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明代錦衣衛,如雷貫耳?萬曆朝鮮戰役中,讓日軍舉鎮驚駭奔散

皇帝,中國封建時代最高統治者,專制統治的象徵與代表。與此同時,皇帝的地位又是孤立的,因為他們周邊的人都可能是他們的反對者。為了家族和利益的持續,他們不得不想盡治理的法子,律例、刑章、軍校和法庭不夠用,也不便用。他們還需要一些特殊的組織,如:偵探組織、監獄系統等。這些特殊組織的人,活動在朝廷、軍隊,茶樓酒館,大街小巷,暗中監視著可疑的百姓和官吏,再秘密地搜查、逮捕,審訊,甚至處以嚴刑。

不同的朝代,組織的名字也不同,在漢代有“詔獄”和“大誰何”,在唐朝有“麗景門”和“不良人”,在宋朝有“詔獄”和“內軍巡院”,在明代有“錦衣衛”和“東西廠”。

明代錦衣衛,如雷貫耳?萬曆朝鮮戰役中,讓日軍舉鎮驚駭奔散

明《出警入蹕圖》中的廠衛(圖片來自網絡)

錦衣衛和東西廠,合稱廠衛

錦衣衛和東西廠,明代以後合稱為廠衛。錦衣衛初設於明太祖朱元璋時,屬內廷親軍,皇帝的私人衛隊,不隸都督府。其下有南北鎮撫司,南鎮撫司掌本衛刑名,北鎮撫司專治詔獄,他們可以直接取詔行事,不必經過外廷法司,甚至本衛長官也不得干預。也就是說,錦衣衛只聽信皇帝一人,根據需要可以團隊作戰,也可以單兵為戰,不受外界影響。

據《明史·職官志》:“掌侍衛緝捕刑獄之事,凡盜賊奸宄街塗溝洫,密緝而時省之”。

經過嘉靖初年裁汰後,縮小職權,改為“專察不軌妖言人命強盜重事”。“不軌”,指政治上的反動者或黨派,“妖言”,指宗教的集團如彌勒教、白蓮教、明教等。對於香軍出身的朱元璋來說,深知宗教傳說,也瞭解農民起義對政治的影響。他在位的時候,還有十足的把握控制大局,可是他的繼承人呢?太子忠實寬仁,太孫更不中用,朱元璋非常擔心。

錦衣衛雖然很親近,但到底是外官,仍不能完全放心。明成祖朱棣初起時,曾利用建文帝朱允炆身邊的宦官打探過消息。即位後,特地組織這些內官成立一個東廠(最近熱播的電視劇《慶餘年》裡就有一個神秘而強大的東廠),它負責“緝訪謀逆妖言大逆等”,職責大致與錦衣衛相同。後雖有時廢罷,也有時更換為西廠、外廠,或東西廠、內外廠並設,亦或在東西廠之上加設內行廠,但廠的使命始終沒什麼變更。

明代錦衣衛,如雷貫耳?萬曆朝鮮戰役中,讓日軍舉鎮驚駭奔散

廠衛酷刑,觸目驚心

廠衛的酷刑,可謂不勝枚舉,試舉特別的。天啟年間,有四個平民,午夜時分偷偷在密室裡面喝酒暢談人生。酒喝到位了,有一人大罵魏忠賢,其餘三人聽了不敢出聲。還沒罵過癮,便有番子突然闖進來,把四人捉走了。行刑者在魏忠賢面前,把罵人之人活生生地剝了皮,實在讓人觸目驚心。其餘三人嚇得魂不附體,賞一點錢放了,後來差一點變成瘋子。看來,“喝酒誤事”古往今來皆有之。

除酷刑以外,還有一件惡政,是抄襲元朝的廷杖。無論是中央官,還是地方官,在平時或戰時,“挨板子”是家常便飯,甚至中書省的長官(相當於現在的正國級幹部)也有在殿前被廷杖的記載。據嘉靖辛酉(公元1561年)科舉人艾穆所說,行刑的是錦衣官校,監刑的是司禮監。實實在在地打上80棍,5棍換1人,總共16人。廷杖之下,士大夫可殺可辱,君臣間的關係越來越緊張。

至於前期和後期廷杖的不同之處,就是脫衣和不脫衣,據明代文學家沈德符所說,明代成化年以前(1465年至1487年),被杖者都是穿著衣服,明代正德年間(1491年至1521年)的宦官劉瑾提出被杖者要脫掉衣服,之後不少名人賢良死於棍下。

