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虎牢之戰:秦王李世民之天下英雄莫能擋

仁壽四年(公元604年),楊廣正式即位,改元大業,這就是史上頻繁發動戰爭,西征吐谷渾、三徵高句麗,修運河、建東都,濫用民力、窮奢極欲,引發全國範圍農民起義,而天下大亂導致隋朝崩潰覆亡的隋煬帝。

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虎牢之戰:秦王李世民之天下英雄莫能擋

隋煬帝楊廣

據《貞觀政要》記載,唐太宗李世民曾評價隋煬帝楊廣:"隋煬帝承文帝餘業,海內殷阜,若能常處關中,豈有傾敗?遂不顧百姓,行幸無期,徑往江都,不納董純、崔象等諫諍,身戮國滅,為天下笑。""隋煬帝纂祚之初,天下強盛,棄德窮兵,以取顛覆。頡利近者足為疆大,意既盈滿,禍亂斯及,喪其大業,為臣於朕。葉護可汗亦大強盛,自恃富貴,通使求婚,失道怙亂,奄至破滅。"

隋無德而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在群雄並起、雲譎波詭的局勢間,鎮守太原兵多將廣的唐公李淵,亦抓住時機、佔據地利、結交豪傑、招降納叛欲問鼎天下。公元617年,李淵趁楊廣遠在江都(今揚州)、群雄並起之際,起兵造反,奪取長安,立楊廣的孫子楊侑為帝,尊楊廣為太上皇。公元618年,隋煬帝楊廣於江都兵變中被叛軍所弒,隋恭帝楊侑被迫禪位於李淵,李淵即皇帝位,國號唐,建元武德,定都長安,是為唐高祖。立李建成為皇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與此同時,楊廣遇弒的消息傳到洛陽,洛陽群臣擁立楊廣之孫越王楊侗為帝,史稱皇泰主,大權盡落權臣王世充手中。

公元619年,王世充逼迫楊侗禪讓,建立鄭國,隋朝正式滅亡。

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虎牢之戰:秦王李世民之天下英雄莫能擋

隋末勢力圖

正所謂"大野龍方蜇,中原鹿正肥",其時鄭國王世充、河北竇建德等勢力虎視眈眈,皆欲逐鹿中原。

此不得不說其時之秦王李世民,他可謂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戰略家。其從十八歲統帥數萬大軍南征北戰起,攻無不勝,戰無不克,也由於其後為皇帝,治國才能傑出,後人往往津津樂道於"貞觀之治",而忘記他的赫赫武功。所以在《說唐》這類民間演義話本中,他被描寫成知人善任,但武功平平的儒將形象,時時需要手下武將護於左右,而這才有了程咬金月下趕秦王,秦叔寶抱病戰尉遲,單雄信割袍斷義,尉遲恭御苑護主等膾炙人口的段子。實際據載,李世民不僅善於統御軍隊,其也是武藝不俗。北征劉武周時,他只帶了一名隨從甲士到戰場旁小山觀察敵營,不料被數百敵軍圍住。他上馬便跑,卻被敵方騎兵緊追不捨,此時李世民突然勒馬轉身,大喝一聲衝了過來,在眾人驚愕之際,拉弓便射,領頭的武將措手不及,應弦落馬,又刷、刷、刷幾箭射倒數人。餘眾見頭領被射殺,秦王勇不可當,皆慌忙退去。此其勇猛可見一斑。

