立項、項目操作、承銷發行及後續督導等方面進行全程風險管控。同時,加強對投行從業人員的合規培訓,樹立全面風險意識,提高團隊的專業素養。

喻剛表示,券商將從“大包乾”的無序化競爭走向規範發展,首先要加強內控管理,真正落實業務隔離、質量控制、合規和風控管理,建立全業務流程的風險識別體系。同時,需要認清形勢,順應政策導向,聚焦去槓桿、扶貧減貧、綠色生態、科技創新和新興經濟等業務機遇。

本文源自中國證券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