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以南巡廷杖舒芬等146人,死者11人。嘉靖三年(公元1523年),以大禮之爭廷杖豐熙等134人,死者16人。這兩年,被廷杖者的平均死亡率高達9.4%

明代錦衣衛,如雷貫耳?萬曆朝鮮戰役中,讓日軍舉鎮驚駭奔散

萬曆朝鮮戰役,廠衛功不可沒

萬曆十六年(公元1588年),豐臣秀吉統一日本,為了平息武士對分封不均的矛盾和削弱各個諸侯勢力,他決定發兵朝鮮。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豐臣秀吉調動軍隊15萬人入朝作戰,軍力不足的朝鮮,面對剛經過戰爭洗禮的日軍,完全不堪一擊,日軍一直挺進到鴨綠江南岸。朝鮮國王只好率臣子躲到中朝邊境,嚮明代求救。明代皇帝明神宗朱翊鈞得知後認為,倭寇(日本)看似是攻打朝鮮,其真實意圖卻在我明朝,而我出兵救朝鮮就是為了保我大明江山。

同年十二月,明朝派遣將領李如松、宋應昌,率領三千戚家軍與遼東軍隊4萬人入朝作戰。李如松曾經任職廠衛指揮同知,在戰爭中,所帶領的軍隊中還包含大量廠衛。因日本武士十分厲害,對明軍造成大量殺傷,李如松的廠衛主要對付日軍的武士與忍者,最後,在平壤大敗日軍。據日方史籍記載,日本武士碰到廠衛後“舉鎮驚駭奔散”,此戰明軍與日軍的陣亡比例約為1:15,明軍大捷。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雙方議和。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日本14萬大軍再次入侵朝鮮,朝鮮二次求救,明軍再次入朝作戰,戰爭中豐臣秀吉死亡,日軍無以為繼,戰敗歸國。2016年的韓劇《壬辰倭亂1592》,講述了這一歷史事件。

廠衛在萬曆朝鮮戰役中的作用遠不止這些,在戰爭爆發後,明神宗朱翊鈞便向日本派出了大量的職業間諜。這些職業間諜大多出身於廠衛,獲取情報的能力相對於民間組織和個人大相徑庭,主要劃分為三個階段:

  1. 萬曆二十年底(公元1592年),廠衛指揮使史世用、承差鄭士元兩人被派遣至日本,次年六月到達,開始了對日本及豐田秀吉的徹底調查。
  2. 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以劉可賢為首的間諜再次潛入日本,謀劃策反薩摩島津氏與明朝合作。
  3. 萬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豐臣秀吉第二次侵略朝鮮期間,明神宗朱翊鈞下令再次對日進行間諜活動。

從十四世紀後期一直到十七世紀中葉,廠衛雖經幾度短期廢止,但不久即復設,可以說始終存在著。廠衛的職責是偵察“不軌妖言”,這一思想在今天看來是比較超前的,對一個國家來說也是一件大好事,非常有利於團結統一、保家衛國。

只是這廠衛的弊端亦在“不軌妖言”,何為“不軌妖言”?似乎誰都知道,又似乎誰都不知道,很多事的起因就因為一句沒有證實的話,導致大家人心惶惶。隨著廠衛威權漸盛,廠衛二字也成為恐怖的存在,一些遊民奸棍假借名聲,作為敲詐列索的工具,禍害比真廠衛更甚。最嚴重的時候:

文武重臣不安於位,

小官小吏不安於職,

富商大賈不安於市,

水宿山行不安於途,

士卒之人不安於伍,

黎民百姓不安於業。

廠衛是把雙刃劍,用好了利國利民,用不好禍國殃民。在古代,決定它的,全在皇帝一人。皇帝雖擁有絕對的統治權,可他終究是人,不是神。他掌管著整個國家的大小事務,不可能面面俱到。說到底,廠衛能不能起到好的作用,關鍵在於制度,歷史證明,封建社會的帝王專制似乎與它“水土不服”。


明代錦衣衛,如雷貫耳?萬曆朝鮮戰役中,讓日軍舉鎮驚駭奔散

伏羲

炎黃筆墨,每日必有筆墨,喜歡我就關注我:詩詞歌賦快意生活,與君共探中國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