觀李世民在戰場上的表現,其"英姿蓋世,武定四方"。他不僅是卓越的軍事指揮家,也是血氣方剛的將領,常常在戰場上做出一些驚人之舉。在和劉武周的大將宋金剛交戰時,手下武將紛紛主張速戰,他冷靜的分析道:"宋金剛孤軍深入,糧草不足,然兵精將猛,銳不可當,速戰速決對其有利。我軍應當閉營養銳,耗其鋒芒,待其糧盡,自當遁走,到時我軍趁機追擊,可保全勝。"在耐心等待了三個月之後,宋金剛果然撤退,李世民立即傾巢出擊,一晝夜行二百餘里,戰數十合,大敗宋金剛,其手下猛將尉遲敬德降唐。追擊到高壁嶺時,由於推進速度過快,輜重和糧草都已經被甩下很遠。謀士劉宏基拉住李世民的馬苦苦勸諫道:"大王破賊,逐北至此,功已足矣。如此追擊不已,不愛身乎?且士卒飢疲,宜在此稍歇,待兵糧畢集,然後再追,為時不晚。"李世民並不下馬,正色答道:"宋金剛計窮潰走,軍心沮喪,正當一舉殲滅。功難成而易敗,機難得而易失。若有片刻滯留,使之稍有喘息,不可復攻矣。吾竭忠殉國,豈顧身乎!"於是率領數千精銳騎兵繼續猛追,把主力部隊完全甩在後面。連續兩天不吃飯,三天不卸甲,狂奔數百里,終於在今天山西中部的介休捕捉到宋金剛的主力,一日之內連續突破宋金剛八道防線,殺敵上萬。第二天又擊破第九道防線,殺敵三千。宋金剛一輩子沒見過這麼不要命的人,殺得他叫天天不應,喊地地不靈。當他準備組織第十道防線的時候,士氣完全崩潰,部下拒絕聽命,四散逃跑。宋金剛與百餘騎兵逃往突厥,後被突厥抓住腰斬。

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虎牢之戰:秦王李世民之天下英雄莫能擋

唐太宗李世民

當李世民戰勝宋金剛後,至被劉武周圍困已久的孤城張難堡時,守將樊伯通、張德政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為探子剛剛回來報告劉武周已把唐軍趕出了山西,他二人已經準備以死盡忠,沒想到第二天秦王就親率大軍兵臨山西中部的張難堡,簡直是神兵天降。樊、張二人高興得竟然忘了君臣之禮,象小孩子一樣又哭又叫,李世民已經累得連話也不想說,只看著他們表演。直到左右告訴二人秦王已經兩天沒有進食了,他們才如夢初醒,連忙請罪,伺服秦王進食、洗浴、休息。

收復山西后,李世民又馬不停蹄的揮師南下,準備一舉消滅王世充。

兵圍洛陽欲滅王世充

二月初,唐軍步兵、騎兵共五萬,已兵臨洛陽城下,鄭軍出城迎擊,雙方在位於洛陽城西北面的青城宮展開了一場大戰。王世充採用了他消滅李密的突襲戰術,待唐軍剛剛抵達青城宮、立足未穩,就發起猛攻。不過這一次他的對手顯然比李密高明許多,李世民尚未紮營,就已經先把防線佈置好了。王世充突襲未果,雙方展開正面交鋒。李世民為了打破僵持不下的局面,親率數十騎兵從側翼衝入敵陣,望打亂敵人陣腳。這種戰術曾在徵西北薛仁杲時發揮過奇效。不過王世充的軍事才能非薛仁杲可比,況且他自己就用這招來對付過李密,豈能吃虧?李世民奇襲不成,反而使自己身陷險境,此時坐騎"颯露紫"被流箭射前胸而死,敵軍見秦王落馬,一轟而上欲生擒。李世民副將丘行恭趕緊拍馬來救,射死離秦王最近的幾人,把坐騎讓給秦王,自己持長刀步戰,好不容易才衝出重圍。這樣,雙方的計謀都未能得逞,只能硬碰硬。

