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為了照看子女的孩子,不得不背井離鄉,他們被稱為“老漂族” 記者走近這一群體,一探他們的“漂”生活

為了照看子女的孩子,不得不背井離鄉,他們被稱為“老漂族” 記者走近這一群體,一探他們的“漂”生活

在校門口等待孩子放學的老年人。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這是唐代詩人賀知章的名句,從前,人們大多是少年、青年離家,到老了就會葉落歸根返回故土。然而,在現在,有一個群體的生活軌跡卻與此相反。前半生,他們大多紮根故土,但是,到了本該安穩享老的年紀,卻為了照看子女的孩子,不得不背井離鄉,來到子女所在的城市。這個群體被稱為“老漂族”。

這些老漂族的身影,不光存在於城市林立的高樓中、寬闊的街道上,學校門口、各式各樣的課外培訓機構中也都隨處可見。他們的生存狀態如何?能否融入到異地的文化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又有哪些難過的事、牽掛的事、糾結的事?

近日,就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相關採訪。

兩個城市“漂”了4年 她說自己真的有點累了

程玉今年63歲,她成為老漂族已經4年了,而且是太原和武漢兩地跑。“我有3個孩子,先是老大家的孩子,接著是老二的,好不容易這兩個孩子都要上幼兒園了,結果老二家又生了二孩。”說起自己看孩子的歷程,程玉有些無奈。

程玉是呂梁市汾陽人,第一個孫子出生在太原,當時是2013年11月。“當時特別高興,讓我幹什麼都行。”出院後,大兒媳就帶著孩子隨程玉回了汾陽休養。好景不長,隨著大兒媳產假的結束,程玉跟著大兒子和大兒媳來到省城,接下看孩子的重任。“兒子和兒媳白天上班,家裡就我和孩子兩個人,忙忙乎乎的,日子也就過去了。”程玉說。

幾個月後,2014年的8月,程玉在武漢的二兒媳也生下了孩子。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對程玉來說,就有些頭疼了。“老大家離不了人,老二家又必須去,不給誰看都不行。”最後,經過一家人的商議,程玉去了遠在武漢的二兒子家,照顧產婦和新生兒,大兒媳辭了工作,回家照顧孩子,一直到孩子上幼兒園。而老伴兒就成了機動人員,哪裡有需要就去哪裡幫忙。

好不容易,程玉的兩個孫子都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這幾年裡,程玉和老伴兩個人是太原武漢兩頭跑,加上春節,兩個人一年裡在一起的時間都不到兩個月,甚至連自己的小女兒生下外孫,程玉也只照顧了一個月,就去了太原照顧自己的大孫子。2017年,二兒媳又懷上了二胎。“當時想到又要過去給看孩子了,就有點發愁。”程玉說,“但是沒辦法,該咱看的,還是得看呀!”

現在,程玉最小的孫子已經快8個月大了,好不容易,她能抽空回太原看望老伴和大兒子一家人,“老二沒有生孩子的時候,也勸過大兒媳抓緊時間生二胎,但一想到如果沒人看,我還得這樣一年回不了幾次家,所以到嘴邊的話就嚥下了。”程玉說,“真的有點累了,要是有人能分擔就好了。”但對於程玉來說,有人分擔這件事暫時還只能想想,因為兩個親家,一個還沒有退休,一個因為身體有恙照顧不了娃。

不敢生病、想家 是不少老漂族的心病

同樣是來自汾陽的任先生,“漂”的生活雖然沒有程玉那麼勞累,但他也有自己的煩惱。“最大的感受就是千萬不能生病。”任先生說。

今年5月初,被疝氣折磨了好幾個月的任先生終於在兒子的陪同下去醫院做了手術。疝氣手術算是小手術,加上檢查那天,任先生一共住了3天院。出院後,在任先生的再三追問下,兒子才告訴他,手術前前後後一共花費了一萬多元錢。“我是參加的新農合,在老家看病肯定沒這麼多錢。聽說是能報一大半,但具體能報多少,現在還不知道。”辛苦了一輩子的任先生有點心疼看病的花費。

