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 尊醫氛圍再“濃”一點,醫患關係再“和”一點

尊醫氛圍再“濃”一點,醫患關係再“和”一點

圖說:今年8月19日是收個“中國醫師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016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強調,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國務院2017年正式批覆,同意自2018年起,將每年8月19日設立為“中國醫師節”,這是繼護士節、教師節、記者節之後,我國設立的第四個行業性節日。下週日,全國醫師將迎來首個屬於他們的節日。

近年來,人民群眾對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長,醫生肩負的壓力和責任越來越大,醫生的工作環境如何?醫患關係有無改善?他們對節日有什麼話要說?

當個醫生好辛苦

截至去年底,我國有執業醫師360萬,鄉村醫師198萬,總數達498萬,已成為世界上醫生數量最多的國家。去年的一項《中國醫生生存現狀調研報告》顯示,我國醫生的日常工作強度遠超於日常所見。報告說,超50%受訪醫生表示自己平均每週工作在60小時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超八成受訪醫生有睡眠問題,尤其是熬夜和失眠。“睡個好覺”是很多醫生的心聲。工作時間不規律也導致了醫生沒有固定的三餐時間,有的時候剛剛準備吃飯,就來了患者,只能先趕去救治。僅16.6%的醫生認為自己可以規律飲食。

上世紀80年代,有一部電影《人到中年》,講的是一名眼科醫生陸文婷被繁重的工作壓垮,最終發作急性心梗。陸文婷的女兒生病,她卻直到看完病人才趕到託兒所。如今,越來越多的醫生成為陸文婷的翻版。

尊醫氛圍再“濃”一點,醫患關係再“和”一點

圖說:長征醫院肖建如教授正在為患者診斷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劉歆攝

肖建如,海軍軍醫大學長征醫院骨科醫院院長、解放軍骨科研究所所長,也是剛結束公示的第四屆“上海市十佳醫生”。長征醫院擁有國內第一家以脊柱腫瘤為專業特色的臨床科室,也是亞洲最大的脊柱腫瘤外科治療中心。對肖建如來說,這也意味著更多的病人、更難的手術、更重的責任。

肖建如總是醫院最晚下班的,每次看門診,到下班時間,門外還是擠滿了全國各地的病家。“病人克服各種困難來看病,住宿吃飯都成問題,作為醫生,總希望為他們節省開支,順利看上病。”肖建如說,懷著對病人的同情心,他很難說“不”,只能無限給自己加“壓”。

有妙手更有仁心

眾所周知,脊柱腫瘤的外科治療難度高,稍有不慎患者就有癱瘓甚至死亡風險。也正因此,脊柱腫瘤手術堪比“奧數”題,肖建如便是出色的解題人。他說,一上臺做手術,便沒有了時間概念,最長的手術甚至要做12個小時,這種強度並非一般人所能承受。他說,當初選擇成為脊柱腫瘤領域的開拓者,現在更要成為攻堅克難的奮鬥者。

10多年前,肖建如接診一個10多歲的女孩,罹患胸椎腫瘤,父母推著輪椅進來,祈求他想想辦法。肖建如成功為她切除了腫瘤,也改變了她全家的命運。術後這些年,他得知女孩考上大學了、出國了、在常春藤名校讀研了,“看到病人痊癒後積極生活,便是作為醫生最大的成就感。”脊柱腫瘤治療費用較高,很多貧困患者因經濟原因不得不中斷治療,令他十分痛心。目前,他正在著手準備打造慈善基金,不讓貧困患者抱憾而去。

尊醫氛圍再“濃”一點,醫患關係再“和”一點

第11屆中國醫師獎將於8月19日在北京宣佈並表彰。上海推薦的三位候選人之一龔利,是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推拿科主任醫師。他在繼承丁氏推拿流派手法基礎上創立發展“坐位調膝法”,治療膝骨關節炎臨床效果顯著,為數以萬計的膝骨關節炎患者帶去了恢復步行能力的希望。