此時比拼的已不再是戰術,而是在比雙方軍隊的實力和各自的統御水平高低,因在持續的混戰中,陣形能否保持良好,兵士能否不惜死戰,各因素已導致此戰的走向。

李世民遭遇到了他身平最險惡的一場戰鬥。唐軍四次把鄭軍衝散,但王世充硬是率領眾將四次把隊伍迅速整合,迎頭再戰。這是李世民也不得不佩服的,他深知王世充手下的軍隊有一半是收降李密的農民起義軍,整合軍隊的時間不到一年,竟能經得住自己久經戰陣、訓練多時的唐軍反覆衝殺,著實不易。戰鬥從早晨一直持續到下午,鄭軍才開始漸現疲態,無法抵抗唐軍的衝擊。王世充只得下令退守洛陽,李世民本待敵軍退卻,立即象他在西北掃蕩薛仁杲一樣,趁勢攻入洛陽。但鄭軍雖然敗退,但陣腳不亂,唐軍欲攻卻無懈可擊。洛陽為隋朝東都,城牆堅固,防禦嚴密,李世民強攻不下,於是將洛陽團團圍住,再派兵清掃了洛陽外圍據點。

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虎牢之戰:秦王李世民之天下英雄莫能擋

洛陽被圍困幾個月後,如歷史上無數次圍城一樣,糧源斷絕,饑荒蔓延,家家皆有餓死之人,路邊盡是倒斃之屍,先吃死人,後吃活人,甚至易子而食,可嘆王都洛陽竟成了餓殍鬼城般的人間慘象,在歷次改朝換代的戰亂中,如這般景象已多的無可估量。我們讚歎李世民的赫赫戰功,但有些事情也實是無可迴避。

至圍城八個月後,洛陽城中三萬戶人家已經降至三千戶,真似十室九空、十不存一。此時,王世充仍在頑強的抵抗,這大大出乎李世民的意料,也更加膺服王世充之能。已經餓殍遍地,還沒有出現大規模的出城投降,沒有出現城內暴動,這樣的人才不論治國治軍,都是一流的。唐軍現在也疲憊不堪,人心厭戰,不斷髮生軍士甚至大將逃亡之事,以李世民的統帥才能竟然發生這樣的事情,可見情況之嚴重。李世民不得已頒下強硬軍令:"敢言班師者斬!"以穩定軍心。

就在此時,糟糕的情況出現。夏王竇建德率十萬大軍來援王世充。

竇建德出兵十萬援鄭

實際上,李世民兵出函谷攻洛陽時,王世充就曾請竇建德出兵相助,但被竇建德以抽不開身為由而拒絕出兵。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道理竇建德當然明白。此前,竇建德的中書舍人劉斌曾分析:"現在唐國佔據關中,鄭國佔據河南,我們佔據河北,這是鼎足三立相互對峙的局勢。聽說唐用全部兵力攻打王世充,連頭連尾兩年時間,鄭的形勢一天比一天緊急,而唐的圍攻毫不放鬆。唐的兵力強、鄭的兵力弱,發展趨勢必然是打敗王世充,王世充被打敗,那麼我們就有唇亡齒寒的憂慮。為您著想,不如援救王世充,王世充在裡邊抵禦,我們在外邊進攻,打敗唐軍是一定的了。如果打走了唐軍保全了王世充,這是長期保持鼎足三分局面的戰略。如果唐軍被打敗後,王世充也可打敗,那麼就乘機消滅他,集中我們和王世充的兵力,乘著唐軍戰敗的時機,直向西打,長安就能到手,這是平定天下的基礎。"

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虎牢之戰:秦王李世民之天下英雄莫能擋

戰爭一開始就出兵,和士氣正盛的唐軍交戰,不論勝負,必然損失慘重,就算贏了,也不見得能從王世充處討得利益。故不妨先坐山觀虎鬥,等到洛陽的人都快餓死,唐軍銳氣也已盡失、疲憊不堪之際,已經掃平徐、孟而無後顧之憂,再挾勝之師滅其雙方。竇建德的算盤是在唐軍最弱的時候逼迫其和自己進行一場戰略性的決戰,一舉殲滅唐軍主力,順便吞併已經殘敗不堪的王世充,一石二鳥,趁勢一統天下。