來自河南的鄭女士擔心的也是同樣的問題。當被問及如今的生活狀況時,鄭女士表示,一切都還好,就是有點擔心生病。“好像在這看病、住院的報銷比例低。”鄭女士表示,自己的女兒女婿都是來太原打工的,兩個人的收入並不高,所以她特別擔心生病住院會給女兒女婿造成經濟負擔。“好在身體比較好,沒啥大毛病,偶爾感冒發燒也是吃點藥就好了。”

除了不敢生病,想家也是不少老漂族的心病。“來到陌生的城市,周圍沒有認識的人,沒有可以說話的對象,就會特別想家。”來自長治市長子縣的王女士說,因為想家,她揹著兒子兒媳還哭過不止一次。

在採訪中,不少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們,都表示過自己想回家的想法,除了孤獨感,因為生活習慣不同、衛生習慣不同,被兒媳或女婿嫌棄,也是他們想家的主要因素之一。

育兒觀念不同 只有女婿出差時才覺得輕鬆

“我特別想把孩子帶回老家去。”來自運城的周明霞說道。她今年55歲,來省城給女兒看孩子還不到兩年。

一年多前,在周明霞給女兒“坐月子”的時候,就和女婿小嚴鬧過矛盾。當時,因為女兒高燒不退,所以照顧孩子的活基本上都是周明霞在做。“第一天晚上,我給孩子衝奶粉的時候,女婿小嚴剛好看到了,就問:“水燙不燙?是不是衝得少了?”我就告訴他:“孩子嘗過母乳的味道了,怕他不吃奶粉,就淡了點。”誰知道,話剛一說完,小嚴就衝她發火了,因為他覺得一定要按照奶粉罐上的說明,平平的一勺再配上30ml的水才行。最後,周明霞只能把已經充好的奶粉倒掉,重新衝了一杯。

在外孫的成長過程中,周明霞和小嚴的衝突也越來越多,比如說,她覺得孩子小,少吃大塊肉比較好,女婿小嚴就覺得排骨有營養,非得給孩子燉排骨吃;周明霞覺得晚上吃完飯帶孩子散散步有利於幫助孩子消化,小嚴就覺得天黑以後出門對孩子不好……“反正各種大小問題,數都數不過來,感覺就是我做什麼他都覺得不對。”周明霞說,“吵架算不上,但拌嘴是肯定的。”後來,看到女兒夾在中間為難,周明霞再和小嚴發生分歧時,就保持沉默。只有小嚴出差時,她才會覺得輕鬆一些。“最起碼不會覺得有人在等著挑刺了。”

來自忻州的常女士情況也類似,她和兒媳經常因為教育理念的不同而吵架,但讓常女士徹底放手不管,她又不忍心。“他們工作忙,萬一有一個人要出差,孩子就要受罪了。”

“最累的不是帶孩子,而是怎麼帶他們夫妻都有意見。”採訪中,不少老人都這麼抱怨。而且很多時候,分歧和誤會就存在於“奶瓶嘴是不是每次都必須消毒”等類似的細節裡。

自己給自己找樂子 “老漂”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不同於上面幾位,來自江蘇鹽城的李麗芳日子就過得特別滋潤。她說:“到孩子這裡時間長了,認識的朋友多了,能幹的事情多了,就不會無聊了。”

李麗芳和老伴是8年前從鹽城來到太原的,現在,她的大孫子已經上小學一年級了,小孫女也上幼兒園中班了。每天早上,李麗芳和老伴分別把孫子和孫女送走後,她就開始自己的生活。“先去買菜,路上一般能碰到小區裡的一些老姐妹,聊著天就回來了。”李麗芳說,回到家把東西放下,她就去鄰居家串門,只要中午孫子回家前把午飯準備好就行。

