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8 紅芯公司發道歉信承認誇大宣傳,創始人履歷涉嫌“注水”

紅芯公司發道歉信承認誇大宣傳,創始人履歷涉嫌“注水”

一名知情人士告訴新京報記者,“很多科技公司初創階段都是找了在校學生幹一些基本的工作,所以陳本峰確實是在科大訊飛的初創團隊工作過,但並不是創始人之一,最多算是創始團隊實習生。”

全文5136字,閱讀約需10.5分鐘

紅芯公司發道歉信承認誇大宣傳,創始人履歷涉嫌“注水”

一個使用Chrome內核的國產瀏覽器紅芯,最近惹上了大麻煩。

在獲得2.5億融資之後,紅芯CEO陳本峰口中的瀏覽器“內核”技術,被業界質疑只是為谷歌Chrome披了一層外衣。昨日,紅芯公司發佈道歉信,承認“存在一定程度的誇大,給公眾帶來了誤導”。

同時,新京報記者經過大量求證發現,紅芯創始人陳本峰和聯合創始人高婧的簡歷,同樣“嚴重誇大”。紅芯的創始人陳本峰和高婧,一個80後,一個90後,一個堅信“小池塘養不出大鯊魚”,一個堅信“要在產品裡‘走火入魔’”。

無論是產品還是簡歷,業界正在等紅芯公司繼續掀開底牌。

━━━━━

打自主研發牌 實為谷歌內核“套牌”

8月17日一早,紅芯公司發出道歉信:承認紅芯在近期的融資宣傳過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誇大,給公眾帶來了誤導。

一位資深從業人士告訴新京報記者,谷歌chrome瀏覽器除了正式發佈的chrome版本外,還有一個平行版本chromium項目,供開發者開源使用,對chrome的套殼也是瀏覽器界的常見情況,並不是抄襲,但絕不是自主研發,因為只是使用了開源項目的接口,相當於增加了一個插件來在這個基礎上,實現一些別的功能。

“錯就錯在,虛假自稱自主研發這件事上。”該業內人士告訴新京報記者,“但是紅芯的商業模式本身沒有問題,企業級HTML5應用場景清晰,面向企業的瀏覽器安全,是很多大公司、企事業機構的剛需。過去員工瀏覽網頁的保密和安全需求是通過路由器實現的,現在需要通過移動化轉變,用瀏覽器比較方便。”

該業內人士透露,很多企事業單位的行政辦公開支,超過規定數額就需要政府採購公開招標。在這個過程中打出自己的國產、自主研發牌,加上團隊資歷看起來“高端”,更容易獲得政府訂單,“因為對於企事業單位來說,比起國外技術更成熟的應用,更願意使用國產技術團隊的產品,看重的就是技術自主可控。”

在今年4月更名紅芯之前,陳本峰旗下主流產品為“雲適配”,宣傳語中稱,可以迅速為政府和企業構建一套安全、便捷、跨平臺的HTML5網頁應用系統(內網或外網),幫助各類企業實現跨屏營銷和移動辦公戰略。新京報記者發現多個地方政府、銀行、學校的雲適配招標公告。

今年5月,陳本峰召開品牌升級發佈會,雲適配升級為“紅芯雲適配”,紅芯結合自身的“紅芯企業瀏覽器”提出了“安全+體驗兼備的SDP產品體系”。

在被質疑使用谷歌Chrome內核並道歉之前,陳本峰曾揚言:紅芯目標是要做第五個世界級的瀏覽器內核,只有自己掌握了瀏覽器內核技術,才能真正做到雲安全。

陳本峰表示,目前中國是沒有自己的瀏覽器內核技術的,很多國產的瀏覽器,像360、搜狗等用的都是國外的瀏覽器內核。這樣,內核、入口掌握在別人手裡,安全就無法得到保證。

昨日紅芯方面表示,紅芯瀏覽器內核Redcore是基於國際通用的開源Chromiun內核架構進行的改造和創新,這點在前期宣傳過程中沒有明確提及,誤導部分讀者認為其從零開始研發了瀏覽器內核。在聲明中,紅芯表示今後會在產品的顯著位置上標註紅芯內核基於谷歌的Chromiun開源項目,並且會把工作重心放在功能需求和客戶價值上。