此戰略可謂之正確,也正是任何戰略家處於竇建德此時位置,所能做出的正確選擇。局勢的發展不僅完全符合竇建德的預料,而且還有一個意想不到的好消息:北方的突厥趁機南下,蠶食李唐的地盤,使得圍洛唐軍不可能得到任何支援。從士氣上看,竇建德新破孟海公,氣勢正盛。從實力來看,自古以來河北多好漢,'天下精兵盡在趙代',夏軍的戰鬥力當強於王世充的洛陽軍,如劉黑闥的戰鬥力就可知曉。事實上夏軍和李唐曾多次交手,都是勝多負少,當然,沒有和李世民指揮的唐軍最精銳的主力交手,但此也不失為一方雄師,並不是沒見過世面,沒打過硬仗的。對於洛陽攻堅戰中疲憊不堪的三萬多唐軍來說,竇建德十萬大軍的到來的確讓人震怖。

秦王思奇策而欲破敵

竇建德出兵的消息傳到唐營,李世民立即在青城宮召開緊急軍議。其時含屈突通等名將在內的大多數唐軍將領認為王世充憑守堅城,難以猝拔,竇建德挾勝而來,鋒銳氣盛;而唐軍腹背受敵,主張暫先退保新安以避敵鋒。唯有郭孝恪、記室薛收提出了不同意見:"王世充部下都是江淮精銳,能征善戰,只因缺了糧餉,所以困守孤城,坐以待斃。若夏軍與之會合,輸糧相濟,其勢益強,則統一大業,遙遙無期。今王世充將敗,竇建德又來,看來是天命要讓二人雙雙敗亡於此。機不可失,今請分兵繼續困住洛陽,大王親率驍銳,先據虎牢,以逸待勞,定可破滅建德,建德既破,洛陽自克,不出旬月,兩賊俱縛。"

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虎牢之戰:秦王李世民之天下英雄莫能擋

其時,李世民圍洛打援之計已決,召軍議聽取眾將意見,只是等人說出此策而已。因此薛收一說,其馬上表示了贊成。屈突通等人後出來反對,李世民既然已經表明態度,也就不等諸將開口,自己便先解惑:"王世充兵疲糧盡,上下離心,不必強攻,可以坐克。竇建德新破孟海公,士氣雖高,但驕傲疲憊。我軍據守虎牢,易守難攻。竇建德若冒險爭鋒,取之甚易。若狐疑不戰,再過數月,我軍攻陷洛陽,然後合兵一處,可以輕取建德。若不如此,待夏軍入虎牢,兩賊併力,其勢必強,害莫大焉。吾計決矣!"

屈突通等人還想再爭辯,李世民已下定決心不許再言。隨後,李世民命由屈突通等人輔助齊王李元吉圍困東都,自率三千五百名驍勇向東赴虎牢。也就是說,他要用這三千五百人面對竇建德的十萬大軍。這也許是人類戰爭史上兵力最為懸殊的戰略決戰。

在李世民率軍進虎牢的同時,王世充登上城樓,看見煙塵滾滾,一溜兵馬向東而去,竟不敢派兵阻攔,他知道這是唐軍去迎戰竇建德了。他也猜到,李世民必然選擇在虎牢關迎擊夏軍。此時的王世充心思自己的命運,已經完全掌握在別人手中,聽天由命般的等待,對王世充這樣的梟雄來講,是不可忍受的。不過當他得知李世民只帶了三千五百人前往虎牢關時,一顆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其自認為三千五百人是守不住虎牢關的,他自覺得應該安全了。

率三千餘騎急赴虎牢以阻敵

由於夏軍推進速度極快,李世民不吃不睡、馬不停蹄,日夜兼程經河陽、過鞏縣,於二十五日下午到達虎牢關時,竇建德已經離虎牢關不足三十里,如果夏軍佔領虎牢關,從虎牢到洛陽無險可守,唐軍就只能從洛陽撤軍了。