工作之餘,龔利最大的理想就是普及膝關節相關保健知識,願所有人都能瞭解自己的膝蓋,擁有健康的膝蓋。2007年,他開始探索在社區開展膝關節健康篩查、健康知識講座、推廣“健康行走計劃”。“剛開始還被居民或社區工作人員認為是‘買藥的’。”事實上,龔利個人並沒有實際利益,還經常想辦法籌錢為家庭困難的患者提供治療機會。一項純公益活動堅持11年之久,靠什麼來支撐?龔利說,“每個人都有父母,每個人也都有老去的時候,希望老年人能夠早一點知道相關知識,早一點關愛自己的膝蓋,能擁有高質量的晚年生活。”

醫者恩情永難忘

醫學在不斷髮展壯大,此過程中湧現出一批批標杆,留下了救死扶傷的美談和醫患互信的真情。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副院長張長青教授講述了一個令他難忘的故事。

上世紀80年代,“鋼鐵戰士”劉琦為救戰友的孩子被燒成特等殘疾,左腿變形,輪椅一坐就是30年。2011年,他找到當時的市六醫院骨科主任張長青。張長青發現,劉琦腿部皮膚面目全非,失去了肌肉組織,左腳掌彎曲變形,但關節結構尚好,也許可以一試,讓劉琦重新站起來。

手術難度超乎想象,經驗豐富的張長青在兩個方案中選了一個,先將左腿“拉直”,再恢復足弓。兩期手術後,劉琦彎曲30年的左腿終於伸直了。幾個月後,他下地行走。張長青回憶道,自己對手術有一定的把握,劉琦對醫護人員也十分信任,“我這條腿已經廢了30年,治不好也沒關係。”術後,劉琦還寫下一副對聯,“遭不幸,單腿獨立三十載;遇救星,兩足暢行下半生。”至今仍貼在張長青的辦公室。

後來,劉琦致信上海市委領導:“非常感謝給了我第二次生命的白衣天使們……我建議在全市開展評選‘十佳’好醫生、好護士等活動,讓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作為一名‘白衣天使’的辛苦和不容易。”他的提議立即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積極回應。恢復評選後,張長青毫無意外地當選了那一屆的上海市十佳醫生。

尊醫氛圍再“濃”一點,醫患關係再“和”一點

圖為8月12日新民晚報相關版面

和諧醫患新起點

上海衛生計生系統20餘萬醫務人員守護全市2500萬人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危,為“健康上海”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在上海落實分級診療的過程中,作為“社區居民的健康守門人”,全科醫生讓醫患聯繫更加緊密,醫療秩序更加規範,成為和諧醫患不可或缺的一環。

黃浦區打浦橋街道社區衛生中心主任周峰告訴記者,目前,家庭醫生提供的 “長處方”、“延伸處方”、藥品快遞、疾病篩查、健康宣傳等服務,都有助於對患者疾病的預防和控制,方便了患者的就醫過程。家庭醫生與病人通過長期固定的就醫習慣,培養其充分的信任。如遇確需轉診上級醫院的病人,家庭醫生可以在病人和上級醫院專家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樑。幾年來,中心培養了一大批居民“粉絲”,自發鼓動家人朋友去簽約。

在全民健康意識增強、醫療技術進步、社會老齡化等多方面背景下,醫生在社會活動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傳統的社會認知中,醫生無疑是一份體面的職業,然而,這份“體面”是否名副其實,還面臨著諸多考驗。上海市醫師協會會長、上海市醫學會會長徐建光認為,醫師職業的神聖,緣於生命的可貴;醫師責任的重大,源於使命的崇高。首個“中國醫師節”給全社會提供了一個機會,去重新認識和審視醫生這個群體。今年8月,上海市醫師協會和上海市醫學會首度攜手面向全社會共推“尊醫重衛、共享健康”氛圍,充分挖掘先進典型,促進醫患溝通。他也呼籲,通過節日的設定,讓全社會對醫生多一份理解關愛。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