━━━━━

“微軟MVP”說法遭質疑

昨日,新京報記者獨家獲悉,陳本峰在微軟的英文名為Benjiamin Chen,2006年至2012年在微軟工作的經歷屬實,但和此前官網宣傳相比,也屬於誇大了在微軟的經歷。和此前所宣傳的IE核心研發工程師相比,陳本峰在微軟期間主要是測試工程師,大部分項目經歷為基礎崗位工作。

此前,在紅芯官網陳本峰的介紹中寫道:擔任IE瀏覽器核心研發工程師,參與開發了IE8、IE9、IE10瀏覽器。由於工作出色,陳本峰獲得了微軟產品技術最傑出貢獻獎。介紹中還稱,全球知名404頁面也由陳本峰開發。

新京報記者追溯他的職業經歷獨家獲悉,他在微軟時確實參與了IE瀏覽器的相關工作,但主要是承擔基礎測試工作(TESTER)、IE多語言界面的開發,並非核心研發工程師。一位內部人士告訴新京報記者,“陳本峰的工作屬於測試工程師,是基礎崗位,並不是核心研發人員,也沒有看到他曾經參與過微軟H5相關的工作。”

在雲適配此前的官網中,陳本峰還被形容為IE404頁面的締造者,“微軟省了2.97億”,還陸續獲得微軟最有價值榮譽專家(MVP)、微軟最佳產品貢獻獎等等。

昨日,新京報記者通過微信聯繫到陳本峰,詢問在IE404項目的測試工作中,其是否為Developer(開發人員)的身份?陳本峰迴應:“是開發工作,不是測試工作”。

新京報記者查詢發現,微軟IE404項目的負責人另有其人,上述內部人士分析,“陳本峰並不能算是締造者或者404之父,但確實參與了IE404項目,但也只是項目內一個Developer(開發人員)。”

而對於此前所宣稱的“MVP”,昨日陳本峰在微信上回應新京報記者,“MVP拿過好幾屆的,你可以和微軟的MVP負責人證實”。一位微軟內部人士告訴新京報記者,該獎項主要用於對微軟社區有所貢獻的各地工程師,基本不會發給自己的在職員工,而新京報記者在微軟MVP公開查詢系統,也並未查詢到和陳本峰(Benjiamin Chen/Ben Chen)有關的任何獲獎信息。

一位在國外生活多年的工程師告訴新京報記者,“陳本峰的經歷來看,本身是一個很優秀的人,但是並沒有擔任很核心的工作,誇大了自己的職業經歷,在國外大部分都是項目制,一個項目經理牽頭,不同的崗位分工很精細。很多在國外科技公司工作過的工程師,回國可能就會直接帶團隊,有的人哪怕是隻參與了一小部分工作,卻會把項目功勞攬在自己身上,有知名項目參與,這樣容易拿到投資。”

━━━━━

從“科大訊飛創始團隊” 到“實習生”

“80”後陳本峰,曾參與科大訊飛萌芽,碩士畢業後進入微軟總部,他在官網中的介紹自帶“光環”,而這些光環卻並不全是真實的。

陳本峰在接受人民網的採訪中表示,其在1998年高考中以全市理科第三名的成績順利考入有“科技英才的搖籃”之稱的中國科技大學電子工程專業。進入科大後,本是硬件專業的陳本峰卻對軟件痴迷,大一自學編程,大二獲得科大軟件比賽第一名。

2000年,由於編程能力出眾,20歲的陳本峰被他的本科導師——科大訊飛創始董事長、中文語音合成技術宗師王仁華教授“招致麾下”。

此前他均稱自己“成為了當時的初始團隊”。他的工作是幫助訊飛完善中文分詞系統,使其準確率從70%提升到93%。

和陳本峰一樣,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也是科大訊飛創始人王仁華教授的學生。8月16日,劉慶峰迴應,陳本峰不是科大訊飛的聯合創始人,曾經是科大訊飛實驗室的一名實習生。

一名知情人士告訴新京報記者,“很多科技公司初創階段都是找了在校學生幹一些基本的工作,所以陳本峰確實是在科大訊飛的初創團隊工作過,但並不是創始人之一,最多算是創始團隊實習生。”

━━━━━

“女王範”合夥人高婧簡歷也“化妝”

紅芯官網對紅芯聯合創始人、COO高婧的介紹長期為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紅芯瀏覽器事件之後,高婧的介紹改為了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而哈佛大學則被移至介紹的下方小字中,並標註為(交流學生)。

