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幫助農民更好發展“甜蜜”事業

帮助农民更好发展“甜蜜”事业

蜜蜂所團隊成員正在對蜂農進行蜜源植物溯源系統培訓。中國農業科學院供圖

帮助农民更好发展“甜蜜”事业

李建科(手持活框者)為蜂農指導中蜂養殖技術。中國農業科學院供圖

別看蜜蜂小,卻能挑大樑!

以“三區三州”為代表的深度貧困地區是脫貧攻堅中的硬骨頭。巧合的是,這些地區幾乎都是現有中蜂(中華蜜蜂,為我國獨有品種)適宜養殖地。如何發揮當地優勢,助力農民脫貧致富,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探索出了許多新路徑。

帶動蜂農科學養殖

蜜蜂不再亂飛,蜂群產蜜量從5公斤提高到10公斤

“李教授好!俺們蜜蜂的春季疫病怎樣防控?您能指導一下嗎?”2月16日一大早,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以下簡稱蜜蜂所)研究員李建科就接到來自陝西省寧陝縣一個養蜂合作社示範蜂場的電話。

疫情當下,儘管無法趕赴現場,李建科通過網絡為寧陝縣蜂農進行了6場遠程培訓,有近萬名蜂農參加。

寧陝縣是陝西南部的貧困縣,森林覆蓋率達90.2%,是南水北調的重要水源地和國家生態建設示範區。這裡擁有大量椴樹、漆樹、五倍子、板栗等優質蜜源植物,是中蜂的天然棲息地。據估算,載蜂量至少10萬箱,年產蜂蜜至少1000噸,產值過1億元。然而,在這個大山裡,還有3000多戶貧困戶。

以前當地養蜂靠天,蜂農想提高技術卻不知從何做起。2017年12月,時任蜜蜂所所長王加啟帶領專家團隊深入寧陝縣開展扶貧工作,確立了李建科作為對口寧陝幫扶聯繫人。從此以後,當地蜜蜂養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李建科團隊發現,大多數蜂農不會科學養蜂。他舉了好幾個例子:取蜜方式粗放,產品存在質量隱患。當地普遍採用煙燻驅趕蜜蜂,再將蜂巢從蜂桶取出,將帶有蜜蜂幼蟲的蜂巢弄碎,製作土蜂蜜,產品衛生標準和質量難以保證。技術不過關。蜂農不瞭解蜜蜂在缺蜜季節還要飼餵,導致一些蜂群被餓死。有的人還在冬天不該飼餵時依然喂稀糖水,蜜蜂興奮飛出,遭遇低溫而凍死;對蜜蜂重要病蟲害的診斷和防控知識欠缺,尤其對中蜂的“中囊症”束手無策。蜂蜜產量低。蜂農習慣於傳統的樹洞、牆洞養蜂方式,對先進的活框養蜂技術難以接受,土法取蜜效益低,每箱蜂年產蜂蜜僅5公斤左右。

為此,李建科開展現場培訓十餘次,向蜂農傳授了便於管理的活框取蜜養蜂方式,還教授了一系列養殖技巧。從此,蜂農的蜂不再亂飛了,蜂群也強大了,每箱蜂產蜜量從5公斤提高到10公斤,收入隨之提高。李教授被蜂農親切地稱為“蜂漢子”。

在這個團隊的指導下,當地一家養蜂專業合作社率先建立了標準化示範蜂場和蜂蜜加工廠,已發展社員263人,為70多戶貧困戶每戶無償提供5—8箱蜂群。合作社按照“園區+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經營模式,通過土地入股、產品回收、園區務工、技術入股共建養蜂扶貧示範基地,以及資金入股分紅等多渠道帶動貧困戶增收。

短短几年,當地養蜂專業合作社發展到18家,龍頭企業2家,蜂蜜加工線3條,蜂蜜銷售企業20餘家。全縣養蜂從2016年的1.4萬箱增加到目前的3.4萬箱,產業初具規模。全縣有516戶貧困戶養蜂7854箱,年產蜂蜜39.3噸,戶均增收4000元。寧陝縣因此被授予“蜂業提質工程示範縣”稱號。