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虎牢之戰:秦王李世民之天下英雄莫能擋

為了遏制夏軍高速推進的勢頭,李世民於二十六日就率帶領五百驍騎,出虎牢,到城東二十多里處,觀察竇建德的營地。沿路分別留下隨行的騎兵,讓李勣、程知節、秦叔寶分別統領,埋伏在路旁,只帶四名騎兵和他一起前去。李世民對尉遲敬德說:"我拿著弓箭,你手握長槍跟著我,就是來一百萬人又能拿我們怎麼樣?"離竇建德營地三里處,李世民等與竇建德的遊兵相遇,夏軍遊兵見李世民盔甲閃亮、英姿卓越,其想不到是秦王,只以為他們是偵察敵情的斥候,正在納悶間,聞李世民大喊:"我乃秦王也!"說罷,一箭過去,射殺一員敵將。

夏軍遊兵驚逃回營中報信,"秦王"二字果然魅力不凡,從夏軍大營裡殺出騎兵五六千人,跟隨李世民的人都嚇得變了臉色。李世民說道:"你們先走,我和敬德殿後。"於是勒住韁繩慢行,追兵快趕上了就拉弓放箭,每射一箭都殺死一人。追兵懼怕便停止了追擊,停一會兒又重新追趕,如此反覆,每次追趕上必定有人被殺死,李世民先後射殺了幾個人,尉遲敬德殺死十幾人,追兵不敢再進逼。李世民再有意徘徊或稍稍後退引誘追兵到埋伏圈內,秦叔寶、程咬金率領伏兵從側翼奮力衝殺,大破敵軍,斬首三百餘,活捉夏軍大將殷秋、石瓚。

這一戰,可謂成果輝煌,但卻也可以看出李世民的處境困難。當時自己頂住壓力出兵虎牢,如若不勝,局面將會相當被動。其時士卒疲憊,幾乎無人相信區區數千兵馬能夠力敵竇建德十萬大軍。加上年輕好勝,李世民肩上的壓力之重可想而知,所以只能使出這拼命似的戰術,其孤身誘敵,望以傳奇般的勝利來鼓舞軍心。虧無意外,要是此又被射落下馬之類,不但成不了英雄,還要落個千秋笑柄。當然,他被幾千人追趕,還能回馬放箭,且箭無虛發,其箭術之精、膽略之高,遠非尋常將領能比,靠的也不僅僅是運氣。

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虎牢之戰:秦王李世民之天下英雄莫能擋

隨後,李世民修書於竇建德,其語氣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河北、山東,一直就為我所有,卻被閣下所奪,還將我皇姑皇妹虜走。但看在你已經恭恭敬敬的把她們送回來的份上,也就不跟你計較了。王世充曾和閣下聯合與我大唐為敵,後來又跟你翻臉爭地,可見其反覆無常。現在洛陽危在旦夕,又用一些花言巧語來向你求助。可笑閣下竟然真的興師動眾,耗費千金之資、糧草無數,來救這樣的卑鄙小人,是不是有點不太明智?我今天本來想親自到閣下大營說明情況,卻不料您竟用幾千鐵騎歡迎我,有失待客之道。更沒想到,貴軍竟然一觸即潰,真是令人遺憾之至。依我之見,憑閣下這點實力,還是趁早帶兵回家,方為上策,不然到時候身死他鄉、魂歸故里,怕是要追悔莫及了。" 這封信的目的,看似激將,實則疑將。李世民素知竇建德為人寬厚,冷靜有餘而果斷不足。這種一看就是想激怒對方的語氣,反而讓竇建德狐疑不定,遲遲不敢進兵,為唐軍贏得了寶貴的歇息時機。

破敵策而設奇計以對

是以唐夏兩軍在虎牢關對峙了足足一個月。其間,李世民變著法子騷擾夏軍,每次都是小勝而歸。又派王君郭襲擊夏軍糧道,俘獲大將張青特。眼看夏軍士氣漸衰,人心思歸,進而不獲,退又不甘,難以持久。