下午,李麗芳一般會在家看會兒電視、休息一會兒,或者在心情好的時候叫上朋友去逛逛街,或者在樓下的棋牌室打會兒麻將。吃過晚飯,也不要兒子、兒媳陪,李麗芳會和老伴去離家不遠的公園跳一會兒廣場舞。“可能有人覺得我這樣也挺無聊的,但你想想,我們把自己的時間安排好了,不就給兒女省事了嗎?”李麗芳說。

在採訪中,也有人提出質疑:“為什麼孩子一定要讓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看呢?如果自己帶孩子,不用麻煩父母,不就沒有‘老漂族’了嗎?”對此,很多年輕人表示,讓父母帶孩子是無奈之舉。他們要麼覺得一個人掙錢不足以養活一家人,尤其是養孩子的費用很難壓縮,而且將來孩子還要面臨上學、上各種培訓班等等,存多少錢都擔心不夠;要麼覺得自己正處於事業上升期,如果僅僅為了這幾年帶孩子就辭職有點不甘心,但請保姆又不放心,別人再親娃也沒有自己的父母親。

兒女的關心和自我調節 才能讓老漂族真正快樂起來

在採訪過程中,記者發現,面對各種各樣的問題,“孤獨感”成為不少老漂族最難面對和解決的問題,那該如何避免產生孤獨感呢?記者採訪了心理學副教授、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王豔。

王豔介紹,人的心理需要大體可分為安全需要和愛的需要兩種,其中,“照顧第三代”其實就是老年人滿足自己愛與被愛需要的一種方式,“但這可能就會造成一種老兩口彼此分離的現象。”王豔說,人老了以後,可能身體機能退化了,生理需求不那麼強烈了,但他們更需要一種情感上的連接和心理上撫慰,所以一旦出現兩者分離的情況,就會對兩位老人產生情感上的隔離,這種情感隔離可能會加速兩個人的孤獨感。“所以我建議,有條件的情況下,儘量能讓兩位老人呆在一起。”

如果達不到這種條件,那麼作為子女,就要在各方面多關心父母、和父母交流。王豔介紹,由於缺少共同語言、生活理念不同、哺育下一代的觀念不同等多種原因,父母和子女之間產生矛盾的情況很常見,所以,溝通和交流是避免他們出現“孤獨感”的辦法之一。“比如說,在看到一個父母可能感興趣的圖片或者新聞的時候,可以發給他們或者講給他們聽,讓他們有參與感,就不會和外界隔絕起來。”王豔說。

另外,作為老年人自己,在有了不良情緒時,一定要想辦法及時合理地進行宣洩。“因為不良情緒如果積壓時間長了,加上身體的勞累,就可能會導致身體出現不適,比如說失眠、頭痛、胃口不好等。”王豔說。而宣洩不良情緒的方法很多,比如多和人溝通、交流,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等。

○專家認為

老漂族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過程

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此前發佈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現有的隨遷老人近1800萬,佔當年全國總流動人口的7.2%,其中專門照顧晚輩的老人比例高達43%。那麼,為什麼會產生“老漂族”?他們對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有什麼影響呢?記者採訪了山西省社會科學院人口研究中心主任譚克儉。

譚克儉認為,“老漂族”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社會現象,也是一個必然的過程。隨著人口流動情況的不斷變化,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畢業後不願或沒有回到原籍工作,隨著工作壓力的增加、孩子的出生,隨之而來的,就是“看孩子”的需要,這就造就了“老漂族”的誕生。

譚克儉告訴記者,他自己曾做過相關的調查,最初,他也以為老年人來到城市後,可能會有各種不適應,對城市的滿意度可能不高,但近兩年的調查數據顯示,這種情況並不能覆蓋全部老年人。“有的老年人可能退休前有自己的工作,自己的經濟條件也比較好,即使跟著子女來到陌生的城市,他們也能很快適應。所以,能不能適應也是分情況的。”譚克儉說。

至於很多老人擔心的醫療問題、養老問題,譚克儉認為,這些社會保障制度,其實一直在逐步完善中,“比如說,我們國家現在正在逐步完善醫保的異地結算工作,就是很明顯的例子。”

本報記者 張夢瑩 實習生 邵文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