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摩訶止觀|六度助道,正助合行(一百六十八)

摩訶止觀|六度助道,正助合行(一百六十八)

摩訶止觀|六度助道,正助合行(一百六十八)

摩訶止觀|六度助道,正助合行(一百六十八)

第七、助道對治者:

《釋論》雲:“三三昧為一切三昧作本也。”若入三三昧,能成四種三昧。

“根利、無遮”,易入清涼池,不須對治。

“根利、有遮”,但專三脫門,遮不能障,亦不須助道。

“根鈍、無遮”,但用道品調適,即能轉鈍為利,亦不須助道。

“根鈍、遮重”者,以根鈍故,不能即開三解脫門;以遮重故,牽破觀心。為是義故,應須治道對破遮障,則得安隱入三解脫門。

《大論》稱諸對治是助開門法,即此意也。

摩訶止觀|六度助道,正助合行(一百六十八)

夫初果聖人,無漏根利,見理分明。事中煩惱,猶有遮障,不名善人。斯陀含侵五下分,亦非善人;雖非善人,實非凡夫。若世智斷惑,雖無事障,實非聖人。如此兩條,尚須助道,況根鈍遮重,而不修對治,云何得入?

助道無量。前通、塞意中,約六蔽明遮;宜用六度為治,以論助道。

摩訶止觀|六度助道,正助合行(一百六十八)

若人修四三昧,道品調適,解脫不開,而慳貪忽起,激動觀心,於身、命、財守護保著。又,貪覺緣想,須慾念生;雖作意遮止,而慳貪轉生。是時,當用檀舍為治。

修三昧時,破戒心忽起,威儀粗獷,無復矜持,身口乖違,觸犯制度。淨禁不淳,三昧難發。是時,當用屍羅為治。

修三昧時,瞋恚悖怒,常生忿恨,惡口、兩舌,諍計是非。此毒障於三昧。是時,當修忍為治。

摩訶止觀|六度助道,正助合行(一百六十八)

修三昧時,放逸懈怠,恣身、口、意,縱蕩閒野,無慚無愧,不能苦節。如鑽火未熱,數數而止。事之人,尚不辦世務,況三昧門?是時應用精進為治。

修三昧時,散亂不定,身如獨落,口若春蛙,心如風燈。以散逸故,法不現前。是時應用禪定為治。

修三昧時,愚痴迷惑,計著斷、常,謂有人、我、眾生、壽命;觸事面牆,進、止,常、短,不稱物望;意慮頑拙,非智黠相。是時當用智慧為治。

摩訶止觀|六度助道,正助合行(一百六十八)

諸蔽覆心,亦有厚薄。薄者,心動,身、口不必動。厚者,身、口動,心必先動。內病既強,其相外現。

若用對治得去,是病所宜;若對治不除,當依四隨迴轉助道。如治一慳,或樂修檀,或不樂修檀;或善心生,或“不善”生;或修檀慳破,或不破;或修檀助開,或不開,當善巧斟酌。或對、或轉、或兼、或第一義云云。修餘治,亦如是。

於助六度,但作一事解,不能助道;當觀此助不思議,攝一切法,如後說。

摩訶止觀|六度助道,正助合行(一百六十八)

有人言:說六是通教,說十是通宗。此不應爾!《大經》明六度是佛性;《大品》雲是摩訶衍。一度尚攝諸法,何況六耶?若得開、合之意,則無去取。如禪有願智力,開出泥滓波羅蜜;有神通力,開出婆羅波羅蜜,定守禪度也。般若有道種智,開出漚和具舍羅;又有一切種智,開出闍那波羅蜜;一切智守本,受般若之稱。離則為十,束即為六,豈得以廣略而判大、小耶?

摩訶止觀|六度助道,正助合行(一百六十八)

文章 | 智 者 大 師

圖片 | 玉 泉 禪 寺 數 據 中 心

玉泉Monaster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