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A股“入摩”吸引國際增量資金 外資投資偏好或藏“牛股”

歷經5年反覆地溝通與協商之後,5月31日收盤後,A股正式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這標誌著A股在國際化進程中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此次正式納入MSCI指數的最新成分股共226只,納入比例為2.5%,納入完成後其市值佔MSCI新興市場指數權重為0.4%。儘管比重很小,但在我國金融開放的大背景下,A股開啟了全面對外開放的新引擎。然而,“入摩”後首日(即6月1日),A股市場並未如投資者期待的那樣,迎來“入摩行情”,但當前A股的估值對全球投資者來說都具有很大的吸引。長期看,毫無疑問,相關成分股有望獲得全球增量資金的配置。那麼,哪些行業、什麼樣的股票最入外資的“法眼”呢?

一、A股牽手MSCI開啟“摩性投資”新時代

5月31日,曾幾次“闖關”失敗的A股,經過5年努力,終於被正式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儘管本次納入只是A股“試水”MSCI的第一步,但意味著A股向全球資本市場的“中心舞臺”堅定邁進,A股自此開啟國際化格局。按照預定的方案,A股於6月1日和9月3日分兩步以5%比例納入MSCI:第一步,在5月半年度指數評審後A股正式納入,納入比例為2.5%;第二步,在8月季度指數評審後,納入比例上調至5%,完成A股首次納入。

1.“入摩”前後兩個交易日A股走勢迥異

A股被正式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前的一個交易日,也就是5月31日,已經六連陰的幾大主要股指全線高開,並且震盪走高,全天維持在高位運行。正當市場樂觀地期盼全球增量資金將扭轉A股1月底以來的頹勢,然而,6月1日,A股未能如市場期盼及預期的那樣,在周邊市場一篇普跌的的氛圍中獨立收紅。(參考表一)

A股“入摩”吸引國際增量資金 外資投資偏好或藏“牛股”

2.全球增量資金入場是短期行為還是長期行為,市場觀點各異。

當然,短期一兩天的走勢並不能說明A股從此迎來關鍵性拐點或仍在熊市震盪築底。可以確定的是,加入MSCI後,A股將迎全球增量資金,這也是市場共識。但這些資金是短期行為還是長期行為,市場存在兩種觀點:

觀點一:短期或給A股帶來千億增量資金。根據Wind數據,全球約有4.8萬億美元資金跟蹤MSCI亞洲指數、MSCI新興市場指數和MSCI全球指數。若按照2.5%的權重納入,對A股直接的增量資金約為550億人民幣。興業證券報告分析稱,根據5%的市值納入因子,2018年被動增量資金可能達到1000億左右,未來100%納入將到1.8萬億元左右增量資金。廣發證券指出,考慮到主動型基金可能會提前配置,在“兩步走”情況下,預計這1000億元流入資金中大部分會在第一步執行日6月1日前後一段時間內流入,剩餘部分會在第二步執行日9月3日後流入。

觀點二:短期影響或不大。瑞銀證券中國首席策略分析師高挺估計,

兩步納入完成或將為A股市場帶來184億美元的資金流入。考慮到A股市場的自由流通市值高達3.4萬億美元,日均成交額達到750億美元,從這一成交額來看,此次將進入A股的MSCI“掛鉤跟蹤型”和“參考跟蹤型”指數基金的規模比較小。如果再考慮分批多次買入因素,536億體量的指數基金對A股短期內帶來的衝擊還是有限的。

3.“入摩”對A股有四大影響

除了增量資金外,“入摩”對A股至少還有四大影響,並推動中國資本市場逐步走向成熟,提高A股在全球市場的影響力。

一是改善投資者結構。MSCI在全球約有7500名機構客戶,包括銀行、資管公司、對沖基金、養老基金等,這些機構的加入,將將促進A股國際化,進一步降低A股市場的個人投資者比重,同時與國內的機構投資者也將展開博弈,同時倒逼市場制度和規則的進一步成熟完善。韓國、臺灣股市在被納入MSCI指數之後,都發生了兩個變化:與全球資本市場聯繫更緊密;自身市場更成熟。

二是市場風險偏好改變。國際基金很注重價值投資,擅長長線佈局,具體表現可能是市場長期走勢與公司盈利的變化高度正相關,市場的換手率明顯下降等。股民未來在A股投資時,更需要把握估值,對公司進行分析和判斷後決策,切勿盲目跟風。

三是估值體系重構。預計A股市場的定價體系在中長期可能受到外資的影響而發生改變,市場估值將與國際接軌。韓國及中國臺灣地區被納入MSCI指數體系後12個月內,估值明顯低於國際水平的行業大幅跑贏市場,而估值明顯高於國際水平的行業則表現平淡。

四是,從長期影響來看,A股納入MSCI還利好人民幣國際化,進一步完成國內資本市場與全球金融市場融合,成為中國市場開放的重要時刻。

二、業績穩定的大消費類港股和美股最受資金關注

“入摩”後,進入A股的外資最可能配置哪些板塊,以及什麼類型的股票?國際市場投資機構眾多,無法一一分析每家機構的持股及盈虧情況,但可參照國際主要股票市場的個股長期走勢來判斷外資偏好。本文以目前較為成熟的美股和港股市場為樣本,分析兩個市場在一個較長時間區間內,表現較為強勢的個股都是屬於哪些行業以及哪些類型。