新京報記者在領英找到了Mirranda Gao(高婧)的頁面,顯示她的教育記錄為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的“Ungergraduate(本科生)”,而哈佛大學只有為期一年的交流,社團活動記錄為“sponsorship coordinator(贊助協調員)”和兼職英語家教。

在2014年她接受僑報網採訪時表示,在讀大學期間她以訪問的身份去了哈佛。曾加入一個名為SLP(創業領導培訓計劃),為創業者提供導師培訓等機會的組織。也正是SLP將她和陳本峰聯繫到了一起。

除了引入SLP,她還是哈佛中國論壇組織者之一(經查證只是贊助協調員),憑藉這些經歷,她上榜《福布斯》“30位30歲以下創業者”,還獲得“亞洲品牌十大創新女性”、“中國移動互聯網行業品牌女性”、“北京海英人才”等榮譽。

和高婧接觸過的人形容她“女王範”,極擅長營銷。在僑報網2014年對她的報道中,說到營銷經驗中開發市場這個重點,她用了“不擇手段”這個詞語:足夠的狠勁是每天破繭重生的堅實力量。

━━━━━

紅芯致歉:科技創新別搞概念炒作

號稱“中國首個自主創新智能瀏覽器內核”的紅芯瀏覽器被扒皮事件,成了這兩天網上的熱點。8月17日,紅芯方面發了致歉信,承認“在融資宣稱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誇大”,並表示“公司在宣傳中應該更加強調具體功能和客戶價值,而不應特別強調國產自主。”

先是號稱“全球獨創”,標榜打破美國壟斷,之後順利融資融到C輪,在被專業人士扒了個底朝天、遭到網民群嘲後,負責人仍回應“並非抄襲,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做創新”……如今,這起戲劇性事件終於在紅芯方面的道歉中得到了初步交代。饒是如此,該事件留下的警示意義仍需要被梳理和汲取。

由於瀏覽器的開發架構極其龐大,基礎軟件的創新也很難短時間內平地起高樓,套用內核在瀏覽器行業很常見,在嚴格遵守開源協議的前提下對其利用並在此基礎上改進、創新,無可厚非。但明明套用的是Chrome的內核,卻偏要自稱做成了“世界第五顆瀏覽器內核”,並藉此博眼球、“釣”融資,這已不只是誇大其詞,還是自說自話的概念炒作。

言過其實,也就難免“掩”過其實。該事件中,說紅芯“只是谷歌瀏覽器換了層皮”,並不科學,很多業內專家也指出,紅芯雲適配和加密數據傳輸等方面確實有其獨到的技術創新。但輕易大放衛星,固然能在資本市場落得好處,卻也難免要“還”。

無論是輿論將其視作“漢芯事件”翻版,還是紅芯方面以“不是要騙什麼國家資金”迴避“內核獨創”質疑的降維回應遭奚落,其兩名創始人學歷和經歷都被扒出虛報,都算是為其炒作“埋單”。這還是明面上的,其商業信譽的暴跌,更是隱性的代價。

毋庸置疑,用概念炒作而非憑真正的核心技術創新,將產品包裝成“國產瀏覽器之光”,迎合了部分人對民族科技振興的急切心理——過去很長時間,在全球分工體系中,中國都只能寄生於產業鏈下游,扮演代工廠角色。所以,民眾對自主創新的確有著情感上的本能式青睞。而少數企業則不惜通過概念包裝的方式,對這份家國情懷進行道義綁架。

當年臭名昭著的水變油風波、漢芯造假事件,遵循了同樣的邏輯。這些大打國產牌、民族牌的造假行為,未必是為了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讓中國的產品走出去,而是為了圈錢。

到頭來,謊言被戳破,算計遭暴露,只會損害“國產”或“自主創新”在民眾心中的形象,也讓授人以知識產權方面的話柄。所以這些年來,國家層面也多番明確反對科研浮誇風。

科技創新就得腳踏實地,少些吹捧。事實上,隨著信息渠道日益發達,很多領域的專業壁壘沒了,企業宣傳造假被識別的概率大大提高。而從紅芯風波一邊倒的輿論也可看出,經過多次類似騙局的“洗禮”後,公眾也產生了免疫,對那些自詡國產之光的造假者,他們不會無度地寬容。靠不實的概念炒作收割市場和資本,只會換來無盡的唾棄。

拒絕概念炒作,應是科技創新的“本分”。拿著偽創新高調宣傳,不是“為誰爭光”,而是無形抹黑。(文/社論)

新京報記者 任嬌 馬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