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好奇,小皇帝是如何遇到董卓的?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引用中國一句諺語就是:鋒利的寶劍都是經過不斷的打磨而形成的,梅花的香味恰恰是因為冬季的寒冷所創造。

雖然後一句明顯缺乏科學依據,但這首詩想要表達的觀點和我們現在所論述的客觀事實是不謀而合的。

第二漢王朝末年湧現出了一大批來自邊疆的軍事家、政治家,他們包括(以下方位參考於洛陽的地理位置):

來自西北邊疆、羌漢雜居的涼州的三大涼州將領、皇甫嵩、董卓及其部下等。

來自正北邊疆的幷州的丁原及其部下等。

來自東北邊疆的幽州的盧植以及他的兩個學生——著名的漢族沙文主義者公孫瓚和未來的三國三巨頭之一的劉備。

來自東南邊疆的揚州的朱儁及其部下,以及未來的三國三巨頭之一的孫權的父輩孫堅等人。

好奇,小皇帝是如何遇到董卓的?

這些人物身上都有著這麼幾個共同特點:

1、出身都不高貴,大多是中基層公務員的親屬,血統最好的劉備雖然是皇族,但他的家族源自第一漢王朝,到自己所處時代時以淪落到沒有田產並販賣手工製品的地步。

2、都有接受一定知識文化薰陶,但水平與造詣有限,並且都比較輕視理論與儀式而信奉現實與實踐。

盧植是這些人中文化水平最高的,但他也是一個不喜歡舞文弄墨而特別注重客觀實踐的人物,而這是極不符合當時大知識分子的身份的。

好奇,小皇帝是如何遇到董卓的?

3、簡而言之,較之於內地的大領主、官僚、知識分子,這群人的特殊性其實可以用一句話表達,那就是:他們殺過人。

一旦歷史的問題需要訴諸於武力來解決時,那些習慣了殺戮的人們會比同時代的其他人要更適應社會,這也是邊疆軍事集團在三國時期全面崛起的重要原因。

邊章、韓遂、馬騰、張純等人至於他們究竟是因為地位低下而思想激進,還是因為思想激進所以仕途得不到發展呢?

我們並不清楚,或許這就是一個雞生蛋與蛋生雞的問題吧!

士燮是一個在越南擁有更高知名度的三國曆史人物;相對而言,他對中國時局的影響力幾乎為零。

好奇,小皇帝是如何遇到董卓的?

另外一個邊疆人物在軍閥道路上比士燮要走得遠得多,他是遼東人公孫度——儘管與籍貫不遠的公孫瓚同姓,但兩人之間似乎沒有任何血緣關係。

據說公孫度原本叫公孫豹,而這位市長恰好有一個死去的兒子和他同名同姓,於是兩人便陰差陽錯地建立了養父子關係。

然後就走運了,

不得不提的一個人是董卓:

董卓大約出生於公元130年前後,這點歷史上雖然沒有記載,但從他全名中的一個獨特的“仲”字可以推出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這是中國人取名字時的習慣用法之一)。

因為家庭條件尚可,董卓在年輕時經常外出旅遊,而與同時代的很多人不同的是,董卓不但不畏懼、相反還和羌族的許多部落領袖建立了深厚的個人友誼,這也讓他在邊疆地區獲得了極高的人氣,最終轉變為了其日後崛起的政治資本。

因為父親的關係董卓很快進入政府公務員的隊伍,隨後他在軍事和民政上都有所建樹,尤其是在對蠻族的戰爭中表現得十分出色,所以他在帝國的地位也一步一步提高。

董卓始終掌握著自己的私人武裝並拒絕向任何人交出指揮權,即便朝廷願意以中央高官的職位與其交換也不能使其改變心意,由此可見董卓的政治頭腦絕不簡單。

好奇,小皇帝是如何遇到董卓的?

董卓的機會來自宦官,因為當這群人殺死何進而不能約束京城的軍隊時,他們選擇了劫持太后、皇帝和劉宏的僅存的另一個兒子(年僅九歲)一起出逃。

沒走多遠,太后被趕來的盧植救下,而皇帝和他同父異母的弟弟則繼續和宦官一起逃出了皇宮。

十常侍們對人質的區別對待清楚地說明了一個事實:皇太后在失去自己的家族之後便將失去利用價值,而這也是之前那些前第一夫人們的命運。

就逃跑路線看,宦官們可能是想逃到河北去,因為那裡是他們中的幾個重要人物的家鄉。

但是當他們走到黃河邊上的一個河港時,卻發現自己可能和四百年前中國著名的戰神項羽陷入了同樣的境地:沒有船可以供他們渡河。

哈哈哈哈

好奇,小皇帝是如何遇到董卓的?

十常侍們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大概也聽過項羽自刎吳江的故事,於是他們放走了兩個孩子,然後集體投河自盡。

前後兩個漢王朝雖然都有出現宦官專政,但他們似乎從沒有做出過任何對皇帝不利的事情,這點和之前的秦朝、之後的唐朝、明朝都有明顯區別。

所以儘管第二漢王朝的宦官揹負了各種各樣的罵名,但指責他們對皇權不忠誠是絕對錯誤且極不要臉的。

落魄的皇帝劉辯和他的弟弟陳留王劉協被迫在凌晨的黑暗中結伴尋找回家的路。

作為全帝國爵位最高的兩個人,可以想象兩個孩子在平時的生活有多麼的養尊處優,而現在卻極有可能是穿著睡衣在外面奔波(政變發生時已是夜晚),何其之落魄!

路上,劉辯和劉協遇到了一戶好心人,對方借給了他們一輛沒有車蓋的馬車。今天敞篷車是時尚的標誌,但在當年算是當時最低賤的交通工具。

接著,他們遭遇了一位低級公務員,這個人一邊將自己的馬獻給皇上,一邊抱著更小一點的劉協一起朝洛陽趕去。

然後,他們遇到了董卓。

正是這一場不約而來的相遇,徹底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