此時,謀士凌敬向竇建德建議,北渡黃河,甩開唐軍主力,進攻山西。唐軍密探報於李世民此消息,其大為震駭。唐軍主力盡在洛陽,山西空虛,夏軍必可勢如破竹。佔領山西,就可以直接威脅唐的根據地關中。到時唐軍將不得不放棄洛陽,回師救援,若王世充率軍追擊,和竇建德南北夾攻,關中危矣。幸好王世充的說客苦苦哀求,說洛陽危在旦夕,等不到夏王您掃平山西的那一天了。說得竇建德十分猶豫。不過如果虎牢關再遲遲不下,說不定竇會改變主意。李世民決定,不能讓竇改變主意而進攻山西,只能孤注一擲主動尋求夏軍決戰。

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虎牢之戰:秦王李世民之天下英雄莫能擋

至此,唐軍的任務已不在於三千五百人守虎牢,而要三千五百人的唐軍怎麼去消滅十萬的夏軍,重點是能否引誘夏軍傾巢而決戰。此時,唐軍密探送來緊急軍情:"竇建德計劃趁唐軍糧草不足,到黃河北岸牧草肥美之地放馬,準備襲擊虎牢。"這個情報真是久旱逢甘露,李世民聽罷大喜,立即定下牧馬之計。

五月一日,李世民將戰馬千餘匹,於黃河邊放牧以引誘竇建德。竇建德聞訊大喜,第二天即拔寨起兵傾巢而出,從板渚出牛口列戰陣,隔著一條汜水便可看見虎牢關。試想十萬大軍,何等壯觀,軍陣相接,綿延二十里。從虎牢關上遠遠望去,便如黃河暴漲、大江橫流、滿山遍野似一望無際。眾將領見夏軍聲勢浩大,都不免有些驚慌,唯獨李世民對諸將道:"賊自起山東,未嘗遇過強敵。逼城下寨,是有輕我之心。佈陣時聲音大而雜亂,顯然缺乏紀律。我按甲不出,彼勇氣自衰。時間一長,士氣消退,我軍蓄勢而發,無不克者。我與諸將打賭,不過中午,必破之矣!"眾人半信半疑。

三千餘騎破十萬夏軍於汜水

竇建德見唐軍不出,輕敵之心更甚,只派三百騎兵涉過汜水挑釁,在離唐營一里時止。其時戰馬還未全部運回虎牢,李世民故意與他拖延時間,派王君廓帶領兩百騎兵手持長槊出戰,相互交戰,時進時退,不分勝負後各自返營。夏軍將領王琬騎著隋煬帝的青驄馬,鎧甲兵器皆光鮮,遠離陣前向眾人誇耀。李世民說:"他騎的真是匹好馬!"尉遲敬德請求去奪馬,李世民制止他說:"怎麼能為了一匹馬損失一員猛士呢?"尉遲敬德不聽,和高甑生、梁建方三人騎馬直衝入敵陣,活捉了王琬,牽著他的坐騎青驄馬奔回唐營,眾人沒有敢阻擋。李世民不由得大聲讚歎讓他去召回河以北的牧馬,等他返回才出戰。

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虎牢之戰:秦王李世民之天下英雄莫能擋

竇建德排列戰陣,從早晨到中午,士卒們已飢餓疲憊、陣型已散,都坐下爭著喝水歇息,其遲疑著欲撤退。見此情形,李世民命令宇文士及帶三百騎兵經過竇建德軍陣西邊向南奔馳,告誡他:"敵人如果不動,你就帶兵返回,如果動了,就領兵東進。"宇文士及到竇建德陣前,敵陣果然動了,李世民大喊:"急擊勿遲!"此時黃河灘上的牧馬也已到達,於是下令全軍出擊,李世民率領輕騎先出發,大軍跟隨在後。唐軍雖然只有三千五百人,但如秦叔寶、程咬金等猛將就有數十,其餘也都是身經百戰的驍騎。唐軍於是分成八隊,向東涉過汜水,直撲敵陣。

