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名師”之名,到底為了誰,也到底累了誰?

關鍵事件之所以容易傳播,一定是在關鍵時刻發生敏感的事。疫情當下,人們關注疫情的發展,醫護人員的付出,社區工作的管控……人們還關注疫情下的師生生活,延期開學線上教學帶來的各種喜與憂,尤其關於網課的各種吐槽。隨著家長復工,開學日期未定,儘管各級教育部門都在想盡辦法引導、指導居家學習,而且還籌備了應有盡有的學習資源和平臺。但是家長的焦慮,孩子的煩躁仍然充斥在各個角落。焦點開始轉移到教育,於是關於“名師”胡老師的抄襲事件霸佔了“頭條”。就單純這個事件而言,胡老師確實犯錯了,即便是論文“引用”還要註明參考資料,作為一個有如此斐然成績的名師應該是知道的,因為她寫過那麼多成果。再說引用的內容多少,她應該是清楚的。可是據爆料的王老師稱,抄襲兩年之久,內容也比較多,而且她投訴無門。好東西誰都喜歡,喜歡想要擁有可以有多種方式,可以“借”(引用),標明出處。擁有多少也要考量,可以和原擁有者商量,完全可以和她合著,說不準還可以成就“雙劍合璧”的佳話,“南北名師”比翼齊飛!

王老師可能成為中小學論文抄襲的“吹哨人”而成為“名師”。當然從專業的角度來講,王老師的成果能被胡老師抄襲,應該是高水平的,至少也是一定範圍內的“名師”。

教師這個職業牽涉面很廣,社會的關注度本身很高。如果沒有職稱所累,沒有走穴式的“名師”現象而耀眼的光芒亂了教師的眼,沒有苛刻,沒有責備求全,沒有裹挾,老師或許不會被“名師”所累。

“名師”、“名生”、“名校”是誰催生出來的?

著名教育家李鎮西都撰文呼籲過“不要把教師節變成表彰優秀老師的節日”。

如果沒有職稱,如果沒有評優評先,如果沒有一線教師並不專業且含金量不高的做科研……老師可能更加在乎孩子的笑臉。

“名師”到底為了誰,也到底累了誰?

兩位老師應該原本都是優秀老師,在各自的崗位上對職業本身都在盡職盡責。總之,做老師的還是要有一些定力,不被裹挾,不為名所累,要守好主業,盡好主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