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全國著名經方大師王付教授闡述研究與探索《傷寒雜病論》診治過程

《傷寒雜病論》是經典臨床醫學之鉅著,其理論博大精深,非淺聞寡見所能及。怎樣才能使博大精深理論化為臨床操作規程,怎樣才能使非淺聞寡見所能及變為臨床診治過程,怎樣才能使既高瞻遠矚又寓意深刻的理論用以指導辨治常見病、多發病及疑難雜病。有鑑於此,只有對《傷寒雜病論》進行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地發掘、探索、研究、總結,開闢構建老師、學生、病人通過問答形式形成三位一體的診治過程,即以病人陳述症狀引導辨證的入門根基,以學生提問導入辨證的思路方法,以老師解答開啟治病的實施細則,並將入門根基、思路方法、實施細則以融會貫通並相得益彰,實施運用《傷寒雜病論》理論指導臨床治病並取得最佳療效的目的。

學好《傷寒雜病論》的關鍵是為了更好地運用理論指導臨床實踐。眾所周知,研究其理論具有抽象性、典型性、規範性,實施臨床具有客觀性、變化性、操作性。又,理論指導臨床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可行性、實踐性,可在臨床實際中怎樣才能更好地縮小運用理論規範性與臨床變化性之間的距離,怎樣才能更有效地運用理論抽象性指導臨床應用操作性,這一系列難題長期以來困擾著臨床治病診治技能的提高。

結合數十年理論探索與臨床運用,又結合臨床治病體會與應用理論總結,並將理論聯繫臨床進行反覆驗證、仔細琢磨及鑽研推敲,得出研究《傷寒雜病論》的核心是提升應用能力,把握應用技能是改變原有思維方式及開拓創新能力。為此研究與探索《傷寒雜病論》診治過程,首先由老師諮詢病人瞭解病變的主要矛盾方面及辨治疾病要掌握的第一手資料,其次是通過病人陳述症狀表現以及治療經過可獲取病變的發展趨於及其演變特徵,三是由學生提出問題再由老師解答並將問題深入淺出,層次分明,一目瞭然,達到辨治病證的過程是不斷地發現問題、認識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診治過程。

1.研究與探索傷寒論原文診治過程

解讀《傷寒論》以第六條原文為據:“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若火燻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老師問:請問身體有哪些不舒服?

1病人說:因天氣異常變化出現頭痛,口渴,發熱,不怕冷。

老師問:伸出舌頭(病人舌質紅,苔薄黃)。

學生問:這是什麼病?

老師說:這是太陽溫病證。

學生問:辨太陽溫病證的要點是什麼?

老師答:口渴。

學生問:為何太陽溫病證不怕冷?

老師答:辨證一定要因人而宜,結合臨床實際,在多數情況下太陽溫病證有輕微怕冷,但的確也有不怕冷的。

老師答:辨治太陽溫病證亦即表寒裡熱證,其治既要選用辛溫解表藥又要選用辛涼清熱藥。

學生問:為何說太陽溫病證亦即表寒裡熱證呢?

老師答:辨析太陽溫病證的基本病變證機是素體有熱,又感受風寒之邪,邪隨體質而化,以此演變為表寒裡熱證,但人們習慣稱為太陽溫病證,不過辨治太陽溫病必須酌情選用辛溫解表藥才能達到預期治療目的,如吳鞠通《溫病條辨》中銀翹散治療風熱表證(或溫病初起或太陽溫病證)就用辛溫解表藥,對此不管人們怎樣解釋方藥作用,但用辛溫解表藥是必不可少的。

老師問:請問身體有哪些不舒服?

2病人說:頭痛,口渴,發熱,不怕冷,經用發汗方藥治療後,身體發熱更甚於前。

學生問:這是為什麼?

老師答:因太陽溫病證病變證機的特殊性,僅用發汗方藥未能有效兼顧裡熱,可導致病證發生變化。

學生問:這叫什麼病?

老師答:這叫風溫證亦即陽明熱盛證。

老師答:可選用清宣盛熱方藥治療,如白虎湯等。

老師問:請問身體有哪些不舒服?