偏偏此時竇建德正在召集朝臣議事,他壓根沒想到數量微弱的唐軍會主動出擊,只盤算著怎麼進攻,所以竟然將主帥大營設在離汜水不足五百米的地方。當聽到唐軍突然渡水來攻時,朝臣都跑向竇建德,竇建德連忙召騎兵抵禦唐軍。因朝臣阻隔騎兵過不去,一時間人流混雜,竇建德急命朝臣退下,進退之間,唐軍已至眼前。   

唐軍三千鐵騎踏入夏營一通好殺,竇建德已形勢窘迫,後撤靠東山坡。來援竇抗帶兵攻竇建德,交戰後形勢稍不利。李世民率領騎兵赴援,所向披靡。淮陽王李道玄挺身衝鋒陷陣,直衝出敵陣後方,又重新返回衝入陣中,幾番進出,身上聚集的箭像刺蝟毛一樣,勇氣仍然不減,放箭射人,都應聲倒地。李世民把自己備用的戰馬送給他,讓他跟隨自己,於是各軍大戰,戰場上塵土飛揚遮天蔽日。

正所謂兵敗如山倒,二十餘里的大營,防線被突破後,後面的夏軍也不知發生何事,只見敗兵潮水般的逃至眼前,喊殺聲震破天際,後面的夏軍想是敗了,也跟著轉身慌逃。有些跟竇建德征戰多年的老兵,經驗豐富,還想著列陣堅守。偏偏陣中還有剛剛收降的徐元朗、孟海公的三萬多人,無心戀戰。特別是孟海公舊部,自生以來只打過一仗,就是竇建德平孟海公時。皆以為打仗就是先逃跑後投降,故一見前軍敗逃,馬上奪路狂奔,擋都擋不住,敵人還沒看見,先把自家營壘陣型衝個七零八落。這一下真是黃河決堤,一潰千里,夏軍兵馬自相踐踏,死傷不計其數。

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虎牢之戰:秦王李世民之天下英雄莫能擋

李世民率領史大奈、程知節、秦叔寶、宇文歆等人將旌旗捲起,衝入敵陣,從陣後而出,打開唐軍旗幟,竇建德的士兵回頭看見唐旗在陣後飄揚,迅速崩潰,唐軍追出三十里,殺了三千多人。夏王竇建德見勢不妙,想趁亂逃跑,途中被長槍刺中,逃竄到牛口渚躲避。但此時無論如何東竄西竄,總有兩騎窮追不捨。原來他那身寶甲實在耀眼,被唐軍車騎將軍白士讓、楊武威二人看見,知道肯定是重要人物,想抓了領賞。想當年曹阿慲割須棄袍,何等英明果斷,漢高祖被項羽追殺,連親兒子都要推下車去減輕重量,竇建德卻連身寶甲都不捨。跑到汜水和黃河匯合的牛口渚,再也無路可跑,想起以前軍中流傳的歌謠"豆入牛口,勢不得久",心裡登生絕望之心。猶豫間,楊武威拍馬趕到,抬手就是一槊,刺在馬腿上。竇建德一個不穩,跌落下來。眼見白士讓跟著舉槊刺來,慌忙喊道:"莫殺我,我乃夏王。如若相救,富貴與共。"二人聽得心花怒放,連忙綁了回營。

