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王小波的文學時代,不僅僅只是那個“你好,李銀河”的柔情男子

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王小波

這個時代總有著關於王小波的傳說。很多人愛上他是因為他優美的文字,尤其是他經典的情話,讓無數的人仰慕,也有一些人因為他的筆下,描寫著真實的世界,有著屬於自己的特色。文以載道的時代裡,他做到了佼佼者。


王小波的文學時代,不僅僅只是那個“你好,李銀河”的柔情男子


同大多數時代裡的突出者的命運一樣,王小波也是生前鮮為人知,死後聲明遠播。自一九九四年四月十一日去世後,他的小說幾乎全部出版,評論、紀念文章大量湧現,出現了“王小波”熱的文化現象。當時許多熱對王小波狂熱的追隨,很多人對文學的熱愛也是因王小波而起,因為他的筆下世界真實無比,讓無數人看到了文學的魅力。


王小波的文學時代,不僅僅只是那個“你好,李銀河”的柔情男子


1、王小波其人

王小波 (1952年5月13日-1997年4月11日),北京人,作家。年輕時在雲南農場作過知青,插過隊,作過工人、老師。1978年至1982年在中國人民大學學習。1984年赴美。1988年獲匹茲堡大學碩士學位。後任教於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1992年後開始成為自由撰稿人。1997年4月11日因心臟病突發逝世於北京。這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必有命運,但這些經歷正為他的小說奠定了豐富的素材。


王小波的文學時代,不僅僅只是那個“你好,李銀河”的柔情男子


1977年,二十五歲的王小波與在《光明日報》做編輯的李銀河相識並戀愛。1980年1月21日,王小波和李銀河登記結婚,因為那時王小波28歲,正在大學讀二年級,學生有規定不準結婚,所以結婚是秘密的。而他和李銀河的愛情故事也成了他筆下的題材,他優美的情話讓人看到了這個知識分子溫暖的精神世界。

2、作品風格

他的“革命+戀愛”小說中,愛情,特別是性愛,不僅是日常化的慾望力旦,更被賦予了超凡脫俗的主體價值,進而成為”人性再啟蒙”的重大倫理支撐點。王小波的小說試驗了兩性交往遵循由“性”及“情”,由肉慾到愛情的昇華,達到性情交融、靈肉一致的美好境界。由其作品不難看出這樣的意向:“性”是最低綱領,“情”是最高綱領。用被人認為低俗的內容去詮釋內心世界的衝破束縛的限制。


王小波的文學時代,不僅僅只是那個“你好,李銀河”的柔情男子


王小波的《白銀時代》、《黑鐵時代》, 這些反烏托邦小說都凸顯出作家對國人生存狀態的關懷。張揚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以及人的自然本性的人本主義思想。王小波的文章中常常在做一種對比:中國的文化和歷史充滿了壓制科學,剷除知識的因素和氛圍,而近代西方科學憑藉“平等”和“自由”的支撐建立了“一種理性的權威”,自由獨立的資質和品格——“科學就是它自己,不在任何人的管轄之內”。王小波的筆下觸目皆是知識及知識分子被貶謫、被傷辱的歷史和現實記錄。“知識”如同荼毒生命的“壞疽”知識分子作為某種意義上的“帶菌者”,則淪為懷疑、敵視、懲戒的對象。


王小波的文學時代,不僅僅只是那個“你好,李銀河”的柔情男子


王小波在自己幾乎每一篇小說之中都有“王二“這樣一個敘述者,王二身上又灌注了作者王小波身上的某些特徵,這樣就會造成讀者對於王二和王小波的等價認同的一種閱讀狀態。他的小說由一個代有名字,訴說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看法,用文字來表達自己精神世界。


王小波的文學時代,不僅僅只是那個“你好,李銀河”的柔情男子


王小波對刑場、刑罰進行了如醉如痴的、歡笑的、別開生面的敘述。好像文學家都喜歡對死亡有著絕對的執念,“死亡”在他們看來是一個特別值得尊重的形式,對“死亡”的反思好像在文學家的眼中都被抬升了一個高度。

3、對於王小波的評價

作家哲夫評價他:“對於王小波的評價,一直以來都有兩種不同的極端。一部分人對他推崇備至,將他推高到一個不可思議的位置。而另一部分人覺得他的作品更像是痞子文學,有點兒嬉皮士的意思,一向被自命正統的人們所不喜歡。”確實,對於這種形式的文學,很多人喜歡,但也有不少人表示接受不了,有人因為直擊靈魂的文字迷上了他,但也有人因為描述的現實讓人對他不適,所以對於王小波的評價一直就是褒貶不一。


王小波的文學時代,不僅僅只是那個“你好,李銀河”的柔情男子


就好像現在的文學被打上了娛樂化的標籤,小說盡可能的通俗才會讓大家接受,很多故事根本沒有什麼意義,口水文章數不勝數,只是仍然有人緬懷王小波,因為他筆下的那個世界真實而又不失樂趣。可能王小波的時代再也不會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