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9 常熟,不俗

常熟,不俗

常熟,不俗。

虞山曲饮尚湖月,言子墓前千秋雪,剑阁朗朗书声悦,少府诗题寺无缺。在江南的深秀处,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小城。它半山入城,七溪通海,道启东南,文开吴会。它是虞山画派和虞山琴派的发源地,也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今天的它,既有白墙黛瓦、长街小巷的古朴幽深,也有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摩登繁华。它就是常熟,一个从容质朴、底蕴深厚、低调富足、集古典与现代于一身的江南小城。

常熟,不俗

常熟,不俗

常熟,不俗


常熟,不俗

提到常熟大家的第一反应是不陌生,甚至还觉得很熟悉。但再问常熟是哪个省的,常熟在哪里,并不知道。我想不止是常熟,那些和常熟一样,千千万万座塑造了我们面貌的小城,也都在渐渐地被淡忘。

言归正传,常熟是江苏省南部的一个小县城。在江南,被称为“鱼米之乡”的城市不少,但常熟恐怕是最能担得起这个名头的城市了。常熟地处长江边,境内河港交叉,又有浩渺大湖和开阔的平原,土地丰腴肥沃,物产丰富,自古至今都是优质大米的名产地。

常熟,不俗

常熟,不俗


常熟,不俗

网上很多人问“常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常熟?

常熟的县名最早始于南朝梁大同六年,当时的人们观察到,全县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即使有水旱也不能全部受灾。因为常熟境内河网密布,灌溉排泄都很方便,所以经常能夺得好收成。宋人杨备《咏常熟》诗中就有“岁岁丰收常熟田”

的说法,故尔得名“常熟”。

常熟,不俗

可以说,常熟的土地是“厚德载物”的楷模。明代常熟文献志中记载,常熟种植的水稻多达70余种,小麦的品种有20多个。另外,常熟河湖山林中的土特产也十分丰富,如果品中的“桂花栗子”、“水晶杨梅”和“白花水蜜桃”最为闻名。

常熟,不俗


常熟,不俗

虞山北麓兴福寺一带的栗树混栽于桂花树间,每到秋天,桂花喷香,栗子正熟,栗肉蕴含桂香,美味异常,因此叫“桂花栗子”。虞山南麓保岩一带所产的杨梅,果实滚圆,甘甜多汁,有的果大色红就叫“螳螂子”,有的色白晶莹,名“水晶杨梅”。任阳镇栽种的水蜜桃,早熟、果大、肉厚、味甜,远近闻名。

常熟,不俗

总之,常熟土地的丰厚无私,也带来了经济文化的富裕繁荣。早在北宋年间,常熟就以物产丰富、连年丰收而成为赋税大县。今天的常熟经济,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四名。

常熟,不俗


常熟,不俗

阜美的常熟给予世代生活于此地的常熟人,带来了不竭的福泽。常熟到底有多好吃,大概要住上一个月都吃不完的。无论是声名在外的炒浇面,还是驰名全国的蒸菜、叫花鸡,常熟的美食地位,不容忽视。

常熟,不俗

早上,一杯清茶配一碗炒浇面,是常熟人脑打开一天的方式。炒浇面的浇头可以做出多少种花样,不是太好统计,在厨师的快炒之下,很多食材都能完美地融合成一个浇头,其中用新鲜的松树蕈(菌类)做浇头是常熟烧浇面的招牌。

常熟,不俗


常熟的叫花鸡传说是乞丐发明的吃鸡法门,《射雕英雄传》里说得很清楚:“黄蓉用峨嵋钢刺剖了公鸡肚子,将内脏洗剥干净,却不拔毛,用水和了一团泥裹住鸡外,生火烤了起来。烤得一会,泥中透出甜香,待到湿泥干透,剥去于泥,鸡毛随泥而落,鸡肉白嫩,浓香扑鼻。”黄蓉凭借这道菜为郭靖骗得叫化祖宗洪七公的平生绝学——降龙十八掌,可说是天下最珍贵的菜了。