李世民正檢點敵囚,白士讓和楊武威搶著上帳獻功,報稱拿住了竇建德。李世民大喜,即令將其推入。李世民也不在意,冷笑道:"我自討伐王世充,與你何干?越境前來,犯我兵鋒,今日何如?"竇建德心灰意冷,羞愧難當,哪裡還經得住這一番冷嘲熱諷,只得低頭答道:"今不自來,恐煩遠取。"聽得李世民忍不住一樂,本想好好羞辱他一番,見他如此沮喪,反倒沒了心情,揮手令其押下。前西晉八王之亂後,漢趙帝國的劉聰抓住西晉最後一個皇帝,問道:"司馬家個個貴為王侯,卻為何如此自相殘殺,失了天下?"司馬某答道:"司馬家的知道姓劉的要做天子,不敢勞您動手,所以先行了斷。"相當慘痛,與竇建德的回答有異曲同工之妙。竇建德至此說出這樣沒出息的話來,真是既可笑又可悲。

此戰,李世民以絕對劣勢兵力而獲得全勝,殺敵萬餘人,獲得俘虜五萬餘人,擒獲敵軍主帥,可謂完美。現就五萬俘虜的問題,因唐軍兵力太少,不要說消化,連看管都困難。在古代戰爭中,降軍數目過多、難以消化時,一般都難逃被屠殺的命運。因為如果釋放,就等於給敵方保留了一支有威脅的有生力量。秦趙長平之戰,秦軍以六十萬俘獲趙軍四十萬,秦末農民戰爭,項羽以六萬俘獲秦軍三萬,都是全部坑殺。甚至到了近代,拿破崙遠征埃及時,以兩萬兵降四千卒,也是無法處理,只得全部槍殺。但這一次降卒實在太多,要想一次殺完都不可能,如果分批進行,一著不慎,就會引起暴動。無奈之下,李世民只得將他們就地遣散,這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後來竇建德部將劉黑闥起兵,確實有不少人又重新聚集,繼續和唐軍作戰。但此時五萬俘兵,只能釋放。

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虎牢之戰:秦王李世民之天下英雄莫能擋

王世充請降而平天下

處理完降卒後,李世民立即押著竇建德回抵洛陽。時王世充的將領王德仁,放棄舊洛陽城逃跑,而副將趙季卿欲以城降唐。李世民押解著竇建德、王琬、長孫安世、郭士衡等人到洛陽城下,用鞭指著囚車,仰呼城上道:"王世充!你識囚車內何人?"王世充正在城樓逐向下一瞧,果然囚車裡悶坐一人,心理頓時涼了半截,只得壯著膽子問道:"囚車內是否夏王?"竇建德道:"不必多說,我前來助你,今先作囚徒,實害我不淺。"說完竟然哽咽起來,王世充流著淚和竇建德接話。於是李世民讓被俘的長孫安世等人進城敘說失敗的情況。王世充召集諸將商議突圍,準備南奔襄陽,眾將領都說:"我們依賴的是夏王竇建德,如今夏王已被俘,現今如是突圍,最終也無法成功。"眾人謂之,其如今唯有開城投降。於是便身穿白衣帶領鄭國的太子、百官及二千多人到軍營門前投降。李世民按禮節接受投降,王世充俯下身汗流浹背。

虎牢關之役,時年李世民只二十四歲。

李世民將智謀、勇猛、耐心、果斷等各發揮到了極至,以數千騎兵破十萬強敵,一戰而擒兩王,威震天下,時天下英雄再無人能擋。成吉思汗曾言:"欲安邦定國者,必悉唐宗兵法。" 

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虎牢之戰:秦王李世民之天下英雄莫能擋

大唐秦王李世民十八歲起兵反隋,二十四歲平天下,二十九歲登基稱帝,後常以亡隋為戒,注意自身而剋制慾望,囑咐臣下莫恐上不悅而停止進諫,勵精圖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從諫如流,整飭吏治;經濟上,薄賦尚儉,為政謹慎;亦致力復興文教,令隋末動盪之局得以穩定下來。

在軍事上,李世民先後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紇、高昌、焉耆、龜茲、吐谷渾等,由是唐朝聲威遠播,四方賓服。奠下了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年間大唐盛世的基礎,史稱“貞觀之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