激活扶貧良性循環

破解困擾當地幾十年的有毒蜜源難題,建立精準扶貧模式

2015年和2016年,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鶴峰縣和利川市發生食用蜂蜜中毒事件,恩施蜂蜜陷入全面滯銷,產業面臨崩潰危險。

關鍵時刻,蜜蜂所質檢中心常務副主任、國家蜂產業技術體系產品質量控制與安全評價崗位科學家李熠第一時間奔赴現場,深入山溝開展有毒蜜源植物的調查。

通過不懈攻關,李熠團隊探明瞭有毒蜜源植物的種類和危害成分,研製出了蜂蜜中雷公藤檢測系列產品。自2018年起,測試紙條在鶴峰縣蜂蜜生產和收購環節中推廣應用,只需要3—5分鐘即可判斷蜂蜜是否含毒,解決了困擾當地幾十年的難題。

在李熠團隊指導下,鶴峰縣國鑫家庭農場的喻明國建立了中蜂1528精準扶貧模式:即1戶貧困家庭,飼養5群中蜂,培植2畝淡季蜜源植物,當年收入不低於8000元。這個模式最重要的是可持續發展。和單純發蜂箱不同,蜂農學會科學養殖以後,進行擴繁育,主動將科學養蜂方式傳授給下一個蜂農,除了帶動他人致富,還能得到賣蜂和取蜜雙重收入。

中蜂1528精準扶貧模式逐漸推廣,越來越多的蜂農嚐到了甜頭,當地發展走向良性循環。夏秀珍是鶴峰縣太平鎮三岔口村的貧困戶,在2018年成立合作社,帶動本村10戶貧困戶按1528模式發展,當年自己的蜜蜂發展到了55群,10戶貧困戶當年收入達到8100元/戶。

做好“甜蜜”事業

抓住電商扶貧機遇,用好科技專家智力支持

甘肅省隴南市自然條件豐富優越,但交通相對不便,當地農民只靠賣農產品原材料賺取微薄收入,扶貧任務艱鉅。

國家優質蜂產品創新聯盟理事長、蜜蜂所原副所長楊永坤到隴南市掛職副市長後敏銳地意識到,在隴原大地發展電商扶貧是脫貧攻堅的“新動能”,必須緊緊抓住這個機遇。

藉著全市發展電商的東風,蜜蜂所專家指導當地蜂農在各大電商平臺上建立網店、微店,把特色、優質的土蜂蜜銷售至省內外城市。目前,各縣區養蜂農戶和合作社的土蜂蜜註冊網店、微店達300多家,在去年“雙11”期間,“小崔蜂蜜”日銷售額達3萬元,兩當狼牙蜜熱銷1萬多罐,成為當天的“搶手貨”。通過電商平臺,這些“養在深山人未識”的優質蜂產品真正走出了大山。

與此同時,蜜蜂所與隴南市政府積極合作,多名專家被聘為隴南市中蜂養殖技術顧問,幫助提升中蜂養殖量和蜂蜜品質。在這些科技專家的精心指導下,2019年隴南市中蜂養殖規模達到近40萬群,比2015年的8.7萬群翻兩番,產值達2.8億元,佔全市農民經濟收入的15%以上。如今,隴南市中蜂養殖量已經佔到甘肅省的62%。

在科技扶貧過程中,蜜蜂所的專家們也像勤勞的蜜蜂一樣,忙碌在偏遠的角落。一年四季做培訓、幫產業,許多專家不辭勞苦。有的驅車6個小時到達偏遠的鄉鎮,只為開展2個小時的現場培訓,一路顛簸、暈車是家常便飯;有的專家是過敏體質,被蜂蜇後多次被送進醫院……據統計,2015年以來,蜜蜂所共有60多名專家忙碌在脫貧攻堅第一線,累計開展技術培訓班108次,現場指導300餘次,培訓蜂農人次超過1.6萬,培訓骨幹技術人才450人,帶動3300戶農民實現脫貧。

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唐華俊說,蜂產業集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於一體,投資小、見效快,不佔耕地、不用糧食、環境友好,科技工作者將繼續不遺餘力,幫助更多農民發展“甜蜜”產業,助力脫貧攻堅,奔向全面小康。(記者 蔣建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