3病人說:服用發汗藥治療後出現自汗出,身體重,總想睡眠,呼吸音粗且有鼾聲,發音不利且困難。

老師問:伸出舌頭(病人舌質紅,苔薄黃)。

學生問:這是什麼病證?

老師說:結合病人脈寸關尺俱浮,這是陽明熱盛證。

學生問:為何病人總想睡眠?

老師答:這是邪熱傷氣。

學生問:為何病人呼吸有鼾聲?

老師答:邪熱壅滯氣機,濁氣滯澀。

老師答:可選用白虎湯清瀉盛熱。

學生問:為何有的醫生用瀉下方藥治療?

老師答:因陽明熱盛證有類似陽明熱結證,辨治必須重視同中求異。

老師問:請問身體有哪些不舒服?

4病人說:原有自汗出,身體沉重,總想睡眠,呼吸音粗且有鼾聲,發音困難,服用方藥治療後出現小便不利,兩目僵硬不柔和,大便失禁。

老師問:伸出舌頭(病人舌質紅,苔薄黃)。

學生問:這是什麼病?

老師說:這是少陰熱證。

老師答:因小便不利,兩目僵硬不柔和,大便失禁的症狀表現既可見於少陰熱證又可見於少陰寒證,未能審證求機。

學生問:怎樣辨別寒熱?

老師答:看舌質,觀苔色,即可辨清病變證機。

學生問:為何病變演變為少陰熱證?

老師答:以熱助熱,熱勢內盛,熱灼少陰真陰。

老師答:可選用清瀉少陰鬱熱方藥治療。

老師問:請問身體有哪些不舒服?

5病人說:原有小便不利,兩目僵硬不柔和,大便失禁,服用方藥治療後,出現身體發黃,有時還出現驚恐,手足厥冷,神志昏厥,如癲癇樣發作,手足抽搐。

老師問:伸出舌頭(病人舌質紅,苔薄黃)。

學生問:這是什麼病?

老師說:這是厥陰熱證。

老師答:因身體發黃,有時還出現驚恐,手足厥冷,神志昏厥,如癲癇樣發作,手足抽搐的症狀表現既可見於厥陰熱證又可見於厥陰寒證,未能審證求機。

學生問:為何熱證出現手足厥冷?

老師答:邪熱太甚,鬱遏陽氣不能外達。

學生問:為何病變演變為厥陰熱證?

老師答:以熱助熱,熱勢內盛,熱灼厥陰真陰,損傷筋脈。

老師答:可選用清瀉厥陰鬱熱方藥治療。

老師問:請問身體有哪些不舒服?

6病人說:原有身體發黃,有時還驚恐,手足厥冷,神志昏厥,如癲癇樣發作,手足抽搐,服用方藥治療後,又出現身體發黃如煙燻狀。

老師問:伸出舌頭(病人舌質紅,苔薄黃)。

學生問:這是什麼病?

老師說:這是厥陰肝熱危證。

老師答:因身體發黃,有時還出現驚恐,手足厥冷,神志昏厥,如癲癇樣發作,手足抽搐的症狀表現既可見於熱證又可見於寒證,未能審證求機。

老師答:病情危重,難以救治,可選用育陰瀉熱方藥治療。

學生問:怎樣預測預後?

老師答:溫熱之病,一次誤用熱藥即傷陰,二次誤用熱藥即竭陰,多次誤用熱藥即奪陰耗津,勢必導致病情危重,難以救治。

2.研究與探索傷金匱要略原文診治過程

解讀《金匱要略》以第一1條原文為據: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故實脾,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

經曰:“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餘。”是其義也。餘髒准此。(第一1)

老師問:請問身體有哪些不舒服?

1病人說:先有(肝病)脅脅不適,急躁易怒,之後又出現(脾病)脘腹不舒,不想吃飯。

學生問:這是什麼病。

老師答:這是肝病及脾。

學生問:為何這是肝病及脾?

老師答:肝與脾在生理上脾化血以榮肝,肝疏達以運脾;在病理上肝不疏脾,脾不生血,血不榮肝,又加劇肝病。若治療肝病未能及時兼顧於脾,常常可演變為肝病及脾的病變。

學生問:怎樣才能預防肝病及脾?

