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為什麼滴滴再傻也不會“殺熟”

這幾天,“大數據殺熟”的問題滿天飛,各路網友人心惶惶,各種套路據說是坑你沒商量。但是其中有一個我不太能理解,就是滴滴為啥也被推上風口浪尖了?不知是吃瓜群眾智商下線還是有心人士有意為之,今天我就來給大家講講,為什麼滴滴再傻也不會殺熟。

為什麼滴滴再傻也不會“殺熟”


首先,預估價只是參考,不等於實際車費。

鋪天蓋地的聲討中,卻全都是對於“預估價不同”的討論,可見“預估價”此次是被人拿住不放了。但是“預估價”又不是實際打車費用,實際打車費用明明白白的寫著是歷程費和時長費,滴滴從上面拿不到一分錢,也對用戶帶來不了一分錢的損失,何必花這心思?

第二,如果滴滴真的要殺熟,為什麼在預估價上提前告訴你?

但是有時候事情的真相需要去看一個基本的邏輯,那就是“成本”和“風險”。廣告圈有這麼一句話非常值得我們先來看看,“建立一個品牌需要很多年,但毀掉一個品牌只需一瞬間”。所有企業都知道這個道理,所以假如一家企業要“殺熟”,應該非常謹慎,而不是這種一眼就識破的伎倆。如果用預估價的手段殺熟,豈不是擺明了告訴大家,我就是“故意坑你”?

為什麼滴滴再傻也不會“殺熟”


第三,遇到過很多次實際費用小於預估價,滴滴何必“掛狗頭賣羊肉”?這個時候有人要問了,既然預估價被人揪了小辮子,滴滴當初為什麼要設置預估價?我分析他們可能是這麼想的:一來,打車這件事不像別的,路況複雜不同時段可能打車費差很多,所以我先給個預估價格,讓你參考下要不要打車;二來,很多人對距離和路線長短並沒有什麼概念,我先給個預估價,省的乘客被司機繞路了還被矇在鼓裡。

事實上,實際價格很少跟預估價格一分不差,很多時候還比預估價格少。人都說掛羊頭賣狗肉,如果你一定說是滴滴在殺熟,那他麼的技術人員一定是傻到掛鉤頭賣羊肉了。

為什麼滴滴再傻也不會“殺熟”


第四,宰熟客必不能長久,這道理是個產品經理都懂。

一般拉新的成本比留存的成本高的多,服務好老用戶,讓高價拉來的新用戶留的住才是最要緊的。可著熟客宰必不能長久,產品經理出身的俞軍不會不懂這個道理。所以,按照滴滴的一貫做法,都是想盡辦法留住老用戶,花心思設計了各種福利、各種優惠、各種權益,這才是正常的。

以上四點僅是個人看法,歡迎各位滴友在評論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