常熟,不俗

不过,传说归传说,1863年,常熟长华菜馆的名厨黄培璋挖掘出这道民间菜肴,加以改进并推出,叫化鸡得以正式列入菜谱。民国时,常熟老字号山景园与王四酒家继续改良调味方法和膛料种类,使叫化鸡终成常熟一大招牌。

常熟,不俗


常熟,不俗

膏沃的土地孕育出勤劳、智慧的常熟人,也培养绚丽多姿的常熟文化。常熟是历史上出书法家最多的地方,据《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统计,入选其中的常熟籍书法家就有近200人。

常熟,不俗

常熟,不俗

这可能与曾在此为官的“草圣”张旭有关。据说张旭因在任常熟县尉时,结识了一位擅书者才得于日臻精进,从而取得了极为突出的个人成就,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也为常熟开启了以书法陶冶素养的风气。至今城内还留有醉尉街、洗砚池等张旭学书的古迹与传说。

常熟,不俗

当年,黄公望在宦海的颠簸中弄得焦头烂额之后,回到了故乡常熟。从此背对朝廷,归向民间,归向山水,整日与农人樵夫为伍,流连于常熟的虞山尚湖之间,感受到了莫大的身心自由。他喜欢再夜间巡游山水,还常常抱着一翁酒上小船,然后划着船且吟且行。划累了,把浆收起,便喝酒,看山看水看星月,听鸟听鱼听波浪,至于人世的喧嚣,早已抛到天外。

常熟,不俗

此时,顺应自然、无为而为的道家思想,也深深影响了黄公望的艺术创造和表达。他把作画纯粹地当做了抒发情感、传递精神的工具,从此形成了荒寒冷峻的山水画风格,改变了自五代、宋以来注重写实的画风,使传统山水画进入了关注情感思想的另一个天地。

黄公望就这样开创了集“诗、书、画”相结合的文人绘画,把山水画推向了又一高峰,在中国画史上影响深远,成为“元四家”之首。他的同乡,王翚和吴历成为“清六家”中两员,开创并确立了“虞山画派”的地位。

常熟,不俗

王翚的画

这份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精神滋养,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常熟人。常熟自古人才辈出,早在春秋,里人言偃北学孔门,以文学著称,“道启东南”,后人尊为“南方夫子”。

科举时代,文章魁首,累世不绝。自唐至清,诞生了8名状元,进士438名。明末清初,钱谦益被称为“东南文宗”;两朝帝师翁同龢书法,被誉为“鲁公风骨”;清末民初的,赵石的篆刻,名满江左;沈石友的藏砚,蜚声东瀛;古今文苑著述也灿若群星。

常熟,不俗

常熟,不俗


常熟,不俗。今日的常熟,依旧是一个文化鼎盛的江南小城。城市各个地方的阅读空间如雨后春笋,越来越多的公益书房成为常熟人爱去的精神乐园。书香,犹如一股活水,滋润着这座古老又摩登的小城。

常熟,不俗

常熟,不俗

常熟图书馆馆藏总量达170万余册

常熟不仅是一座经济发展迅速人文景观丰富的城市,常熟也是一座充满诗意的宜居城市,慢节奏的小城生活,恬静惬意。隽永如琴的虞山成了市民日常运动健身的驿站。沙家浜、尚湖、南湖、昆承湖......这些生态公园,都是人们假期休闲的好去处。生活在小城,不用去很远,身边就是诗,就是景。

常熟,不俗

常熟,不俗

世上湖山,天下常熟。虞山福地,常来常熟。江南深秀处,山水盈盈间,常熟就在那里宁静着,美丽着,散发着古典又现代的魅力。眼下假期在即,正值秋高气爽,小城桂花飘香,我已经准备好了,一起去常熟呀!

常熟,不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