1.港股市場消費類行業牛股數量最多

在港股市場方面,經梳理發現,近10年,共41只個股漲幅逾10倍。其中,舜宇光學科技漲幅近90倍,作為阿迪、耐克的代工廠商申洲國際漲幅超過55倍、億勝生物科技、騰訊控股漲幅超過45倍。(數據截止6月1日)(參考表二)

A股“入摩”吸引國際增量資金 外資投資偏好或藏“牛股”

根據上述41只十年10倍股所屬的行業統計發現,消費類(包含醫藥健康類)的上市公司最多,佔比超半數,遙遙領先其他行業,並且比排在第二位的科技和地產建築行業多3倍有餘;排在第二名科技和房地產建築類10倍股佔比均為14%。由此可見,在港股市場,消費類上市公司是最容易出牛股的行業。(參見圖一)

A股“入摩”吸引國際增量資金 外資投資偏好或藏“牛股”

那麼,是什麼因素助推這些股股價不斷持續上漲?據梳理發現,穩定的業績是股價上漲最重要的助推器。這41家公司營收和淨利潤在過去10年大多數維持了高複合增長率,其中,營收復合增長率在10%-30%之間的企業佔比為43%;47%的企業淨利潤複合增長率在30%以上;另外,59%的企業ROE在5%-15%之間。(見下圖)

A股“入摩”吸引國際增量資金 外資投資偏好或藏“牛股”

2.美股投資者最青睞大消費類

美股自2009年探底回升以來,已連續上漲了8年。在標準普爾500指數的500只大盤股票中,有400只自2009年以來已經翻了一倍,其中,有40只大漲10倍以上。漲幅最高的GGP(通用成長房地產,General Growth Properties)八年來漲幅超77倍;其次是Incyte集團,它是一家生物製藥公司,八年裡飆升了6633%。從行業分佈看,八年漲幅超10倍的40只股中,包括消費、地產、金融、科技、製造業等。

另外,就最近的時間點看,2017年,美股創下最長連漲紀錄、史上最低波動率、空前高漲的市場情緒等多項紀錄。就這一年,漲幅最為“兇猛”的10大“妖股”中,漲幅最大的為Madrigal Pharmaceuticals(一家生物製藥公司),全年累計上漲475%。另據統計發現,去年漲幅最大的這10大“妖股”中,有4只來自醫藥生物行業,3只來自消費類行業,科技類和休閒服務類分別是2只和1只。(參考表三)

A股“入摩”吸引國際增量資金 外資投資偏好或藏“牛股”

另據統計,能持續走牛的美股中,除了開發新藥、名人代言、巨頭收購、基金增持外,絕大多數“妖股”背後都有著紮實的財報數據作為支撐。

三、“消費降級”概念襲來,與消費升級共生共榮。

加入MSCI後,A股進入“摩性投資”時代,有望迎國際增量資金,但這並不意味著被納入MSCI的226只成分股股價都能迎來上漲。那麼,如何判斷外資的偏好呢?本文提供以下幾個思路,供參考。

1.參照港股和美股市場漲強勢板塊幅判斷外資偏好

從上文所述可見,無論是港股,還是美股,業績穩定增長才是支撐股價不斷上漲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從A股情況看,大消費和金融板塊的業績最為穩定,這也與港股、美股市場最易出牛股的板塊相吻合。表四、表五分別為深市和滬市PE30倍以下,一季度淨利同比增10%以上的消費類和金融類個股。

A股“入摩”吸引國際增量資金 外資投資偏好或藏“牛股”

A股“入摩”吸引國際增量資金 外資投資偏好或藏“牛股”

2.從5月份外資搶籌情況挖掘A股投資機會

“入摩”前夕,海外資金已通過滬深股通渠道跑步進場。Wind數據顯示,5月份北上資金累計淨流入達到544.59億元,為滬港通開通以來單月資金淨流入的最高紀錄。其中,滬股通流入287.9億元,深股通流入256.69億元。

滬股通方面,5月份以來,有25只個股躋身每日前十大成交活躍股榜單,其中,18只個股實現滬股通資金淨買入,淨買入在1億元以上的有12只,僅1只不是MSCI成分股。(參考表六)

A股“入摩”吸引國際增量資金 外資投資偏好或藏“牛股”

深股通方面,5月份以來,有29只個股躋身深股通每日前十大成交活躍股榜單。其中,22只個股實現深股通資金淨買入,淨買入金額超過1億元的有19只,且均是MSCI成分股。(參考表七)

A股“入摩”吸引國際增量資金 外資投資偏好或藏“牛股”

3.從海外機構扎堆調研尋找潛在“牛股”

或是受到A股“入摩”等事件性利好的推動,5月份接待海外機構調研的公司也不在少數,據統計顯示,5月份受到海外機構調研的MSCI上市企業共有22家,其中,有7家公司5月份累計接待調研的海外機構家數均在10家及以上。(參考表八)

A股“入摩”吸引國際增量資金 外資投資偏好或藏“牛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