老師答:辨治疾病的基本思路是,已病防變,輕病防重,防治結合。如病在肝,即使肝病未出現脾的病變,用藥也要兼顧於脾,確保脾氣旺盛而不受肝病影響;再則,一年四季中保持脾氣旺盛是預防邪氣侵入的重要保障。再則,治脾用藥不能僅侷限於補脾,一定要因病變證機而選擇防治用藥。

學生問:醫生用方治病的基本組方思路是什麼?

老師答:技術水平高明的醫生懂得已病防變,未病先防,防治結合。亦即辨治肝病,既要治肝又要防肝病及脾;技術水平一般的醫生僅僅知道已病之治,而不知道已病常常會發生傳變。

學生問:引起肝病及脾的內在因素有哪些?

老師答:肝病及脾的內在因素,一是因肝病本身造成的,二是因治療未能統籌兼顧引起的。

老師答:治療肝病,若病變是肝陰血不足證,首先考慮用味酸藥(酸棗仁)滋補肝體,用焦苦藥(川芎)行氣理血,用甘味藥(甘草)調補脾胃以化生氣血。

學生問?治病為何要遵循此基本原則?

老師答:因為肝在味為酸,以酸補肝;心在味為苦,以苦助心;以脾在味為甘,以甘益脾。這是辨治肝病之陰血虛的一般原則與方針。

老師答:人體的整體性主導治病用藥的相互兼顧性,以此才能提高治療效果。

老師問:請問身體有哪些不舒服?

2病人說:先有脘腹痞滿,又有腰痠,小便不利,肢體水腫。

學生問:這是什麼病?

老師答:這是脾病及腎。

學生問:為何出現脾病及腎?

老師答:脾運水,腎主水。脾不運津,相及於腎,以此可演變為脾腎水氣病變。

老師答:可選用調補脾腎及利水方藥治療。

老師問:請問身體有哪些不舒服?

3病人說:先有腰痠腿軟,口舌乾燥,又有心煩,失眠。

學生問:這是什麼病?

老師答:這是腎病及心。

學生問:為何出現腎病及心呢?

老師答:腎主水為陰,心主火為陽,心腎相交,水火交融。腎陰不能上奉於心,可演變為心火亢盛於上,腎陰虧虛於下。

老師答:可選用育腎陰、清心火方藥治療。

老師問:請問身體有哪些不舒服?

4病人說:先有心煩,失眠,又有咳嗽,氣喘,咯痰。

學生問:這是什麼病?

老師答:這是心病及肺。

學生問:為何出現心病及肺呢?

老師答:心火亢盛失制,火熱損傷肺氣,可演變為肺氣上逆。

老師問:請問身體有哪些不舒服?

5病人說:先有咳嗽,氣喘,咯痰,又有脅肋脹痛,急躁易怒。

學生問:這是什麼病?

老師答:這是肺病及肝。

學生問:為何出現肺病及肝?

老師答:肺主降以制肝氣升發太過,肝氣升以協肺氣之降。肺氣失降,肝氣失制,可演變為肝氣乘肺。

學生問:辨治肝病既治肝又治脾有哪些奧妙?

老師答:肝病治肝者,重在治已病;肝病治脾者,重在防肝病及脾,尤其是治脾有利於肝病恢復,這是肝病既治肝又治脾的奧妙之處。

學生問:辨治肝病及脾是否都要用補脾藥?

老師答:肝虛病變可以補脾,肝實病變只可調脾,不可補之,補之則可留戀邪氣。

學生問:治療肝病及脾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老師答:在臨床中辨治肝病,以及辨治其他任何臟腑疾病都要虛則補之,實則瀉之,虛實並見者,補瀉並治,以此組方用藥常常能取得預期治療目的。

歷經數十年探索,從理論研究到臨床應用,從臨床研究到理論指導,再對《傷寒雜病論》仔細研究、全面剖析、系統總結,探索鑽研原文的辨治旨義,以老師諮詢病人為線索,以病人陳述為起點,以學生問老師答為重點,闡明《傷寒雜病論》的診治過程。


全國著名經方大師王付教授闡述研究與探索《傷寒雜病論》診治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